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追光吧!哥哥》有點像浪姐的男版,只不過對比浪姐給姐姐們帶來的自信,參加節目的男藝人呈現了另一種形態:茫然、緊張、無措。
第一期金星和鄭爽兜頭就給了他們職場一擊,有些人應該在剛出道時才聽過這些話。比如她們說檀健次長得不耐看很難紅,印小天狀態有點老(截圖裡的鬍子是後期P上去的),李汶翰個子沒有想像中高……
她和鄭爽把一個叫肖順堯的男藝人認成了卡斯柏,發現錯了之後金星還耿直地說,沒聽過名字就說明沒上一線。
他們的初舞臺金星也沒在客氣的,說陳志朋肚子有點大該減減肥練練體力了,陳曉東跳舞像鏽住了,李澤鋒聲音忽有忽沒肢體略顯尷尬……
說這些話的時候不是像第一期在另一間屋裡,這回是當面講的。有沒有點演員見組的意思了?
我有個發現:《追光吧!哥哥》有21位男明星,如果按年紀分類是有某些規律的,或許可以概括當下大部分非一線藝人的處境。
40+檔:差一口氣就到一線
陳志朋,49歲,國民第一男團小虎隊裡相對不火的那個。
成團時霹靂虎吳奇隆主打門面、身手,蘇有朋是最小的乖乖虎,愛豆中罕見的學霸,因為他家長允許小孩追星。陳志朋人稱小帥虎,vocal擔當,因為長得像張國榮被發掘,他最早去服兵役,唯粉也最少。復出之後參演《還珠格格》,蘇有朋是男二,他是男三。
單飛後蘇有朋、吳奇隆有新的代表作,陳志朋留給大家的印象多是奇特的妝扮和模仿張國榮。在《追光吧!哥哥》裡可能年輕人覺得有距離感,選房間的時候沒人選他。
陳曉東,45歲,出道時被期待為四大天王接班人,和玉女梁詠琪是大眼金童玉女組合。
▲陳曉東和梁詠琪合作的電影《初戀無限Touch》劇照
孫儷處女作 《玉觀音》裡安心最喜歡的一首歌《比我幸福》,就是陳曉東演唱的。和張栢芝的戀情導致被一路走低,現在的模樣與過去比變化最大。
他舞臺經驗很足,一上來背對觀眾,設計了一個手部特寫細節,然後才轉過身亮相。
不過舞步的確如金星所說略顯遲滯。
和觀眾互動的方式也有些老派。
印小天,42歲。16歲考上中戲,比同班的陶虹、段奕宏能小個五六歲。24歲就演海巖劇的雙男主,起點相當高。
如今觀眾對他最鮮明的記憶是海瀾之家和被人插刀,在節目同行的內投裡是最後一名,其實他已經算是其中的熟臉了。拿到金雞獎男配的那一刻他情不自禁地狂舞,可見壓抑得有多久。
這次印小天在《追光吧!哥哥》的初舞台風格依然和海瀾之家以及金雞獎起舞一脈相承,靈活舒展,然而又過度奔放,以至於你每一次都想不到他的四肢究竟要延伸向何方。
金星看印小天表演時的表情是這樣的:
鄭爽說仿佛在看遼寧春晚,她一個遼寧人看了都直呼精彩。
好在印小天心態還挺豁達的。表演前自評NO.1,說話的表情太好玩了我必須截出動圖。
表演完金星問他怎麼會是選手們內投的最後一名,是不是因為人緣差,他說不應該呀,大家互相不認識,就算他愛得罪人,也不能還沒開始就得罪光了,然後自嘲說最後一名說明進步空間大。
第一期播出後印小天發了條真誠的微博,感覺這些年歌唱和民族舞很好地治癒了他。
明道,40歲,臺劇鼎盛時期的霸道總裁不二人選,去年的演員節目讓觀眾又重新認識他。
還有兩個差一歲就到40的,汪東城和杜淳。汪和陳志朋身份比較像,紅遍兩岸的男團飛輪海中相對較弱的一位,不過整團成員咖位現在都差不多。
杜淳這幾年路人緣不佳,其實他剛入行時也被業內認為長了男一臉。他本身是星二代,第一部戲就是《漢武大帝》裡的青年漢武帝,那個劇男一號是陳寶國,導演胡玫,和《雍正王朝》同級。
第二部戲《大旗英雄傳》就拿到男一號,還演過京圈大導趙寶剛的男主角。近年來大男主劇不流行了,所以我都想不到一個可以類比的對象,只能說不比鄧超、黃曉明起點低。
