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系獨家約稿
首發自:梅賽德斯-奔馳文化中心(MBarena)
★
進入正文前,我先將問題拋在開頭:四面臺,才是一場演唱會的最佳打開方式嗎?
如果其他硬體設備都相同的基礎下,那麼這個問題的答案顯然是毋庸置疑的。容納人數更多、沉浸感好、視覺距離近、環節更多……說起四面臺的優點,諸多方面都完勝三面臺。
我自己也不例外,看演唱會會優先考慮四面臺;再到演唱會場館上,我也會有自己的一套標準:
香港紅磡體育館和臺灣小巨蛋都是我常會選擇的,它們是國內甚至全亞洲最頂尖的場館,四面舞臺更已成為紅館的標誌之一,這幾年我在這裡看過不少優秀歌手的現場。最近的是19年8月,我在紅館連看了三場容祖兒Pretty Crazy世界巡演,四面臺的觀感非常過癮。
(紅館四面臺也優勢盡顯,雖是25排也不會覺得遠)
▲2019 容祖兒「Pretty Crazy」巡演香港站圖:皮皮呀
在內地,因為常駐北京,所以我比較常去五棵松體育館、首都體育館和鳥巢;但為了特別想看的演唱會, 我也往往會特地飛到上海。飛碟狀的上海梅賽德斯-奔馳文化中心一向是我的首選,也可將它視作演唱會場館的行業標杆。
在這,舞臺、燈光、音響乃至體育場地的設備都是頂級的,視聽覺的雙重享受往往都能在體育館內發揮到淋漓盡致。而在「飛碟」看歌手開四面臺Show,絕對會讓人印象足夠深刻。
即便有距離,我也會特地趕來這裡看演唱會。比如15年的梁靜茹、17年的張學友A Classis Tour世界巡演、19年吳青峰的「太空備忘記」上海首唱……都曾特意來打卡,非常難忘。
(2017年在票價880元的看臺位置看張學友,四面臺的觀感非常理想,全場亮起螢光棒的時候,恍若置身星海。)
▲2017 張學友「A Classic Tour」巡演上海站 圖:皮皮呀
雖然就總量而言,三面臺演唱會還是大多數;但積累了觀演經驗後,「四面臺」也成為了我對歌手開演的期望之一。從觀眾的角度而言,四面臺的觀演體驗會讓我更享受這場難得的演出。
▲作者曬出這幾年看過的四面臺演唱會票根圖:皮皮呀
今天就和大家聊聊,那些獨屬於「四面臺」的好——
/四面臺演唱會,從香港紅館到內地/
四面臺的歷史我們可以追溯到現代大型場館的雛形起源——古羅馬圓形競技場,同時這也是ARENA一詞的由來。「四周被傾斜階梯式看臺環繞」這一建築學定義,似乎也暗指了現如今四面臺演唱會和場館之間的歷史淵源。和同在ARENA中進行的其他活動一樣,演唱會將在整個場地的正中央向四周呈現。
在亞洲範圍內,說起四面臺則一定繞不開華語歌壇最富盛名的演唱會表演場地香港紅館,這個以中央四面臺場景設計的舞臺。
在陳奕迅2010年DUO演唱會上,一句"像突然地高歌,任何地方也像開四面臺」讓《浮誇》成為了經典的紅館名場面。通過歌詞中提到的「四面臺」,既可以歸結為填詞人和歌手們對紅館四面臺的偏愛,也藉由歌曲點明了四面臺在大眾心中的高認知度,四面臺文化已經陸續紮根於此。
▲紅館四面臺座位示意圖
在舞臺中央搭建圓形或者環狀舞臺,四面分別設置觀眾席,構成了所謂的「四面臺」。觀眾環繞而坐,在任何視角都可以欣賞到演出。同時,閘口設有5種顏色:紅色、藍色、綠色、黃色及咖啡色閘分辨,入場券上則標誌了對應閘口進行人員分流。
這些,可以歸根為四面臺的概念,而這種文化傳統的興起,亦或者演唱風格的定性,主要源自香港紅磡體育館的場地和當地人的習慣。
隨著舞檯燈光技術的發展和製作水平的提高,一種360度面向觀眾的舞臺悄然而生。香港四面臺的第一例,以林子祥在1983年一連四場的《林子祥演唱會》正式拉開了序幕,並在之後的紅磡體育館(又名香港體育館)被保留和沿襲下來。
幾十年間的發揚光大,譚詠麟、徐小鳳、張學友、陳奕迅、鄭秀文、Twins等都在這裡開唱,一場又一場的四面臺演唱會,一個又一個讓人瞠目的現場,讓四面臺成為一種潮流之勢。
