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這是好老師 2020年的第591 篇文章 -
叛逆心理是青少年成長過程中經常會出現的一種心理狀態,如果此時家長和老師的引導方式不當,就會引起孩子的反抗,他們想要挑戰權威,最初是家長,然後是老師。
家長和老師都是孩子的重要他人,挑戰這樣的角色能給孩子帶來極強的成人感,以此證明他們已經長大、擁有了自己行事的能力。
所以就出現了我們身邊常見的「懟懟」們。懟天、懟地、懟世界。這其實是成長的信號,從另一個方面說,也是孩子在經驗生成中的求助信號。
以下這10個句子,建議老師和家長聯合去做,與孩子的想法構成一個完整的話輪,產生有效對話:切入情緒(共情)——回顧事件(歸因)——提供建議(行動)——表達期待(信任)。
01
「你有什麼感受?」
讓孩子充分表達情緒並完全接納孩子的情緒。允許孩子說,鼓勵孩子說,使用多感官參與,即看到了什麼、聽到了什麼、接觸到了什麼,低年段學生還可以描述為聞到了什麼、嘗到了什麼……所有的感受應該是能通過感官加以例證的。
語言表達是一種方式,但不是唯一的方式。還可以通過畫畫、寫關鍵詞(如形容詞、動詞)等方式,讓孩子表達出自己的情緒。而父母回應的方式也有很多,擁抱、拍拍肩膀、摸摸頭都是接納孩子情緒的方法。如果您採取怒吼的話,孩子也會怒吼回來。
02
「我想聽聽你的想法」/
「你是怎麼想的?說說看」
很多時候,孩子生氣的原因是家長或老師總用自己的想法來控制談話的節奏,我們的表達更多的是封閉性問題,如「是不是」「對不對」「錯沒錯」。其實這些問題,大人們心裡都預設了答案,即認定孩子有錯,需要通過對話讓他認錯,如果孩子不認錯,家長就會生氣;可如果孩子認錯了,孩子的情緒也就上來了。
這種表達對孩子來說是責怪而不是幫助。怎麼樣才是幫助呢?要讓孩子談想法。表達情緒,是主觀的;表達想法,雖然還是主觀的,但需要進行信息加工。
03
「你覺得問題出在什麼地方?」
這個句子是歸因,與孩子對話的時候要特別注意傾聽和換位思考。為什麼要傾聽?因為孩子在歸因時為了規避責任會明顯向外歸因,所以在傾聽的過程中要找到孩子的認知偏差,進行積極引導。
為什麼要換位?因為換位可以讓孩子跳出自己的思維閾限,看到別人行為的合理性和自己行為的不恰當處。這樣一綜合,情緒層面的問題就基本解決了,關注的焦點指向了對問題的分析和處理。
04
「你有什麼解決辦法?」/「你準備怎麼解決?」
孩子之所以叛逆,是因為他想做的事情,家長會否定、會打擊;家長想讓孩子做的事情,孩子自然想拒絕、想對著幹。其實,如果我們把事情處理的選擇權交給孩子,情況就完全不同了。
孩子有什麼好辦法嗎?兩種可能:第一,真的能想出一些不錯的法子,那鼓勵他去做,讓他對自己的行動能力有感知、有評價;第二,也許想不到什麼有效的法子,在嘗試之後,發現問題,需要幫助,從而轉向主動求助。不管能不能解決,結果都會朝好的方面發展。
05
「你需要我/爸爸媽媽給你什麼幫助?」
這句話聽起來就很溫暖,不是嗎?首先,它表達了立場的統一性,即我(父母)和孩子站在同一戰線上,共同面對問題,是孩子的支持者;其次,它表達了角色的輔助性,既滿足了孩子獨立的意識,又滿足了父母對孩子成長的參與和指導的心理需求。「我幫你」永遠比「你要聽我的」更容易讓孩子接受。
06
「我們試一試」
孩子是在不斷的試錯中從主動變得能動的。「試一試」,給出的是信心,是與父母、老師、同伴一起並肩的安全感,是得到支持後放手一試的勝任感。試一試的結果,也無外乎兩種:
第一,問題改進或解決了,孩子會因為自己有能力處理問題而變得自信、積極;第二,沒有成功,但孩子也並不會因為嘗試的失敗而沮喪,因為我們可能還有更多嘗試的可能。
07
「你可能會遇到什麼困難?」
孩子的經驗畢竟少,家長不敢放手的原因也大多是因為擔心孩子沒有能力解決。那麼,引導孩子對問題的解決過程進行預判就是很重要的步驟。嘗試並不意味著盲目做,屢試屢敗,就會產生「習得性無助」(即因為重複的失敗而造成的對現實的無望和無可奈的行為、心理狀態)。
嘗試應該建立在假設的基礎之上,根據已有條件,推測過程中有可能遇到的問題,做好問題解決的預設,這樣孩子獨立解決問題的能力就會越來越強,思維也會越來越縝密。也正因為做了預判,孩子做好了有困難的準備,真的遇到挫折,也更容易坦然面對結果。
08
「你從中獲得了什麼經驗?」
如果說上一句是預判,那麼這一句就是復盤。有成功的經驗,也有失敗的教訓,這些都值得總結。家長不要主觀評價孩子,孩子最不喜歡的就是家長以自己的經驗來教育孩子。
確實,隨著時代的快速發展,現在的孩子遇到很多我們當年並沒有經歷過的誘惑與挑戰,我們的經驗不一定有效,這也是孩子不願意聽的原因。我們應該做的是和孩子在當下生成新的(共同)經驗。讓孩子自己總結經驗,他才會具備經驗遷移的能力,去解決不斷出現的新問題。
09
「我很高興,你……」
這句話是真實、具體的評價,而不是寬泛表揚。家長一定要具體說明孩子的什麼行為讓你覺得高興,這樣可以正向強化孩子的行為,並且進一步激發行為動機。讓偶然的行為逐步養成為習慣。這句話,還能不斷地培養起孩子的自信心,因為這句話裡既有孩子的努力,又有家長的支持。
10
「咱們換個方法試試」
客觀地評價孩子的努力,如果沒成功,就鼓勵他轉換方法,和他一起繼續想辦法。在這樣對話中成長起來的孩子比較容易建立起「成長型思維」,他們會更加堅韌,他們認為遇到的挑戰可以幫助自己學習和成長。
挑戰越大也就意味著成長的空間越大。即使挑戰失敗了也不會輕易否定自己,而是從過程中尋找存在的問題,從而不斷改進,轉換方法。
不妨試一試這10句話,要堅持試、持續試,或許孩子就真的長大了。
來源 | 沈磊的班主任筆記,作者沈磊
責任編輯 | 李孜
點分享
點點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