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些天,我看了一部名為《不完美的她》的電視劇,主人的父親「李澤」是個精神病患者,他喜歡對妻子和孩子進行精神虐待。
在被警方逮捕後,他對警方的詢問作出如下回應:
「變態?你們對我誤解好深呀,你們去打聽打聽,外邊人怎麼說我的,聰明善良,熱愛生活,好人一個……唯獨沒有人說我是變態!」
當然,電視屬於電視,這只是一個角色設置,沒關係,重要的是「打聽打聽」在我們的生活中也很常見。
幾年前,我的一個不認識我的朋友突然來找我,問我一個姓李的年輕同事的性格,他說有人介紹他妹妹和那個年輕人談話。李,但我對他沒有特別好或壞的印象,所以我說「感覺小夥子挺不錯的」。
我不認為我的話都管用,一言以蔽之,第二年,他姐姐和年輕人結婚了,但結婚後才兩三年,孩子才兩歲,所以年輕人改變了主意,結婚後才兩三年,他就離婚了。
那天,我在街上遇到了我的朋友,我的朋友罵我說:「我當時問你他的人品怎麼樣,你還說挺好的,就這人品還叫好?如果早知道他是這樣的人,我根本不會同意我妹妹嫁給他!」
我只能說笑笑:「我和你一樣,也是才知道他是這樣的人。」
事實上即使如果有第二個人來問我「那夥子人品怎麼樣」,我還是會說「感覺挺不錯的」。
我相信我不會像八卦一樣把一切都告訴別人,更重要的是,我所聽到的關於否定他個性的說法只是片面的,這可能不是真的真相一個男人在孩子兩歲的時候改變主意,這絕對不對,但是一個女人有多壞,一個男人在孩子兩歲的時候願意放棄他的家庭嗎?
實際上,「人品」這個東西不僅是關於當事人,而且是關於旁觀者的地位和標準。
每個人都知道唐太宗和魏徵之間的關係,魏徵會因為勸說唐太宗的錯誤而持有唐太宗並且禁止他睡覺,魏徵會在軍民官員面前指出唐太宗的缺點和缺點。
唐太宗說的是「聞過則喜」他很高興聽到魏徵指出他的錯誤。
所以如果你問唐太宗,魏徵和唐太宗一定會給你一個非常肯定的答案,所有的褒義詞都可以用在魏徵中,但如果魏徵是曹操下面的部長呢?
你想怎麼問曹操關於魏徵?
我認為曹操應該如下回答:「魏徵?十年前就讓我給殺了,這小子比楊修還過份,楊修只不過猜透了我說的『一合酥』是『一人一口酥』,可魏徵居然對著我吆五喝六、指手劃腳,這等犯上賤臣,豈能容之?」
你看,同一個人,同一做法,同一道德品質,卻因為評委的立場和感受不同,有兩種完全不同甚至完全相反的評價。
我有個表弟在鄉下開卡車,後來,隔壁鎮的沙場老闆想和他合作。
我們村裡還有一個卡車司機和戰場的老闆合作過,後來,他分手了,我叔叔問那個人戰場老闆的情況,當他得知「人品不咋滴」時,他拒絕合作。
幾天前,在一次和親戚們的晚宴上,我聽到我叔叔談起這件事,碰巧隔壁鎮沙場的主人是我的高中同學,而村裡之前合伙人是我的小學同學。
他們為什麼相愛?
我聽我的小學同學說:「我成天跑車很辛苦,多得一些也是應該的,我就和裝沙的工人一起私賣了幾車沙子,結果他知道後小題大作,非要我把賣沙的錢吐出來不可,否則就拆夥!幾車沙子,值多少錢?這點錢都唧唧歪歪的,還合什麼夥?」
奇怪的是,我偷偷地從合伙人那裡偷了錢,被曝光後,我責怪別人「唧唧歪歪」,我不知道誰的角色「不咋滴」。不幸的是,我的表弟聽了一件事,所以他失去了一個嚴格的搭檔誠信。
「人品」這個東西根本無法查詢,你所說的不一定是真的,而且,我們每個人的性格都不固定,我們的性格隨時根據不同的人而調整。
以我自己為例,當我面對一個永遠不願付帳的人時,我會變得體貼和刻薄;
當我面對一個慷慨直率的人時,我也會變得慷慨直率;
當我面對一個言行謹慎、舉止端莊的人時,我自然會尊敬他;
當我面對一個整天吹牛,漫無目的地說話的人時,我自然缺乏對他的尊重;
當我面對一個品行惡劣的骯髒的人時,不要說尊重或不尊重,我會不屑回答他,我只害怕避開他……
你找誰來詢問我的性格?
第一個人會說我挑剔,第二個會說我大方直率,第三個人會說我冷靜,第四個會說我不尊重人,第五個會這樣說一定會:「陳亦權這人,以為自己很了不起似的,自命清高,總喜歡擺個臭架子對人愛搭不理!」
「人品」不是查詢不到,而是來自「相處」。
俗話說:「別人是自己最好的鏡子,你怎樣對待別人,別人就會怎樣對待你。」
從這個角度看,如果一個人總覺得別人的性格有問題,那麼問題最多的人可能就是他自己。
在現實生活中,總有很多人喜歡打聽別人的性格,或是在和別人吵架時對別人大喊大叫「去打聽打聽他的為人」
事實上當一個人遇到不滿意或懷疑時,他或她不會反省和溝通,而是讓對方走「打聽他的人品」,在我看來,這往往不是因為對人性的自信,而是因為對人心的無知
不管你有多無聊,人們只會在你面前打招呼,你怎麼知道別人的感受或者他們在背後對你的評論?
大多數時候,大多數會「叫囂著讓別人去打聽打聽他人品」的人都不善於品行,至少在他當時面對的人眼裡是這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