▲2011 徐小鳳「金光燦爛」上海演唱會
中國內地的四面臺演唱會,最早可以追溯到費翔在1989年舉辦的全國個人巡迴演唱會上。完全現代化的燈光舞美,舞臺也是現代式的四面立體舞臺。費翔從北京首都體育館起,開始他的巡演之路。
當然,之後陸陸續續的,大陸也舉辦了不少四面臺演唱會。不管是借鑑紅館的模式也好,還是隨著歌手們世界巡演計劃的傳播,它們都瘋狂在更多城市紮根,成為一種流行風象。
歌手追求四面臺,觀眾愛看四面臺,這幾年,更是在全國各地野蠻生長。
▲2017 張學友 A Classic Tour 上海演唱會
以「歌神」張學友的A Classis Tour經典學友世界巡迴演唱會為例,全球巡演233場,都是整齊劃一的四面臺,保留了紅館最原始的風貌。汪峰在18年底嘗試了搖滾四面臺,首開內地搖滾歌手先例;華晨宇在海南連開三天四面臺演唱,也是「首位內地歌手」舉辦的體育場四面臺。
當然,在我印象裡,「飛碟」也見證了許多歌手在上海的四面臺演唱會,梁靜茹、「滾石三十周年」、劉德華、郭富城、李健……屬於他們的演唱會限定四面臺各有特色,都給觀眾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2015 梁靜茹「你的名字是愛情」上海演唱會
/四面臺的專屬:絕佳的沉浸式體驗/
我最喜歡四面臺的一點,還是因為它絕佳的沉浸式體驗。
雖然與有背景板的三面臺相比,四面臺在設計難度上相對較大,對歌手要求更高。但將舞臺置於中央的四面臺,往往能帶來絕佳的沉浸式體驗。
舉個簡單的例子,如果你觀看的這場演出是三面臺,那麼你一定留意過場館的設置:只有左、中、右三個方向的區域,舞臺背靠大屏幕,歌手站在舞臺中間。它的好處是你選對了位置比如內場前排,往往可以非常直觀正面地看到歌手的一舉一動,收穫一場非常愉悅的演唱會。
但事實是,大多數時候是天不遂人願的:首先,非內場區觀眾會離舞臺更遠,你需要考慮斜方位視角或者正面視角,但往往熱門演出一票難求,更別說選中自己心儀的座位了。
其次,三面舞臺的空間狹小,舞美相對簡單,會限制一些實力歌手的表演,尤其是唱跳現場的歌手;再者,整體的沉浸感而言,四面舞臺的觀眾參與度遠遠大於三面舞臺,三面舞臺在山頂位很難有非常理想的效果。
而四面舞臺就不同了——它沒有大屏幕這個限制,舞美通常依靠硬體手段。同時,舞臺的局限被打破,歌手、樂隊和伴舞有更多的空間,觀眾距離變得更近,沉浸感大大增強。
▲2019 吳青峰「太空備忘記」上海演唱會
與此同時,四面臺很多時候也便於歌手去追求一種理想化的音樂架構,通過現場實現全方位沉浸感的覆蓋。比如吳青峰「太空備忘記」上海演唱會,四面臺很好地幫襯到歌手演唱,帶觀眾一起進入這個特別的音樂世界。
這一場我也專程跑來上海打卡,作為青峰整輪「太空備忘記」演唱會的內地首場,它也是一場從開始就註明了沒有螢光棒、燈牌和橫幅應援,禁止錄影、錄影、拍照和直播的現場,所有的硬體設施都集中在四面臺包圍的中心裡。
青峰在演唱中追求了一種極致的演唱模式,而觀眾全身心投入其中,這也是演唱會史上比較罕見卻促成了觀眾把一切都交給現場和音樂的純粹演出模式。你只需要帶上眼睛和耳朵,就可以真正進入吳青峰想給觀眾打造的現場裡。
在「太空備忘記」的呈現上,吳青峰的偏執無疑是一種藝術的高追求,把演唱會做成了一次純粹回歸歌聲與內心的對話,四面臺變成一個彼此發生關聯的媒介。他可以看到任何角度的觀眾,享受全開放視角的投入,觀眾也可以徹底融入其中。
對四面臺的妙用,吳青峰的演唱會可以說是一次優秀示範。
▲2019吳青峰「太空備忘記」上海演唱會
這樣的好處,大大便利了看臺觀眾,他們距離被拉近。無論坐在哪個方位,氛圍都不會太差,觀眾都有機會和歌手近距離的接觸,感知這個現場帶來的震撼;而歌手的演唱,在四面臺上也更容易調動全場氣氛,用音樂實現當晚的感動。
我坐在看臺第八排的位置看吳青峰演唱會,四面臺的效果也相當理想!
