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萬葉假名時代,日本曾經以純粹的漢字表達「大和言葉」時代,當時的日本先民們,對於「戀」這個字的理解並不透徹,當時將「戀」字則寫作為「孤悲」。
「戀愛」這兩個字屬於西方的舶來概念,在日本的那個時代,沒有戀愛,只有「戀」。
萬葉時代「孤悲」這個詞的真正含義,帶有一種憂愁,苦悶,哀傷之感,在含蓄深沉的日本人看來,戀愛最唯美的表達方式並不熱辣奔放的相處,而是伴隨著痛苦和思念的煎熬。如櫻花一般,讓人哀嘆,從這個層面上來講,和日本的「物哀」文化頗有異曲同工之妙。
《言葉之庭》遵循了新海誠一貫的精緻表達,在46分鐘的時間內,通過簡單的相戀情節,清新自然的畫風,獨特的人物對白,以及夏日雨季中獨有的意向元素將日本文化中的「孤悲」思想發揮到了極致,愛而不得,愛而感慨!
01,雨:距離與愛的變奏
《言葉之庭》講述了15歲的高中生秋月孝雄,出生在一個單親家庭,和哥哥過著相依為命的生活。
入梅之日,孝雄懷著落寞的心情來到了日本庭園,邂逅了27歲分手後被同學排擠的老師雪野百香裡,他們在雨中的庭院中,各自做著不同的事情,然而,卻通過幾次的相處和交流讀懂了對方的心,兩個孤獨的靈魂漸漸的靠在了一起。
「雨」,作為電影中最重要的意象元素,出現的篇幅佔據到了一半以上,貫穿了整個故事的始末。
不管是雨落水塘的寂靜,太陽雨中的喜悅,還是雷雨交加兩人相擁的喜悅的高潮,都充滿了淡淡的惆悵,為故事情節推進,人物情感的升華作為鋪墊。
第一重意象:雷陣雨中的邂逅
在男女主角第一次邂逅的時候,是一場雷陣雨。
熱鬧熙攘的大街,一晃而過的電車軌道,伴隨著雨落的聲音,濺起了一道水花,而當鏡頭一轉,到了映著雨水波紋的湖面上的時候,卻安靜得如同一幅畫。
女主角雪野老師安靜而沉穩,這個湖邊的亭子,是雪野和孝雄相遇的地方,而遠處的雷陣雨,眼前靜謐的湖邊雨景,都襯託出男女主角邂逅的喜悅。
雖然年齡不同,然而,在兩個相互尋求安慰的年輕人身上,他們心中的苦悶,孤悲則是相同的。
第二重意象:磅礴大雨中的擁抱
故事的開端是溫情而柔和的,而故事的高潮,出現在雪野向孝雄表明了自己的教師身份,兩人年齡,身份,所處環境的不同,讓他們之間的距離之間拉開。
雪野向孝雄表明了自己的立場,感謝他陪伴她度過心情苦悶和低落的時光,並向他道別。
此時大雨瓢潑,肆意飄灑,高聳的樓宇似乎在雨水的洗刷中愈漸冰涼,孝雄轉身下樓,雪野在樓梯處飛快的追趕,在樓梯的拐角處,他們又一次相遇相擁。
此處的大雨代表著男女主角內心的不舍,悲痛,也暗含了「孤悲」思想的內涵——
為所愛之人所吸引,卻因為客觀原因無法長相廝守,只能夠用孤獨悲寂來思念彼此,這樣一種永恆的音符,在悽婉哀傷的故事中,得到了升華。
02,腳丫:從束縛到綻放
在這一部電影中,「腳丫」這一個元素出現了不下三次。
首先,秋月孝雄是一名少年,他的夢想是做一名製鞋匠,他對於鞋子有著幾乎迷戀的情節,繪畫設計女鞋是他的愛好,然而,他卻缺少一個能夠為他做「腳模」的人。
當他第一次看到了雪野在雨中隨意耷拉的腳丫時候,他默默地畫了下來,雪野這一雙「腳丫」成為了他們搭訕的直接原因。
