文/馬慶雲
11月16日晚間,電視劇《愛的釐米》在湖南衛視首播。該片由佟麗婭和佟大為兩位實力派演員主演,在演技層面上,可謂是非常不錯。更是有許娣、韓童生等老戲骨加持。顯然,只從表演層面來論,《愛的釐米》還是非常值得追劇的。不過,從劇情角度講,這部電視劇作品,還是略顯懸浮了。
在電視劇《愛的釐米》開局部分,分別呈現了兩種工作狀態下的男女主角。無論是飛機駕駛員的女主,還是心外科的男主,都是極度敬業,並且非常專業的。男女主角在職業上的光環效應,還是非常明顯的。而從劇情走勢來看,這部電視劇的核心故事點,將是處於法定結婚年齡上的男女主角,如何戀愛和走入婚姻殿堂的事兒。
顯然,這是一部職業劇外衣下的戀愛劇。戀愛劇,一般意義上有兩個方向。一個方向是偶像劇,不走現實主義的路線,只有唯美的,或者小清新的,就是在一種近乎真空的環境當中,給觀眾們一種偶像式的戀愛幸福感。另一個方向,則是走現實主義的路線,讓人物生活在地面上,帶著人間的煙火氣,讓男女主角的愛情故事,更像是發生在真實世界當中的一樣。從《愛的釐米》的劇情走勢來看,它似乎想走第二條路徑。
要走現實路線,就需要讓人物有現實生活的煙火氣。在《愛的釐米》開局的劇情當中,也有這個苗頭。比如,讓男主角和女主角都成為行業內的「領軍型」人物,都是工作上的積極分子等等,這些,是給觀眾帶來職業好感的內容,是較為不錯的開局。不過,從創作的角度講,人物的特點,不是他多麼完美,而是他性格上的不完美之處是什麼,將其展現出來,才能構成劇情「定式」。
《愛的釐米》當中,男女主角因為工作上的完美,造成了首播劇情當中,觀眾看到了近乎完美的男女主角。這種創作方式,其實不利於人物性格的打造。所以,在這部電視劇的前45分鐘,我們只能看到完美的人物角色的直線行走,卻看不到性格特點的前鋪後墊。整個的劇情,也就一直在致力於呈現美好,成為一部全程美好的正能量「紀錄片」了。這種創作方式,是和電視劇的創作理念大相逕庭的。
電視劇創作,講矛盾衝突,尤其講矛盾衝突的有效性。如果男女主角性格近乎完美,勢必傷害這種矛盾衝突的有效性。《愛的釐米》一開始就塑造了兩個在工作和生活當中近乎完美的角色,讓整部電視劇就缺少了和現實的更好的掛靠。所以,在已經播出的劇情當中,只能憑藉兩種編劇性的技術手段,去「胡編亂造」了。
一種手段,就是硬性插入以往電視劇當中的老梗,讓配角們充當壞人。一種手段,就是晚會小品式的創作模式,讓誤會式的內容此起彼伏。先說第一種手段,強插老梗。在《愛的釐米》當中,首播劇情,已經老梗不斷。比如,父母去相親。再比如,兒子啃老。再比如,父親強迫女兒做樊勝美等等。這些橋段包袱,都太老了,不新鮮了,被以往的電視劇用爛了。所以,就會造成觀眾認為編劇在「胡編亂造」,造成觀眾的追劇感覺是懸浮的。
再說另一點,晚會小品的誤會式創作。因為男女主角性格都太完美了,所以,要讓他們出現矛盾梗,只能用誤會式的創作了。影視劇的創作規律當中,最忌諱性格完美的男女主角。我們一般搞創作,都是角色性格上有缺陷,並且因為這種缺陷與社會環境、人物角色等等發生關係,且在關係當中成長,呈現一種性格態勢上的變化。這部《愛的釐米》男女主角開局就是「無限正確」,就只能靠各種誤會拼湊劇情了。
比如,首集當中,男主角約相親對象醫院見面,就是典型的誤會式的小品創作方式。誤會產生,誤會發展,誤會解開。這種創作方式,過分老舊了。再比如,首集最後,第二集開局,男女主角第一次相識,女主角誤會男主角是「渣男」的幾個橋段包袱,看似好笑,實則低端。這類內容,只能給觀眾帶來一種過分的懸浮感。
對於《愛的釐米》而言,它本身的定位是一部現實生活當中的家庭情感劇。但人物和環境建立的聯繫不夠明確、不夠真實。而人物面對的「生存困境」問題,也沒有現實意義。這是該劇無法「立得住」的最重要原因。其實,即使一個小的生存困境,放大成劇情,也依舊可以有效地抓住觀眾。比如,《三十而已》當中,女主因為孩子上好的幼兒園,而進入一種生存困境。這就是扎人的,能夠抓觀眾的點。
反觀《愛的釐米》,首播的劇情當中,沒有拿得出手的抓觀眾的點,無法讓觀眾對人物的「生存困境」產生「感同身受」的情感。情感不扎人,劇情不抓人,《愛的釐米》可能只靠佟麗婭、佟大為等演員的演技去苦苦支撐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