/四面臺的挑戰:歌手與市場的博弈/
當然,除了剛剛提到的四面臺的起源和沉浸體驗以外,從最終實現上看,開四面臺還是一次挑戰,暨歌手與市場的博弈。
隨著這幾年的製作水準越發靠攏國際頂尖層面,觀眾選擇日漸多元,宣發成本、效益產生模式等相比十年前的演唱會已經完全不同,歌手與市場的博弈也更加明顯。
一方面是歌手的競爭,既有和同檔期、同資齡歌手的明爭暗鬥,也有和自己的競爭,他們必須以更精益求精的標準去推動自己的演唱會能達到更好的水平來取得理想成績,讓所有來觀演的觀眾覺得物超所值;另一方面,作為觀眾的我們,擁有選擇觀演權利的同時,也開始對演唱之外的舞美、音響、燈光置放乃至於演唱會的最終呈現產生了更多期望。市場經濟下,演唱會也變成了一門學問。
而四面臺演唱會的癥結點,則在於製作成本的增加和觀眾人數的放開(會多開放大概1/4的位置),是一把「雙刃劍」,對於歌手的考驗往往會更大。歌手的票房成績、整場演出的製作成本和宣發費用等等累計下來,都非常考驗歌手本身。當然,也不排除一些歌手具備開四面臺的能力,卻對三面臺非常偏愛,比如周杰倫、五月天和楊千嬅。
但大多數情況下,往往是有一定影響力的歌手,對票房和人氣足夠自信,才會選擇四面臺。中國香港的歌手以開紅館四面臺為榮,但並非所有歌手都能開進紅館,更不用說來大陸巡迴;國內近幾年興起的Livehouse熱讓許多獨立新秀先後開場,但真正能挑戰體育館三面臺的歌手並不多,更不用說完全放開人數、需要歌手用自己表演撐起兩三個小時的四面臺。這中間的博弈,並不是一個說開就開的事件。
▲2020 李健「不止,是李健」巡演上海站
闊別演出舞臺三年後,李健在2018年開啟的新一輪巡演「不止,是李健」全國巡迴演唱會就首次開啟了四面臺模式,位置的放開,讓更多觀眾成功搶到票入場。我也是在多年沒搶到演唱會票後,終於看上了李健這回的演唱會。
與往常的心緒不同,李健也在採訪中直言這些年對演唱會的認知經歷了從早期較排斥形式感的舞臺到現在覺得真正的演唱會可以通過形式來輔助表演,讓人真正漸入佳境。
事實上,四面臺的舞臺也確實起到了很重要的作用。燈光舞美的現場氛圍更強,音樂的編排和舞臺的結合度更高,演唱會的呈現效果也更棒。
歌迷和歌手,都藉助四面臺完成了此番的圓夢。
(可謂是重金打造的超豪華四面臺。)
▲2019郭富城「舞林密碼」巡演上海站
而有的歌手,還能在四面臺基礎上不斷出新,也可以成為歌手自身音樂的不斷超越,在市場上取得更多的話語權。
拿四大天王之一的郭富城為例,他的四面臺演唱會無疑是華語歌壇最有看點的Live之一。
在2007年,一連9場「郭富城舞林正傳2007」演唱會在香港紅磡體育館上演。作為郭富城歌唱生涯一場具有總結意義的演唱會,《舞林正傳2007》除了有變化多端的舞臺機關以外,這一場演唱會也是全球首個擁有國際專利,可升降並360度旋轉的最貴、最高、最大型、最複雜的立體夢幻空間舞臺。
而2018年底在中國內地開始「舞林密碼」巡迴演唱會的城城,也於19年5月正式登陸「飛碟」,帶來一場視覺震撼的四面臺大Show。在這場演唱會上,開拓創新之舉的「智能舞臺」和各種機關設定在360度旋轉舞臺的基礎上再次升級,郭富城一連帶來多首震撼全場的唱跳現場。不管是《Para Para Sakura》還是《鐵幕誘惑》的Live,都讓當晚梅賽德斯-奔馳文化中心熠熠生輝。
在四面臺的基礎上,郭富城又把四面臺的可能性帶向了六面智能舞臺的另一個高度。既挑戰了自己,又力證了自己「亞洲舞王」的頭銜。
四面臺,也可以成為歌手的自我挑戰和引領市場風向的革新之舉。
▲2013 劉德華「Always」巡演上海站
從各方面要素來看,四面臺文化已經成為了一種必然的流行趨勢,未來也必定會被更多歌手作為自己舉辦演唱會的首選,給觀眾帶來更多驚喜。
我同樣相信,「四面臺」的好,在現場見證後,你也一定會認為它才是一場演唱會的最佳打開方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