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 讀:
千裡家書只為牆,讓他三尺又何妨?萬裡長城今猶在,不見當年秦始皇。
「六尺巷」雖然看起來很小,但是它蘊含的文化內涵非常豐富。它是一個文化的新載體,其典故所包含的謙和禮讓精神實際上也是中華傳統文化的精神,它的「寬」不是寬在「六尺」上,而是「寬」在人們的心靈境界與和諧禮讓精神上。
2016年趙薇再度登上春晚舞臺,演繹描繪了家鄉美景的歌曲《六尺巷》。歌曲背景是安徽廣為流傳的六尺巷傳說,歌曲中彰顯人人互敬、和諧共融的傳統美德。
三百多年來,人們一直傳頌著一個寬容禮讓的故事——六尺巷。它展現的是張英宰相家書回鄉,要求「讓他三尺又何妨」,吳府感念宰相大義,也主動退讓三尺宅基地,遂留下千古美景「六尺巷」。
「六尺巷」精神不僅成為鄰裡之間和睦相處的典範,更是中華民族裡仁為美、和諧理念的充分體現。
清代(康熙年間)文華殿大學士兼禮部尚書張英的老家人與鄰居吳六尺巷牌坊六尺巷牌坊家在宅基的問題上發生了爭執,兩家大院的宅地都是祖上的產業,時間久遠了,本來就是一筆糊塗帳。
想佔便宜的人是不怕算糊塗帳的,他們往往過分相信自己的鐵算盤。兩家的爭執頓起,公說公有理,婆說婆有理,誰也不肯相讓一絲一毫。
由於牽涉到宰相大人,官府和旁人都不願沾惹是非,糾紛越鬧越大,張家人只好把這件事告訴張英。家人飛書京城,讓張英打招呼「擺平」吳家。
在張英大人閱過來信,只是釋然一笑,旁邊的人面面相覷,莫名其妙。只見張大人揮起大筆,一首詩一揮而就。詩曰:
千裡家書只為牆,讓他三尺又何妨?萬裡長城今猶在,不見當年秦始皇。
書信被快速帶回老家,家裡人一見書信回來,喜不自禁,以為張英一定有一個強硬的辦法,或者有一條錦囊妙計,但家人看到的是一首打油詩,敗興得很。
後來一合計,確實也只有「讓」這唯一的辦法,房地產是很可貴的家產,但爭之不來,不如讓三尺看看。於是立即動員將垣牆拆讓三尺,大家交稱讚張英和他家人的曠達態度。
張英的行為正應了那句古話:「宰相肚裡能撐船。」宰相一家的忍讓行為,感動得鄰居一家人熱淚盈眶,全家一致同意也把圍牆向後退三尺。
兩家人的爭端很快平息了,兩家之間,空了一條巷子,有六尺寬,有張家的一半,也有吳家的一半,這條幾十丈長的巷子雖短,留給人們的思索卻很長。於是兩家的院牆之間有一條寬六尺的巷子,村民們可以由此自由通過。六尺巷由此得名。
張英的其言其行蘊含著中華傳統文化厚德載物的博大精神,更體現出他德治禮序、崇德重禮的良好修養。
對於一個奉行和善且具有道德修養的家庭,總會在自己的書房或者客廳牆壁上掛一些高雅的畫和寫有格言的書法作品。
在這些格言中,往往有「吃虧」的內容,但寫在牆上的字很容易,若真的將要吃虧,許多人都不那麼願意接受了,因為這些人從本質上並沒有理解吃虧的好處,不了解我們若是能忍讓,就是涵養自己的中和之氣,有利於養生,也能夠為子孫後代積累一個仁厚的道德家風。
古之聖言道「若使人人皆得勝,人間誰合受虧人?」意思是,天下事都不是絕對平等的,勝敗得失降臨於每一個人,在人生的過程中都屬正常,如果人人都只想勝利佔別人便宜,那人間誰應該失敗、誰應該吃虧?誰應該大度些?