金星看起來和杜淳挺熟的,評價起他,用詞格外狠,說他唱歌音色不錯,但是舞蹈「挺噁心的」,四肢不協調,只會用拙勁,節目組順勢配上《套馬的漢子》的音樂剪輯了一段杜淳舞步的官方鬼畜。金星還提到杜淳的爸爸,他只能有點坐立不安地聽著。
40歲女演員的困境不言自明,40歲男演員可演的角色要多一些,當然不會沒飯吃,戲裡面需要很多男配角,然而搶手的黃金男配都得戲好、有特點、大導演愛用。其他演員在各種沒水花的戲裡面浮浮沉沉,看他們的微博會發覺原來有那麼多開拍的戲聞所未聞。
40歲男演員的主要出路是投身主旋律和做配角,第一種對於偶像劇出身的明道、汪東城、陳曉東、陳志朋是斷絕的,第二種對於出道即主角的杜淳、印小天應該也得心理調適。
▲《烈火英雄》劇照,左:印小天,右:黃曉明
如果吃老本,主業是走穴和做直播也罷了,但參賽的男藝人屬於市場的中遊,對於劇組不是首選,但可能是備選,相比2、30歲的人,他們通常有家業負累,還不能為了好角色完全不考慮收入。
30+檔
這一檔可以分為兩種情況。
第一種是選秀出身,比賽那些天是他們人生中最高光時刻。甦醒,快男亞軍;劉維,我型我秀冠軍;於朦朧,快男第十名,參演過熱劇《太子妃升職記》;胡夏,超級星光大道冠軍,有過一首大熱曲《那些年》;付辛博,好男兒季軍。
其中最年輕的胡夏剛滿30歲,一開口就知道業務能力還在。選手們初見面的飯局上胡夏清唱那幾句讓人蠻感慨的,現在除非會自己寫歌,像他這樣出色的音質都沒用。
這次為了給觀眾新鮮感,他還特意準備了舞蹈,看得出來認真練習過,金星都讚嘆有點意思,陳志朋直接被感動哭了。
他們中有幾個都比我想像中年紀大,可能看著他們長大,印象中還是當初的小孩。想不到甦醒36歲了,於朦朧也32了。年輕的時候意氣風發,敢講敢有脾氣,30歲一過在,不卑不亢裡佔了個不亢。金星看到付辛博,張口就叫井柏然,付也就怔一下,戰術喝水逃避面對大家的目光。
他上舞臺時穿了一件不靈不靈的表演服,身材和舞臺範兒都還在線,觀眾歡呼聲一起響起,他還沒開口眼圈就有點泛紅了,看來也是太久沒上舞臺了。
第二種是有一個代表角色,可觀眾還是對不上號。檀健次和肖順堯同屬於一個男團,都演過《軍師聯盟》,一個是司馬昭,一個是司馬師。
我只對檀有印象,檀和肖的表演比線上當紅的男團並不差,就是沒前途只能轉型演戲。
節目中金星這個圈內人對好幾位都表示不認得,其中一位30來歲的,金星誇完他表演說他分數不一定會高,因為他是易糊體質,如果不是來這個節目都不認識他是誰。
我也不認識他,查了一下,入行十幾年淨在青春網劇裡打滾,怪不得臉生。不過剛才看到他上了一個熱搜,通過這次節目的舞臺表現,看來他這次是被很多觀眾記住了。
李澤鋒是許幻山,這一個角色今年是很火了,但這種不討喜的渣男統共就送出雷佳音一個。
當年《回家的誘惑》更火,凌瀟肅也沒因此星運亨通。和林有有一樣,他們短期內會被資本選中,不停地遞本子,90%的本子都在重複前一個角色,最好的結果就是觀眾明年還記得角色名,更常見的是被新的渣角色取代。
30歲比40歲更不能放棄,搏一搏或許還有戲,有希望才會有煎熬。
20+檔
20+檔的六個人,除了德雲社的燒餅是相聲男團出來的(真沒想到他還不到30歲),其他全來自唱跳男團。
有一半我沒聽說過,卡斯柏來自一個前韓團。
很活躍、逢人就叫哥的丁澤仁原來是樂華七子之一,範丞丞隊友。樂華七子還沒他們老闆杜華出圈,不是飯圈女孩應該數不全七個人名。
我對伍嘉成這個名字有印象,卻對不上臉,因為他那屆選秀還有一位叫谷嘉誠,逼死記性不好的人,那屆最有名的是肖戰,也是比賽過後好幾年靠演戲成名。
初舞臺的設置是有80、90、00後分別為他們打分,讓他們現場猜哪個族群投票多。伍嘉成從00後那裡得票很低,他顯得有點沮喪。現在所有商家都盯著00後喜好,號稱得00後者得天下。可是00後並沒那麼好揣摩,不是你年齡和他們接近他們就一定感興趣,也不是勁歌熱舞或是他們童年記憶就給面,與其迎合還不如放鬆心態。