而對於雪野來說呢,她有各式各樣的鞋子,然而,鞋子對於她來說,卻是鉗制住腳踝的束縛。
雪野第一次出現,她坐在涼亭中,一隻腳穿著鞋子。另一隻腳卻隨意「勾著」另一隻鞋,她吃著巧克力喝著啤酒,渴望自由,嚮往真摯的愛情,然而,在美麗的腳踝之外,卻也被深深的「禁錮」著。
她和戀人分手,又遭遇到了周邊人的誤解,內心的愁苦和壓抑卻無處排解,然而,當看到陽光純真的秋月孝雄時,能夠放下枷鎖,真誠的接納陌生人,從腳步的特寫和呈現,雪野善良浪漫,毫無心機的性格也體現了出來。
第二次出現腳部的特寫,則是雪野老師脫下了自己的鞋子,放心的讓孝雄為自己測量腳碼和尺寸,這也表明了他們關係的進展,從偶遇到相知,兩個人因為「腳丫」而結緣熟悉。
結尾處,雪野甩掉了鞋子,赤著腳丫爬出去追趕孝雄,雖然已經27歲了,然而,少女時期的幻想和衝動仍然沒有消退。她丟掉了那一雙束縛自己腳丫的鞋子,真正的做到了放飛自我,擺脫過去的失意,重新振作和成長。
電影通過了這三次最重要的「腳部」特寫和近景呈現,為這一段浪漫唯美的愛情故事穿針引線,將難以訴說的感情通過意象呈現出來,烘託了電影整體氣氛,升華了主題。
03,短歌:含蓄內斂的「和歌」表達
「隱約雷鳴,陰霾天空,但盼風雨來,能留你在此。」「隱約雷鳴,陰霾天空,即使天無雨,我亦留此地。」
這一首唯美的短歌貫穿於整部電影的始末,既是雪野百香裡和秋月孝雄的感情寫照,也是奠定電影整體基調,體現新海誠「孤悲」情懷的最直接表現。
短歌,和雨滴,腳丫不同,它更多的是一種思想和精神上的升華。
不比西方直接奔放的表白,從萬葉時期開始,日本人對於「愛情」的表現更為含蓄和內斂,那時候的男女貴族喜歡「和歌」,喜歡用短歌詞來表達自己內心的情感,完成對於愛的體驗和審美超越。
不僅在《言葉之庭》,在日本早期的愛情作品中,大多數都是「孤獨者」的單戀抒情,比如《情書》《幸福的黃手帕》等,這些風靡一時的作品主要並沒有男女主角長相廝守的喜悅,更多的是心懷思戀,甚至天各一方的孤獨展望。
對於新海誠來說,他擅長抒發愛情,在他的作品中,男女主角大多數是15歲到22歲左右的高中生和大學生,比如《你的名字。》中的宮水三葉和立花瀧都是高中學生,《天氣之子》中的高一學生帆高和晴女陽萊。
在《言葉之庭》中,男主角秋月也是高中學生,而女主角雪野則和新海誠之前的設定略有不同,她是一名27歲的職場老師,這也就註定新海誠不適合用表達少年少女的方式來呈現這一段年齡偏差較大的愛情。
電影中的男女主角沒有青年男女之間瘋狂的奔跑方式,大聲的呼喊等放肆來表達愛意,秋月和雪野的愛是成熟,他們之間表達愛意的最重要方式,便是那一首《短歌》。
這一首短歌,雪野吟過,秋月也吟過。
「隱約雷鳴,陰霾天空」,表明了他們相識的時間和地點,而後面的「能留你在此」和「我亦留此地」表明了彼此的堅定和真誠。
04,最後的話
《言葉之庭》是新海誠經典作品的代表,通過細膩唯美的畫風,舒緩的情節,大量的內心獨白將原本隱秘的主人公情感展現的具體而生動,同時,藉助了「雨」「腳丫」「短歌」等含蓄而保守的元素,折射了日本傳統的「孤悲」文化,在帶給人視聽盛宴的同時,也能夠留給觀眾更多的思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