所以《六尺巷》的故事帶來的是觸及靈魂、發人深省的人生思索,是在世事紛爭中歸於寧靜與平和的精神淨化。
孔子道「古之欲明明德於天下者,先治其國;欲治其國者,先齊其家;欲齊其家者,先修其身。」
這是將人的品德修為與社會價值、人生意義聯繫起來,在幾百年後的今天,十八大報告也提出的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充分體現了德行對一個國家、一個民族發展的重要性。
所謂「國無德不興,人無德不立」,具體到點這就需要我們每個家庭、每個人都應修身養德。自己一言一行的德行影響的不僅是別人更是自己,所謂「仁者壽」說的就是這個道理。
人從生下來就具有五種倫理道德方面的先天本職,傳統文化中常常將它們同天地的金木水火土,和人身心肝脾肺腎五個經脈聯繫起來加以論說。
這五種倫理道德:
一為仁,屬性為木,在五臟為肝;
二為義,屬性為金,在五臟為肺;
三為禮,屬性為火,在五臟為心;
四為智,屬性為水,在五臟為腎;
五為信,屬性為土,在五臟為脾。
從以上各種屬性相互分類又相互關聯的意義來看,它使我們知道,五德是每個人缺一不可的,這就好比人的五臟缺一不可。
由以上「德」與「五臟」的關聯現象,應當使我們清楚地知道,為人必然首先要具備道德品質上的五德,即仁、智、禮、義、信,然後才能去考慮人體五臟的健康與否。
屬於品質的德行直接對人體生命產生影響,人體生命狀況又反過來影響人的心性。所以為了自己的身心健康,更應該規範自身一切不良行為,注重德行修養,人的五德完善,人的身體必然健康,古之聖賢有德者都享有高壽,這也是自然之道
怎樣修德就是怎樣養身心的中和之氣,那就必然要有「有得必有失」的理念,現代社會是一個從未有過的物質生活極其豐富,講究競爭、講究成功學的社會,而競爭成功的標誌就是金錢和名利,具體到普通的老百姓講就是就是住更好的房子、坐更好的位子、拿更多的票子。
當下整個社會風氣都在一種爭名奪利的風氣中,極少重視精神的修養,所以大家都覺得生活的很累、煩惱很多,因為物質的追求那是永遠的慾壑難填的,往往精神是空虛的、暴戾的、無聊的。
所謂精神的修養也就是道德的修養,古之聖賢者他們知道天道是不可違的,做事都順其自然,絲毫不勉強,不會為了填不滿的欲望去無謂的犧牲自己。
實際上不去追求過高的生活條件,清貧些也沒有什麼關係,看那些小孩子的世界不管外界多麼艱苦,也保持著純真的笑容。
人重要的是學識品德修養的不斷增加,才能做一個豁達的人,欲望少了,胸懷也就寬闊了,具有寬大的胸襟,使自己具有良好的智慧和涵養,這才是修德的關鍵所在。
《六尺巷》的故事,展現了張英那種古代聖賢厚德載物的世界觀,這些世界觀的形成也就在於多讀書,多讀好書,那麼自己的認知範圍就越多、越大、越廣,世界觀就越豁達理智,認知少的人世界觀就盲目狹隘。
天地大自然之所以是那樣永久的存在,而且很有規律、很和諧,就在於天地大自然能夠周而復始地回歸。
我們看到了日出日落、月亮陰晴圓缺、春生夏長秋收冬藏……,人也應該要像天地日月、花草樹木那樣順應自然生生不息,也就是「天行健君子以自強不息,地勢坤君子以厚德載物」。
心胸寬廣、放眼遠處、恭謙禮讓的人無論在何時都是受人尊敬的。在物慾橫流、錢、權當頭的今天,提倡這種美德,似乎更為必要。
上善若水,厚德載物,希望每個人都能將這些美德謹記、發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