批判「君為臣綱」唯心主義理學,而導致的反對君主專制思想

2020-12-22 歷史達摩堂

引言

明清之際,黃宗羲從政治思想上針對唯心主義理學的「君為臣綱」這一核心,進行了尖銳的批判,表現了強烈的反對君主專制的思想,把反理學鬥爭推向新的高潮。

黃宗羲(公元1610-1695年)字太衝,號南雷,又號梨洲,浙江餘姚人,是明末清初重要的思想家和哲學史家。他在青年時期,參加過反對當時統治階級內部最腐朽的勢力-閹黨的鬥爭。1644年明王朝覆亡後,他曾參加熊雨軒領導的抗清鬥爭,一直至南明政權徹底垮臺為止。此後黃宗羲一再拒絕清王朝「博學鴻儒科」的籠絡,又拒絕詔修明史,富有民族氣節。

▲明末清初三大思想家之一黃宗羲

黃宗羲從自身的經歷、以及總結明亡的教訓,於1644年寫成了著名的《明夷待訪錄》,在對唯心主義理學的批判鬥爭中,提出反對君主專制的思想,在政治上表現了進步的傾向。他在編撰《明儒學案》和《宋元學案》這兩部斷代哲學史著作的過程中,開始擺脫王學的唯心主義束縛,提出一些具有唯物論傾向的觀點,但他的哲學思想體系是很不完整的,還未徹底擺脫唯心主義心學的影響,具有不少唯心主義因素。

他的主要著作有:《明夷待訪錄》、《南雷文集》、《宋元學案》和《明儒學案》等。他的反對君主專制的思想,對我國近代資產階級民主革命產生過一定的積極的影響;戊戌變法的資產階級改良主義運動,也利用了他這一思想,當時的維新派曾印刻《明夷待訪錄》,作為宣傳的工具。黃宗羲思想的傑出貢獻在於他對君主專制的批判。首先,他揭露和痛斥君主專制制度已成為「天下之大害」。他說:「以君為主,天下為客,凡天下之無地而得安寧者,為君也。」

▲黃宗羲《明夷待訪錄》

天下之所以不安寧,是因為封建皇帝的專制統治和壓迫的結果。他指出,封建皇帝在奪取政權的過程中,任意「屠毒天下之肝腦,離散天下之子女」,來博取他一個人的產業,樹立一個人的統治;封建皇帝在奪取政權以後,又為了鞏固其子孫基業,肆無忌憚地榮剝天下之骨髓,離散天下之子女,以奉為一人之淫樂」,還十分無恥地聲稱:這是「我產業之花息」(《明夷待訪錄·原君》)。在當時極端殘酷的封建專制統治下,黃宗羲敢於這樣大膽地揭露封建專制主義,表現了他追求真理和憎恨邪惡的精神。

黃宗羲還揭發封建專制制度在社會經濟上、特別在賦稅方面造成嚴重的危害,他指出「三害」:第一,「積累莫返之害」明代賦稅雜役十分沉重,迫使人民「得有其生」,「亦無幾矣」。能夠生活下去的人,變得寥寥無幾了。第二,「所稅非所出之害」-明代納稅,須以糧、布易銀,由於銀貴,所以農民「豐年田之所出足以上供,折而為銀,則仍不足以上供」,「兇年田之所出更不足上供」,這樣,造成了「歲歲兇年」,使天下的農民階級與封建統治「為仇」了。第三,「田土無等第之害」。

▲百姓

明代徵稅,不區別土地的好壞,使有些不毛之地,即使年年耕作,連租牛的利息也償付不起。(《明夷待訪錄·田制》)他揭露明代末年社會上的「三害」,實際上宣布了封建制度面臨崩潰的前夜。因此,在他看來,既然君主「不以天下萬民為事」,作臣的就沒有必要「殺身以事君」,即是說,沒有無條件為君主效勞、效死的必要。至於象桀、紂那樣無道的君主,他們既不以「萬民之憂樂」為憂樂,他們的興亡,只能說是「一姓之興亡」。這裡,他把至高無上的所謂「天子」降低到「一姓」的地位;這一點同韓愈所謂「民不出粟米麻絲,作器皿,通貨財以事上則誅」的觀點不同,韓愈是為了鞏固封建專制統治而說這些話,黃宗義則把「一姓之興亡」和「萬民之憂樂」相對待,對「天子」公開予以藐視,這也反映了他對封建專制制度的不滿和對人民疾苦的同情。

黃宗羲又指出,當時天下的人都怨恨皇帝,把皇帝看成「寇讎」、「獨夫」,但是還有那麼一些「小儒」卻胡說什麼「君臣之義無所逃於天地之間」,即是說君臣關係是天經地義、誰也不能違反的。黃宗羲所反對的這些「小儒」,顯然是指那維護君主專制制度的程朱學派。他認為:「天子之所是未必是,天子之所非未必非,天子亦遂不敢自為是非,而公其是非於學校。」(《明夷待訪錄·學校》)