李汶翰是青你的冠軍,他加入過兩個男團。一個團裡有王一博,另一個團有最近被嘲過演技的陳宥維、何昶希,黑紅也是紅,起碼人們學會了兩個生僻字。
對於藝人來說,讓別人記住你的臉和名字是第一步,艾福傑尼外表和名字有特點,又是現象級選秀出來的,完成了第一步,但沒達到第二步:有代表作。
20+的除了丁澤仁21歲,其他人都在26歲以上,做愛豆是臨界點了,當下最紅的愛豆在二十二、三歲左右,他們內心應該也是焦急的。
我在想,現在的各種演技節目或是這類藝人翻紅節目,真正的目的不是比拼演技和舞臺表現,其實是給那些對事業現狀不滿的藝人一個機會,讓大眾重新認識他們的機會,無論是紅過的、過氣的、還沒嘗過走紅的,均須一搏。
綜藝把演藝圈職場化,和求職節目的區別無非是現場不會給offer,但藝人們也很清楚,多一分鐘展示就多一次曝光,更現實的是,就多一次工作。
好似武俠小說中的擂臺,先跳上來的人當然知道武林盟主只有拿了主角劇本的人能企及,那麼其他人為什麼要冒斷手斷腳風險來比試呢?本質上大家做的都是需要表演的職業,沒有表演,別人不知道獨孤求敗武功有多高,只能老死山林。自詡淡泊名利的東邪西毒南帝北丐不照樣虛榮心很重地籌備華山論劍?
這節目有一半是30+男明星,他們是被社會認為處處得利的一個群體,主流聲音不想對其投以關注。的確,從收入、地位、工作機會來說他們已經超過99%的人,沒什麼可抱怨的,從節目裡也能看出他們相當小心,開玩笑都沒有浪姐們爽朗。
但同時能感覺到他們也有35歲危機。現在各行各業沒做到主管,35歲以後想跳槽都很艱難,一條35歲紅線就把普通員工劃在線外,嚴苛點的線劃在30歲。娛樂行業概莫能外,做愛豆最好20歲左右成名,30歲一定要轉型了;男演員可以晚上十年,35歲沒有成事很少能做到頭部演員了,四大中生都是20出頭就火了。
一個餓死不易吃飽輕易的行業,如果他們沒追求,小日子過得相當滋潤,如果有事業心就會比較痛苦,歌手沒有舞臺,主要戰場是給影視劇唱插曲或者做帶貨主播,歌手普遍比演員更看不到向上的空間。胡夏說出他不火的時候略帶心酸,超級星光大道曾經是臺灣最有影響力的選秀,楊宗緯、蕭敬騰、林宥嘉都出自這個節目,胡夏以內地歌手的身份奪冠說明實力是硬的,但他現在依然要這樣評價自己。
對藝人的劃分,除了年齡還有階級。20多歲的流量和一線演員在行業裡是市場寵兒,工作機會任由他們挑選。這節目來的20+藝人全是愛豆,說明愛豆供大於求,缺少工作機會。20多能演上男主角的不用參加綜藝,來了也是導師。除了他們,基本上所有人都在發愁機會。這個機會不是餬口的工作,是接到一個好本子,遇到一個加分的綜藝,認識一個好導演。
機會是他們的普遍痛點,不是只有某個群體才發愁。節目第一期時安排了幾個人一組的碰面,像一起參加面試的考生,寒暄得僵硬,他們的狀態並不比選秀裡的小孩舒展。
富人家的小孩不成可以回去繼承家業,已經工作的基本是不能放棄這份工作的人。他們應該都思考過事業怎麼上升的問題,能看出有的人還在掙扎,有的人已經躺平。
在任何領域做不到一線,即便有很精採的人生故事,很曲折的心路歷程,也未必有聽眾。
節目的規則不是淘汰,而是失敗一次會減少一次表演。不少參賽者寫了微博闡述他們來的目的,有的是當過男團導師之後想體驗一下成團過程比如艾福傑尼;有的是不知道要不要順從市場需求來尋求答案比如肖順堯。這其中燒餅的想法最實在,他說想在以後面對競爭的時候能有拿得出手的招兒(德雲社雖然有輩份,但熱度不會論輩份排),他要走出舒適圈。
至少想抓住每一個機會的企圖心是積極的,畢竟他們或多或少都要有一點豁出去,不管是外部評價還是內心掙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