據了解,「嫦娥五號」已經成功挖到月球表面的土壤並返航,這是繼美國之後人類44年以來第一次採集到月壤,其數據對全人類的航天事業都具有重大意義。但在航天領域收到好消息的不止我們一個,就在6號,經歷過長達六年太空旅行的日本「隼鳥2號」成功返航,其返回艙降落在澳大利亞的南部地區。
作為日本航天的野心之作,「隼鳥2號」也像「嫦五」一樣從外太空帶回樣品,但「隼2」帶回的東西卻不是月球上的,而是一顆名為「龍宮」的小行星上的地表與地下巖石樣本。作為同一時間段同樣作用的探測器,「嫦五」與「隼2」難免會被拿來作比較,世人最好奇的是誰的難度更高?今天小編就從多角度來幫大家分析一下這個問題。
先從採取樣品來說,「嫦五」通過自動化鑽探來獲得樣本,全程由無人設備操作,大部分都是月球表面的土壤與巖石。而「隼2」採取人造撞擊坑的方式來收集小行星地表與地下巖石的樣本,這種難度對技術的要求確實很高,尤其是在「隼2」經歷過3億公裡的飛行後還能進行這麼準確的動作難度非常大。但最後也僅能帶回1克左右的樣本,從研究角度來看這1克恐怕不太夠。
而「嫦五」的技術難度在另一個方面,作為我國有史以來最複雜的航天系統,「嫦五」由軌道器、返回器、著陸器、上升器組成。其中還包括堪稱「穿針引線」的無人交會對接,這項技術連航天先驅國家美俄都沒接觸過,但我們卻已經掌握。「隼2」在這方面的技術含量遠不如「嫦五」。
如果僅是從這些方面對兩者一分高下的話那確實有失偏頗,探測對象與最終目標完全不一樣。「嫦五」將月球作為目標,重量達到8.2噸,所需要的推力也非常龐大,月球雖然離我們近但環境與地球完全不一樣,想要實現軟著陸對太空飛行器的控制要求更加嚴格。而「隼2」的目標星球直徑僅為900米,與月球這個龐大星體相比,操作難度要小得多。
在最終目的上,「嫦五」是為了建立月球基地做準備,而「隼2」作為一顆巖石小行星,具有生命的基本構成元素,目的是為研究地球生命起源。兩者目標不同所需要的技術也不相同,但在航天方面我們仍舊需要不斷從別國學習,多學習其他先進技術才能更好提高自己!
編輯:席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