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4日凌晨,搭載「嫦娥五號」探測器的長徵五號火箭順利發射,這一次,「嫦娥」不僅將實現「奔月」的目標,還將歷史性地帶著月球的「禮物」——約2千克左右的月球土壤樣品返回地球。南京航空航天大學航天學院聞新教授在接受記者採訪時表示,「嫦娥五號」的月球採樣,將有助於科學家們更好地研究月球起源,並探索月球生命的存在,會推動我國探月計劃的實施前進一大步。
為什麼要去月球表面「挖土」?
聞新教授介紹,為了實現在月球「挖土」的目標,我國科研工作者已經奮鬥了16年。2004年,我國正式立項實施探月工程,確定了「繞、落、回」三期戰略規劃。「嫦娥一號」到「嫦娥四號」任務,已圓滿完成前兩步,「嫦娥五號」將實現探月工程第三步戰略目標。這意味著,「嫦娥五號」探測器還將肩負著「返回」的重要使命,將月球表面的土壤帶回地球。
在此之前,實現了在月球「挖土」目標的,只有俄羅斯和美國兩個國家。二十世紀六七十年代,俄羅斯採用探測器無人採樣,一共獲得了300多克樣品。美國通過阿波羅計劃實現載人登月,12名航天員曾抵達月球,一共採集了約381.7千克月壤和月巖樣品。1978年,美國曾經贈送了1克月球土壤給中國,中國科學家研究了其中0.5克,發表了14篇相關研究文章。
「嫦娥五號」帶回的月壤樣本,將分別來自月表和2米深度之下。「這一次『嫦娥五號』登月採集月壤的目的,一方面是為了探尋『月球起源』;另一方面,也可以通過採集讓科學家進一步分析,月球上有沒有生命或是水的存在。」聞新告訴記者,關於月球起源,科學界有過多種假說,其中「撞擊說」目前較為可行。「這一假說認為,地球早期受到一個火星大小的天體撞擊,撞擊的碎片和灰塵飄到太空中,在萬有引力的作用下,最終形成了月球。『嫦娥五號』帶回月球土壤後,科學家通過分析,可以對月球起源的多種假說進行更好的論證。」
「怎樣回來」比「怎麼挖」更難
「怎麼挖」也是讀者們重點關心的內容之一。經過十三天的飛行,嫦娥五號會在月球正面最大的月海「風暴洋」北部呂姆克山脈著陸,此後進行鑽月取樣本大約2公斤左右。
不少讀者興許已經開始「腦補」一隻機器手從「嫦娥五號」中伸出,進行挖掘的「科幻畫面」。能把「挖掘機」開到月球上去,這是多麼神奇的一件事!但聞新教授告訴記者,相比「怎麼挖」,怎麼返回才是「嫦娥五號」要面臨的最大難題。
「返回是『嫦娥五號』要面臨的最大難題,月球的重力是地球的六分之一。在月球表面,『嫦娥五號』的起飛相對會容易一些,但一旦進入大氣層,就是考驗科研人員的關鍵期了。」不同於之前的嫦娥一至四號的「單程票」,「嫦娥五號」此次的探月之旅,科研人員們預備的是一套往返雙程的旅行「套餐」。因此,它的「行李」也更多一些。聞新教授介紹,「嫦娥五號」由軌道器、著陸器、上升器、返回器組成,會在月球軌道、月球表面、地球上空進行多次分離和對接。
「嫦娥五號」返回時,必須脫離月球引力才能離開月球。在快速回到地球時,要是來不及「剎車」,返回時會有撞毀的可能。科研人員為此設計了一種「打水漂」式的返回方案。「嫦娥五號」返回時先進入大氣層,依靠大氣層的升力再跳出去,然後再次進入,一進一出,便實現了減速。
未來會不會送太空人上月球?那是一定的
「嫦娥五號」的採樣成功,讓不少讀者升騰起新的念想:在未來,我們能不能把太空人送到月球上去?聞新教授給了一個肯定的答覆,「載人登月」已經是中國航天的「小目標」之一。「這一次我們發射的是『嫦娥五號』,在未來還會有『嫦娥六號』『嫦娥七號』,目前至少已經規劃到了『嫦娥八號』。」
此次「嫦娥五號」在月球著陸的地點並不是月球的南極,根據中國國家航天局公布的計劃,對月球南極的探索將由嫦娥六號和七號來完成,而嫦娥八號則將進行一些關鍵技術的月面試驗,為建設月球科研基地做一些前期探索。
據媒體報導,2019年,中國探月工程總設計師、中國工程院院士吳偉仁曾透露,未來10年中國將在月球南極建立國際月球科研站,在那之前,會在2022年或2023年做些實驗。至於萬眾矚目的載人登月,吳偉仁表示,也將在未來10年左右實現。
連結:探測器的發射為啥選在清晨?
聞新教授告訴記者,太空飛行器的發射時間相當有講究。地球的晝夜交替是源於地球自轉與太陽直射,「黑夜」對於人類意味著伸手不見五指,但在清晨時,在地平線之外的太空裡,其實依然明亮。太空飛行器在黑夜跟隨著火箭升空,一離開地球後,它就能呈現出「光環效果」,太陽直射的亮光反射到太空飛行器上,科研工作者的光學望遠鏡就能夠迅速檢測到太空飛行器的動態,「捕捉」太空飛行器的蹤跡會更加方便。
揚子晚報/紫牛新聞記者 楊甜子
校對 盛媛媛
編輯 : 秦小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