農村俗語「東屋南房,不孝的兒郎」,講的是過去老人在一個家庭的院子住房安排問題,通過住房的安排,可看出兒孫對老人是否孝順。
東屋、南房,西屋和北屋是我國傳統的四合院,北屋是正屋,也就是說,這種院子以北屋為準,坐北朝南。這是我國房屋中比較最傳統最普遍的格局。
這裡還有一種情況,有一些民居院子,因受地形的限制,正屋的朝向並非都是坐北朝南向,而是根據地形來布局。比如說,一些地形複雜,選擇宅基地比較困難的山區就是如此,山區建房,只要符合過去人們所謂的「風水」,房屋就不一定要坐北朝南,實際上也是做不到的,因此,山區的屋房各種朝向都存在,不受坐北朝南這種傳統規則的限制。
山區的四合院,一般以正屋為基準,分左、右、前三個方向,也就是說相當於坐北朝南院子中的東、西、南三個方向。
那麼為什麼說,讓老人住在東(左)面和南(前)兩個方向的房屋,家中的兒郎是不孝兒郎?
要注意的是,這裡我使用的是「老人」,而不是「父母」,這裡是有區別的。比如說,如果一個四世同堂、或者三世同堂的家庭,用「父母」一詞就不太準確。比如四世同堂之家,第一世還健在,是父母,是祖父母,也是曾祖父母,第二世是兒郎,也是父母和祖父母,第三世是孫子,也是兒郎,也是父母。如果第二世或第三世住東房和南房,就判斷他們的兒子不孝,那是不準確的,因為他們的父母健在,他們自己就是兒郎,說他們不孝,就說不過去了。
這裡就關係到一個家庭在一個庭院居住時,傳統習俗上的主次之分和長幼有序的民俗問題。
按我國傳統民俗,在一個四合院內,以正屋為長,其次才是西屋(右),民間又稱西廂房(右),再次是東屋(左),民間又稱東廂房(左),最後南屋(前),民間稱為倒屋,有的地方則稱為對面屋,意思與正屋面對面。而正屋也在長幼之分,以西(右)面的房間為長,以東(左)面的房間次之。
如此以來,一家人怎麼安排住房,就一清二楚了。以四世同堂的家庭為例,第一世住正房西(右)面的房間,第二世的長子住正房東(左)面的房間,次子住西面(右)的廂房,第三代住東面(左)的廂房,第四代住南(前)面的房屋。
如果外人到這裡來看,這家人兒郎把家裡的老人安排在東面(左)的廂房和南(前)面的房屋,也就是說把老人移出了正屋,很明顯這與傳統的規矩是不相符合的,說明這個家庭的兒孫們不尊重長輩,在傳統的禮制看來,是一種僭越,是對老人的不敬,自然就是不孝。
這種規矩,我們從民間四合院的格局就可看得出來,正屋的屋頂是四合院中最高的建築,其他的廂房房頂絕對不能高出正屋的屋頂。也就是說,一個傳統的四合院,建築物之間就有很明晰的主次之分,一個家庭的住房自然也就按這種主次之分居住。
過去這種住房安排的傳統禮制,同樣也體現的家庭就餐時的座位安排上,同樣也有長幼之分,接來客人在安排座位上也一樣講究規矩。這裡面的道理是相通的。
至於舊時在一個四合院內,哪個朝向的房屋住著舒服,這一點不是問題的關鍵,冬天冷不冷,夏天熱不熱的問題,其實是房屋設施及格局方面的問題,並不能體現對老人孝還是不孝的問題。
現在農村的房屋已發生了巨大的變化,已經不同於過去傳統的四合院格局,一般是一棟樓房就包含原來四合院大部分內容。「東屋南房,不孝的兒郎」這句農村俗語已失去了原來的意義。但是,在農村,安排老人的住房依然有講究。比如說,不能安排老人住在頂層,一般讓老人住一樓,這主要是考慮出入方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