璞園,是我曾外祖父的住所,座落於潮州某處,後來由於一些原因,此處住宅轉手他人。雖然璞園已成往事,但卻有著幾代人的回憶與記掛。
說起璞園的由來,裡面還有一段故事。那天,和媽媽聊家常,提及璞園往事,於是,便知曉這段塵封的趣聞。
曾外祖父是清代潮州的武秀才,那年頭,武秀才地位不及文秀才,雖有功名,卻因重文輕武的傳統,武秀才總被世人所輕視。於是,曾外祖父下決心習文揮墨,終有一番成就。昔日潮州廣濟樓那三字牌匾即為他所書寫,只可惜後來被「東門樓」三字所取代,至今想想還頗為扼腕。
那一年,曾外祖父續弦,他年長夫人十餘歲,雖有年齡差,夫妻二人卻如膠似漆,恩愛有加。曾外祖父開有一家布行謀生,布行門面不大,除了門市之用、家人居住外,還兼有染布之用,而且每日裡人來人往,加之人聲喧鬧,曾外祖父便有買地建房之意。
幾經挑選,曾外祖父選中離布行不遠的一處土地,購入後,曾外祖母用自己的私房錢建房,此處住所很快竣工。曾外祖父為其取名璞園,有淳樸之意,並親題宅名。於是,璞園便成為曾外祖父與曾外祖母在潮州的居所,也有了璞園後人們的段段回憶。
現在想想,曾外祖父以璞園為名,看似信手拈來,卻包含著他對自己乃至家人們的期許。璞字用得極好,既是他一生寫照,又是家族傳承的精神力量。曾外祖父經營生意,誠信待人,童叟無欺,在生活上從不奢靡鋪張,對子女教育有方,一切從簡,這便是他對淳樸生活追求的最好證明。
後人們無論對人對事,均有曾外祖父之處事風骨,以璞律己,以璞待人,每每與家族後人們接觸時,他們不造作,不虛偽,不擺譜,不浮誇,總能在點滴之間感受淳樸之境界。感嘆之餘,不免深刻領悟對曾外祖父以璞為家訓的良苦用心。
璞園雖成舊憶,但若曾外祖父有知,我想他一定滿心欣喜,因為璞園追求的決非物質上的富足,卻是精神上、待人接物上的回歸淳樸,後人們已一代接一代地將此曾外祖父秉承的淳樸境界加以傳承。
從這點上說,璞園雖已不存在,但它卻以另一種形式流轉在歲月承續之中,心中有璞園,哪裡都是璞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