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是2010年去美國讀的本科,學校在賓州的匹茲堡,一個大家都聽說過以為是城市其實還是蠻村的地方(相對於UIUC, PSU那種大農村應該還是好點兒hhh)。
接下來,我就想和大家分享一下我在美國讀書的時候發生的一些事情~
秋天的匹村
匹茲堡這個城市並不算大,除了學校之外去的最多的地方就是中國超市,Target,周末吃飯看電影的地方,都並不算遠,公交車印象中也是半小時內(雖然偶爾會等很久,還記得在中超門口拎著大袋子在寒風中等公交的情景)。
因為半小時內也不算長而且地方小,所以我自己和周圍同學大多一開始都沒有買車。
最最重要的一點,在2010年這幾年裡,Uber還沒有出現!!Uber簡直就是拯救廣大留學生最有用的發明沒有之一了!
一月的匹村(想像一下這種天氣等bus的場景)
可能後來去的留學生都不知道在美國叫真正的計程車是怎麼叫了。
除了紐約等個別大城市外,美國的計程車都是要「預約」的。比如你現在想坐出租,就打電話給計程車公司,然後告訴他們地點人數,他們才會派車過來。
最坑的有一次我從紐約回來,大概1,2點了,匹茲堡的長途汽車站在downtown(市中心),美國的downtown就是時不時會看到有人吸大麻到處都是黑人的地方。我下車後趕緊打了個電話給計程車公司叫車,我把xx路和xx路交界點告訴他了,他非要我問要在哪棟大樓。我TM哪裡知道是什麼大樓啊?正常情況下說路就行了啊或者什麼商店門口,我真的是手足無措然後又瑟瑟發抖。
突然發現來了輛可以到家的公交車!!我仿佛看到了生命之光!立馬把電話掛了上了公交!估計也是當天的最末班了還好趕上了。
現在的孩子們有Uber也太幸福了!不僅方便還便宜,以前的日子真的是一把鼻涕一把淚啊!
去中超買完食物後大家一起做的大餐
還有件事,記得剛到美國的第幾天,大家orientation完想說一起去沃爾瑪賣東西。可能因為沒去過沃爾瑪總覺得那裡很便宜,當時也不知道有Costco這種地方,然後大家就約著一起去了。現在想想該說是「初生牛犢不怕虎」呢還是好奇心重呢,反正就坐公交去了一個超級遠的地方。
後來下車後發現還要走一段路,就走啊走啊走了好久啊終於到了!到了後發現也並沒有多便宜麼(那時是第一次出去自己生活才發現日用品原來都好貴啊)。
最後就買了個枕頭,然後我們一行人叫了計程車回到了學校(可能車費都比枕頭貴了)。
現在想想真是一段難忘又好笑的經歷。學弟學妹們真的要好好珍惜現在的生活噢!
在沃爾瑪一群又累又餓的人
我本科畢業後就去了紐約,當時確實年紀小沒有進入過社會,也不知道自己想要什麼,一心想在美國找到工作,所以還挺拼的(現在想起來覺得那時太勤奮了自己現在就跟豬一樣懶惰哈哈哈)。
每天八點就設鬧鐘起來投簡歷,然後面試的那種behavior questions都已經到了爐火純青的地步,可以隨便瞎聊扯然後逗得老外哈哈大笑那種。
畢竟當時還是壓力挺大的,一下子從房租400塊的農村到了1000塊的大城市,紙醉金迷的地方吶!
很多同學都不知道怎麼樣開始找工作,特別是本科的同學,更別說我們這種非STEM專業,只有三個月的grace period 要怎麼辦。
說一句廢話,就是機會都是留給有準備的人。準備方面的話具體可以做什麼呢?