這就是說,人民不能以天子(皇帝)的是非為是非,而要把學校作為評議是非的場所。黃宗羲強烈地批判封建君主專制制度,也是對唯心主義理學的政治理論基礎的批判,因為理學家把君臣關係視為不可違抗的先驗的真理,他的批判也就從譴責君主專制制度而深入到打破這種先驗論。其次,黃宗羲提出「有治法而後有治人」的主張,反對「有治人而後有治法」的提法。(《明夷待訪錄·原法》)這是企圖以「天下之法」代替「一家之法」的市民利益的理論反映。

▲皇帝和妃子

在他看來,封建專制制度行的是「一家之法」而非「天下之法」。封建君主把天下作為一己的私物和當然的產業,傳之子孫,受享無窮,從而導致「四方之勞擾,民生之憔悴」;而為人臣者,則參與這種「敲剝」,這都是「後之人主,既得天下,唯恐其祚命不長,子孫不能保有也,思患於未然以為之法」(同上)。這種「一家之法」是違背「天下之法」的。在他心目中的「天下之法」,是指「貴不在朝廷,賤不在草莽」,「各得其私,各得其利」的市民理想。黃宗羲認為,君主以「利慾之私」破壞這種「天下之法」,從而把主(民)客(君)關係搞顛倒了。這裡,黃宗羲強調以「天下之法」代替「一家之法」的所謂「法治」思想,反映了資本主義萌芽時期工商業者的利益和要求,帶著若干近代民主思想的色彩。

他的所謂「法治」,一方面是作為唯心主義理學所主張的「聖道之德」的反命題,另一方面仍然是承認封建統治階級對農民階級的統治的合法性,這和農民階級以革命行動來推翻封建專制制度而倡導的「均貧富,等貴賤」,從根本上否定剝削者的「法治」,則有本質的差別。第三,黃宗羲從「一代有一代之法」的觀點出發,論述了他的「工商皆本」的主張,反對傳統的「農本商末」的觀點。他說:「世儒不察,以工商為末,妄議抑之。····蓋皆本也。」(《財計》)黃宗羲的「工商皆本」主張的提出,不是偶然的,這正反映了他當日所處的江浙地區資本主義工商業萌芽的客觀要求。

▲農民革命

同時,他以「一代有一代之法」為立論的前提,也說明他不泥古不化,隨著社會發展而提出新的見解,這是符合樸素唯物論反映論的要求的。綜上所述,黃宗羲反對君主專制的言論和主張,是處於明末清初「天崩地解」這一特定歷史條件下的產物。清代理學統治思想確立後,黃宗羲樹起反對理學的旗幟,他一方面揭露批判理學的煩瑣哲學的方法,指出理學家「所讀之書,不過經生之章句」,「所窮之理,不過字義之從違」,這批「小儒」從青年到頭髮發白,「封已守殘,摘索不出一卷之內」,即是說,這些人所謂做學問,不過是對儒書中的章句字義進行一些解釋和爭論。

一輩子關起門來守著這些破紙堆,東抄西弄也離不開這些書本,只能「逃之者之愈巧」(《留別海昌同學序》)離開實際更遠。但一朝到了 「當報國之日,則蒙然張口,如坐雲霧」(《弁玉吳君墓志銘》)。等到國家有事要他們出力時,則茫然張口結舌,好象坐在雲霧裡糊糊塗塗,變成不知所措了。這方面主要是揭露了理學的流毒。另一方面,他著重從制度的根本上開刀,對理學的理論核心-維護封建專制的綱常倫理,特別是對君主專制進行了大膽的抨擊,給予唯心主義理學以有力的打擊,多少帶著民主思想的色彩。

▲戰場上的廝殺

他的著作《明夷待訪錄》,在我國資產階級民主革命時期被大量刊印,在特定的歷史條件下成為反對封建專制主義的思想武器。但是,必須指出,黃宗羲的政治思想,歸根到底仍然是「賢人」之治。他主張設置宰相,實行傳賢;開設學校,作為清議機關,監督政府。他批判「科舉抄撮之學」,即反對八股科舉考試制度,認為這使得大批人專門從事經書的摘抄,從經書的條文到條文,完全不結合實際。他提倡「公其是非於學校」,這是他在明末反對閹黨政治鬥爭的總結,雖然帶有一點民主色彩,但從本質來說,基本上還是屬於剝削階級內部的鬥爭。

