情侶吵了架,一方道歉,另一方還沒消氣,咄咄逼人地問「你錯哪了?」
這四個字,就像在對方快熄滅的火星上澆了汽油,火迅速再次燃燒起來。
他第一反應絕不是反省自己到底錯哪了,而是生氣:吵架本來就是兩個人都有錯,我已經耐住性子道歉了,你不依不饒到底還要怎樣?
很多人被問到這四個字的時候,要麼忍住氣一言不發,要麼回懟「你說我錯哪了」——怎樣都是激化矛盾,解決不了問題。
01 這樣的反問為什麼讓人生厭?
生活中的反問,往往不是什麼好話,比如「你說呢」、「你剛剛不是吃過了嗎」、「你錯哪了」……。
這些話讓人聽起來很「嗆」,話裡滿是責備和不滿。
而且反問句,其實是在用問的方式說一個確定的意思,不回答也知道,答案就是問句的反面。
道歉的人被嗆到,感受到對方居高臨下的態度,在兩個人地位不對等的情況下,根本沒法心平氣和地溝通。
還記得小時候的委屈嗎?
被爸爸媽媽打了,問孩子:「知道錯了沒?」
「知道了。」
「錯哪了?」
小孩子搜腸刮肚地說出了自己1234的錯誤,爸媽問「還有呢?」
想不出來——繼續打!
想出來了——「你都知道還犯錯」,繼續打!
對發脾氣的父母,小孩子敢怒不敢言,因為他們還沒有違抗父母的能力。
對伴侶,「錯哪了」的反問會激起對方的憤怒,因為你把他放在了不對等的位置,給他壓迫感,他覺得有失尊嚴。
還有一個原因是,他可能真不知道自己「錯哪了」,怎麼說怎麼錯,只會讓另一半更生氣,不如不說。
明明的表哥經常向她訴苦加求助:你嫂子怎麼又生氣了?
遲到了她生氣,忘了紀念日她生氣,這些表哥都能懂,不懂的是,開開心心地出去吃飯,怎麼吃著吃著你表嫂就放下筷子不吃了,還用眼睛瞪著他。
表哥覺得莫名其妙,不知道自己做錯了什麼,但為了讓表嫂好好吃飯,還是道歉了,但表嫂不依不饒問他錯哪了,而且說:「你錯就錯在自己不知道錯在哪了」!
表哥問明明,你表嫂是不是無理取鬧,這日子怎麼過啊。
明明去問表嫂,表嫂說,你表哥情商太低,明知道我愛吃牛蛙,等我去趟衛生間回來,盤子裡的牛蛙都被他吃光了,一個沒給我留,你說我生氣不生氣。
明明哭笑不得,這原因,恐怕表哥是真想不出來。
一方道歉,另一方反問錯在哪裡,一定要等到對方說出自己滿意的回答才肯罷休,的確不是一個好方式,這種反問不僅不解決問題,還引發了更多的矛盾。
02 為什麼不直接說呢?
這就是感情裡「作」的部分。
親密關係裡,也是有權力之爭的。
這種權力比較抽象,它來自掌握關係裡有價值的部分。
比如在爭吵的時候,一方真誠道歉,並且以後按照另一方的要求改變,這樣的行為,就是被道歉一方在這場「權力之爭」中獲得了勝利。
他們感覺贏得了「權力」,贏得了自尊,贏得了對方的重視。
太「作」的人,相對於其他情侶,想在親密關係裡獲取更多的權力,他們總是「對」的,問題是不是得到解決對他們來說並不重要,他們更在乎的是順從和掌控感。
被道歉的人,暫時獲得了主導權,TA想在這個時機上,一次性解決問題,不僅要對方的態度,還要對方說出問題所在,防止下次再犯。
但TA的焦點其實在自己的情緒上,「你錯哪了」是TA表達憤怒的一種方式。
這四個字的潛臺詞是:「你要把這個問題當回事」、「你道歉必須誠懇一些」、「能不能改改你的臭毛病」。
但相比自己直接說出來,讓對方找原因,更有攻擊性,更能給道歉的人愧疚感,TA在關係裡的掌控感也更強。
這四個字,表達了自己的堅決:今天你絕對不能認個錯、打馬虎就過去了,我們得說清楚。
而在道歉的人看來,這是得理不饒人,太「作」了。
03 不問「你錯哪了」,能怎麼說?