A. 在校期間校內工作,提高自己的溝通能力;
B. 大四就開始投簡歷,熟悉網申和面試流程;
C. 多去學校的workshop修改簡歷和鍛鍊自己的口語,面試技巧;多參加學院和學校甚至別的學校的career fair;
D. 抓住一切可以實習的機會,國外找不到就找國內的,把暑假時間利用起來。等等
我在最後一學年上學期去投了學校part- time的工作。
學校的工作其實也有一定競爭性的,因為美國人打工的真的很多(記得有一門課做group project,有個人每次都遲到說是他有打五份工)。因為大部分學校兼職的職位都是算時薪而且都差不多,所以比較輕鬆的職位都走的很快,像在computer lab裡可能會值夜班那種就比較容易拿到手。
總之多關注學校網站,一有好的職位趕緊去申請。我做的兼職還算不錯,是獨立於學校的一個institute,面試的小姐姐感覺也沒大我們幾歲,就問了一些基本問題就過了。做的事情也不會很複雜,主要是整理資料,複印列印等等。
這種工作主要是教會我們怎麼樣把自己放在一個「社會人」的角色,去和部門裡別的「同事」去溝通;提高自己的口語和溝通能力。
其次是怎麼樣去完成一個任務,因為這個任務不再是寫在課本裡的了,鍛鍊自己的適應能力和理解以及解決問題的能力。
當然如果能找到符合自己專業的兼職更好,包括當TA,都可以很好地鍛鍊自己。
另外還有一個好處就是拿SSN, 有了SSN辦很多事情都會方便很多。
另外我在校外還找了一份志願者的工作,也是主動去問這個組織的負責人有沒有需求。然後他和我set 了一個面對面的交談,我告訴他我對他們組織做的事情很感興趣,希望可以幫忙之類的。
其實人家也理解你想要增加工作經驗,而且你又主動去問顯示了自己很有誠意,就一口答應了。雖然跟我的專業不是很相關,但真的蠻鍛鍊自己的溝通能力的。
學院和學校的career fair是個非常有用的networking機會。
參加career fair千萬不要害羞,一定要主動去介紹自己,大多數時候好的公司的HR或者來參加fair的人都是非常忙的。不要以為把簡歷遞給他們就完成任務了,他們收到這麼多不一定有時間去看的。
如果你在遞簡歷之前,先認真地介紹自己並和他們多聊聊,說不定人家就很樂意地去收你的簡歷而不是被動的去接受了。最好提前準備一下,比如提前調查參加career fair的公司背景和文化,不要聊的時候還不知道人家是做什麼的,要有備而來。
有的時候某些大公司不一定去你的學校但是會去你隔壁的學校,你也可以去參加。這個並沒有說一定是僅限於該學校學生的,所以一定要放得開,不要覺得臉皮薄這也不敢那也不敢。
我在校的時候就專門去紐約參加了一個career fair。可能有的人會說,遞完簡歷後就石沉大海了。確實很大可能性你不會收到什麼回復,但是不可能因為機率不大就不去做,機會都是要去爭取的。
我去紐約後先找了一份合同工,再邊做邊找正式工作。其實這是個很好的方法,既可以累計經驗又可以掙點錢。如果可以有選的話,最好選大公司的。
我做的合同工就是一個領域很有名的公司,基本上不會加班(其實平時也很閒),周五還會提前下班。環境很好公司有自己的食堂。
到後面找工作的時候還會有HR時不時問到這段經歷,因為是一個well-known的公司吧!所以也不要輕視合同工的影響。
夏天的匹村
某天接到一個面試邀請,老闆讓我帶一些自己以前分析過的東西去,然後就帶了以前的作業啊PPT啊過去了。
公司在midtown,是個小公司,面試我的直接是公司的CEO。一開始就是常規的問一些behavior環節,後來就看了下我帶過去的資料覺得做的挺好的。
他應該也是稍微有點知道工作籤證的問題,我也和他老實說了確實是需要工作籤證才可以呆下去,最後就帶我參觀了一下office就完了。
事後他發了郵件過來讓我做一些這個職位的分析工作。我就很快做完了發給他(其實都是些excel的東西熟練一下function就好),然後他竟然特別impressive(我到現在還覺得美國普通人在這些方面有多差),然後說他會考慮一下。
等了幾天他發郵件說決定給我offer,但是因為我需要工作籤證,他們公司也沒有辦過,而且budget比較緊,所以先讓我去工作下給我段試用期。
我當時還是蠻激動的,畢竟是來美國第一份正式工作啊!而且沒說完全不會給我辦H1B,當時就興奮地去購物了一番hhh。
因為這個公司是私人公司,每天上下班居然還要打卡! 我也是第一次知道還有美國公司打卡的,除此之外,公司對看手機要求也比較嚴格。反正老闆在旁邊走來走去的時候,手機也不能看,所以也不是100%每家美國的公司都很自由的啦。
試用期裡,做事積極一些,多和同事老闆交流就差不多了,也不要用力過猛吧,儘量融入大家。如果犯了錯誤也不要著急,人都是會犯錯的,多和老闆溝通,及時改正就好了。
這期間我還是碰到了很多問題,比如公司沒有一個中國人,還有一些拉丁美洲的口音很重的人,年紀也都比我大10歲以上。和他們聊天有時候真的不知道聊什麼但就得硬著頭皮說。在美國混真的要臉皮夠厚啊,不要怕丟臉。
過完試用期,老闆也和我談了幾次,就給我辦H1B了。看得出來他還是比較謹慎的,因為沒有辦過,冒著會被rej的風險,公司要花費不少的財力物力時間去承認你而不是別人。你需要證明為什麼你比別人更優秀,更值得公司為了投入更多的金錢時間進去。
像我這種非理工科的職能,不能像碼農那樣可能寫寫代碼就可以證明自己了。文科商科學生要在溝通方面做的更好,畢竟在現實生活中誰也不想和個木頭一起上班。這些就是我對在美找工作的想法了,當然運氣也是很重要的~我們不能改變運氣但可以改變自己,努力把自己變地更好吧!
放一張第一次去紐約碰到百年一遇的暴風雪,南方孩子看到這個雪嚇哭了
GWU商業分析(BA)碩士,匹茲堡大學金融和經濟學士。
2017年DIY完成研究生申請,方向為數據科學,機器學習,商業分析。
GWU商業分析專業在2017年BA排名前十。從商科到偏理科的BA,跨專業的DIY留學申請經歷讓我有信心幫助更多非理科的同學實現他們的夢想。
目前在一家知名諮詢公司全職工作,擁有豐富的工作經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