結語

黃宗羲的哲學思想,雖然受過「王學」的影響,但他並沒有沿著王學的主觀唯心主義路線走下去。他通過了批判,特別是通過編撰《宋元學案》、《明儒學案》時對歷史上思想家的評述工作,使他的思想傾向於唯物主義一邊。

相關焦點

  • 批判唯心主義理學和倡導「實事求是」精神的顧炎武思想
    加之他生活在賦稅徭役比較繁重的江南地區,親自看到農民不堪賦稅之苦,以及豪富貴族任意兼併土地等情況,使他在政治上基本贊同黃宗羲在《明夷待訪錄》中所闡揚的反對君主專制的思想,提出以「眾治」代替「獨治」的主張。
  • 反對唯心主義理學,王廷相的唯物主義思想概述
    他在唯心主義理學佔統治地位的時期,敢於起來鬥爭,反對虛靜空談,提倡「經世之學」,在當時有進步意義。他的學問比較廣博,主要哲學著作有《雅述》和《慎言》。王廷相的世界觀,也是堅持氣一元論的唯物主義觀點。他說:「天地未生,只有元氣······元氣之上無物、無道、無理。」
  • 批判宋明理學唯心主義和推出「井田制」土地劃分原則
    ▲宋朝滅亡顏元這種從政治效果來批判宋明理學唯心主義,是具有積極的意義的。唯心主義理學是有其鮮明的階級基礎的。理學家從主觀願望上力圖維護封建專制制度,但他們的唯心主義理論和主靜主敬的治學方法,並不能挽救宋王朝的滅亡,終於走向與其主觀願望相反的歷史道路。顏元當然是不可能理解這一點的,所以他錯誤地認為,似乎只要有真正的「聖人」出現,就可以挽救任何社會危機。
  • 倡導唯物主義理論的戴震,提出了哪些反對唯心主義的觀點?
    儘管清王朝以種種手段來箝制「異端」思想的反抗,而反理學的思想則為了避免迫害而採取注釋經學的形式,繼續展開對官方哲學-理學的批判,戴震就是這一時期最富有戰鬥精神的唯物主義思想家。▲清代皇帝如他寫的《孟子字義疏證》一書,借疏證孟子學說來闡述自己的政治和哲學的觀點,抨擊封建統治者,揭露和批判唯心主義理學。象這一類著作,名義上是解釋儒家經典,實則抒發已見。
  • 唯心主義理學先驅韓愈的客觀唯心主義都提出了什麼觀點?
    引言站在世俗大地主階級立場,用儒家學術形式來反對佛道,政治上主張保守,哲學上主張客觀唯心主義或主觀唯心主義,從而作為開創宋以後理學宗派的先驅的,則有韓愈和李翱的思想。韓愈(公元768-824年),字退之,昌黎人,一說河陽(今河南孟縣)人。
  • 十二個字的傳統孝道成為思想枷鎖,到了清朝末年有了新的改變
    在統治者的行為上,隋代的隋煬帝就一直在國家中大力推行和實施「舉孝廉」的政策,唐代多位君主把《孝經》作為經典在全國範圍來推廣講解,並且依據《孝經》來為國家選拔人才。 在這一時期,儒家學派也成為了封建王朝思想統治的核心,孝道已經成為了統治者手裡最為重要也是應用純熟的統治工具。在唐代,把大家庭數代同堂一起生活居住作為一種理想的家庭模式。個人行孝要侍奉、順從父母,要為死去的父母服喪。
  • 淺談中國歷代思想文化的發展與宗教的關係
    儒家思想,作為中國兩千多年君主專制的「護身符」,是法家思想的完美外殼。到漢武帝時,由於漢初黃老所走的道路已不能適應國家發展的需要,漢武帝重用董仲舒,採納了他的建議,實行「罷黜百家,獨尊儒術」的文化專制政策,並將儒學確立為2000多年來的主流意識形態。董仲舒的儒學吸收了諸子百家的思想,改造了傳統儒學,初步建立了儒學體系。
  • 學習恩格斯,徹底批判唯心主義的「權力真理觀」
    一、把費爾巴哈的唯物主義的自然觀、反映論自覺應用到研究社會歷史問題  恩格斯同馬克思一樣,其哲學思想也經歷了一個從唯心主義向唯物主義再到歷史唯物主義轉變的過程。恩格斯1839 年讀了黑格爾的《歷史哲學》和施特勞斯的《耶穌傳》之後,很快成為青年黑格爾派成員。1841 年9月在柏林服兵役期間,他進一步研讀德國哲學,並站在青年黑格爾派的立場上寫了許多批判謝林的文章。
  • 孤立與同化:「君主專制」迫在眉睫,「民主改革」刻不容緩