北師大心理學碩士、知乎心理學優秀回答者曾旻在《情緒的重建》裡寫道:
當人們說「你錯哪了」這句話的時候,沒有意識到一個問題——我們想要引發對方內疚的情緒體驗,從而達到在情感上控制對方的目的。
因為內疚與羞愧是人類體驗中最隱秘、最難以忍受的情感。把握住一個人的內疚與羞愧,就相當於抓住了他人自尊的尾巴。
他認為這樣的問話,就像在踐踏對方的尊嚴一樣讓人難以接受。
那麼,不這樣問話,我們怎樣表達,才能讓對方意識到錯誤,而且能夠改正呢?
1、照顧對方自尊心,不要「得理不饒人」。
「見好就收」、「給個臺階下」,這些樸素的老話裡,藏著人生的智慧。
伴侶是能平等對話的愛人和朋友,我們生氣表示兩個人之間有問題要解決,不代表有錯的人應該卑躬屈膝。
感情裡,我們需要照顧對方的自尊心和情緒,即使TA錯了,我們也不要咄咄逼人。
《傅雷家書》中這樣教導孩子做到家庭和睦:理直也不要氣壯,得理也要饒人。
李鴻章也常常自省要照顧別人情緒:今日我以盛氣凌人,預想他日人以盛氣凌我——這樣吵來吵去,互相發洩情緒,是感情的毒藥。
兩個人在一起,誰都有犯錯的時候,而我們往往容易看出別人的問題,卻很難認識到自己的錯誤。
咄咄逼人地問「你錯哪了」,其實就是犯了「得理不饒人」的錯誤。
戀愛不是辯論,不是有理就可以勝出。
任何對關係有害的事情,都要適可而止,不然有可能贏了道理,輸了愛人,而這並不是我們想要的結果。
2、直接談自己的感受和希望。
試著把「你錯哪了」改成「你這樣做……很過分」,說出自己的感受。
把生氣的原因直接告訴TA,這樣既給了對方臺階,指明了方向,也有助於TA了解你的感受和委屈,道歉也會更誠懇。
馬歇爾·盧森堡博士在《非暴力溝通》中提到,當我們爭吵時,其實往往是因為其中一個人的需求沒有得到滿足。
而我們要滿足自己的需求,要想讓對方反省,不再犯同樣的錯誤,並不只有逼問一個辦法。我們可以直接提出自己的希望:以後再有類似的事情發生,我希望你……做。
這樣不僅利於解決問題,也避免了說傷人的話影響感情。
3、解決好情緒問題,再來談事。
人在生氣的時候,說出的話很容易帶有攻擊性,對方也能感受得到,這樣的情緒下,兩個人是不可能好好說話的。
不妨先停幾秒鐘,告訴自己稍微冷靜一點。
而管理情緒,不等於壓制自己的憤怒。
我們能夠意識到自己的情緒來自哪裡,合理地表達憤怒,在心情不好的時候保持清醒,做出正確的判斷,這才是成熟的情緒管理。
臺灣心理學者吳熙娟說:「吵架是一種生命力的流動,是在告訴對方,我是誰,是什麼讓我不舒服,這樣可以更加了解彼此。」
因此如何對待對方的道歉,就顯得很重要。
如果一方道歉,另一方不依不饒,只會造成爭吵升級。
但如果兩個人能在吵架之後,讓對方明白,這事為什麼讓我那麼難受,以後怎樣才更好,就可以促進了解,拉近彼此的距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