    前言查理一世作為英國君主專制時代晚期的封建君主,在社會資本主義經濟快速發展以及資產階級勢力迅速壯大的整體歷史背景下,固然其有想要重塑封建君主權威的政治思想和野心,其也有恢復高度集中的君主專制政體的政治計劃,但是人算不如天算,即便查理一世的野心再大,其追隨者再多,也沒有辦法扭轉當時歷史潮流的發展趨勢,否則只會陷入無盡的深淵與黑暗。
  • 法國大革命:摧毀了法國的君主專制制度,傳播自由民主的進步思想
    7月14日群眾攻克了象徵專制統治的巴士底獄,釋放七名犯人(四名造假販子,兩名精神病人和一位性行為不檢的伯爵)取得初步勝利。這一天後來成為了法國國慶日。巴士底獄是一座非常堅固的要塞。它是根據法國國王查理五世的命令,按照12世紀著名的軍事城堡的樣式建造起來的。當時的目的是防禦英國人的進攻,所以就建在城跟前。後來,由於巴黎市區不斷擴大,巴士底獄要塞成了市區東部的建築,失去了防禦外敵的作用。
  • 中國思想史上的八大傳統
    首先是孔孟儒家之道孔孟之道是貫穿了中國歷史並起主導作用的正統思想,對中國影響最大,可以說控制了中國日常生活的方方面面。孔孟,即孔子和孟子為主導的儒家思想,也稱作孔孟之道。由周公、孔子、孟子、荀子、董仲舒等創造和建立的儒家思想是中國傳統文化的內核,也是維護封建君主專制統治的理論基礎。
  • 為了加強思想統治,大力提倡程朱理學,明代思想的淵源及發展概況
    朱明王朝建立後,最高統治者為了加強思想統治,並把它奉為法定的官方哲學思想。由北宋興起的理學,這種哲學化的儒學,集中了儒、釋、道三家思想的特點,對維護封建專制統治極為有用,經過宋、元、明時期的不斷發展,到了明代,則成為佔統治地位的正統思想。明代統治者「以理學開國」,使理學居於神聖不可侵犯的統治地位。因此,使學者非孔孟之書不讀,非程朱之學不講。
  • 吳日明:馬克思關於落後國家跨越「卡夫丁峽谷」思想探析——重讀《〈黑格爾法哲學批判〉導言》
    在政治上,德國是一個封建專制的國家。1843年以前,德國沒有出現資產階級革命運動,雖然局部有資本主義經濟的發展,但國內封建勢力依然強大,國王威廉四世執掌國家大權。英法兩國工業革命和政治革命沒有導致德國資產階級革命的爆發,馬克思反而認為德國封建專制統治由於其他國家資產階級革命反而暫時得到加強。「我們沒有同現代各國一起經歷革命,卻同它們一起經歷復闢。
  • 高考歷史高頻考點複習|專題一:中國古代君主專制的演進
    這是中國古代史中經常會涉及到的一個重要考點,從歷年的考試試題中,我們可以看到貫穿的一條主線就是君主專制在不斷的加強。但,君主專制演進中,不同的時期,所採取的措施是不相同的,所以高考試題相對來說,考的比較靈活。首先跟學生講清君主專制的概念。指出宰相制度的調整隻是其中的一部分,而非全部。
  • 分封制、宗法制、君主專制中央集權、選官制
    主題解讀制度:分封制、宗法制、君主專制中央集權、選官制 過程:建立、形成、演變、滅亡特點:各自的界定、彼此的區分影響:價值與評價、批判與智慧(1) ,家國一體、專制政治君權神化背後是尋求其統治的合法(理)性;君主權力的不可轉移、不可僭越和不可制約;中央政治制度與地方政治制度的劃分;君主專制與中央集權;主權在君與主權在民(一姓之國與百姓之國;專制政治與民主政治)
  • 英國革命:君主專制的覆滅與君主立憲制的誕生
    這一革命風暴的衝擊與滌蕩,最終促成君主專制的覆滅與立憲君主制的誕生。 隨著資產階級和新貴族力量的壯大,從17世紀初期開始,議會倡導「憲政」的呼聲不斷高漲,將矛頭聚焦於獨裁君主。斯圖亞特王朝詹姆士一世1603年登臺後,繼續推行專制統治。
  • 何謂封建,何謂專制?明末清初思想家的答案
    ⑤當然,這些思想家中也有人反對直接恢復封建制。但是他們反對直接恢復封建制,主要是從可行性上著眼,並不反對封建制後面的精神。如王夫之反對直接恢復封建制,是因為「郡縣之制,垂二千年而弗能改矣,合古今上下皆安之,勢之所趨」⑥,兩千年如此,已經難以撼動了;又如顧炎武認為:「郡縣制度的弊害意味著它將要變革,那麼是要將它變革為封建制度嗎?不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