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知何時起,很多行業和項目都被安上了「智慧」的頭銜,智慧交通、智慧校園、智慧醫療、智慧城市等等,常常聽到一些以前做傳統安防的企業,竭力擺脫安防之稱謂,冠以智能、智慧、AI等新詞替代,貌似加上"AI/智慧「等光環就身價倍增。
▲
任何一個新技術和新概念被提出時,都是帶有炒作屬性的,然後隨著自身的逐漸成熟以及與市場的逐漸磨合,終將走向實用。那麼「智慧」背後有何意義呢?今天以交通為例,探究一下行業」智慧」的本質。
交通工程
我國是名副其實的交通大國,為什麼還算不上交通強國?差距很重要的一點其實在服務方面,服務是交通運輸的本質屬性。在交通運輸方面,一個是安全,另一個是便捷,這一直以來都是人們出行生活的美好願望。
實際上需要去理解一個行業現有資源和存在的問題,需要去深入解決,無論是藉助信息化、網際網路化還是人工智慧和物聯網,最終都是為人服務的,交通的本質是服務。綜合交通運輸體系建設,以綠色和安全為前提,統一規劃、優化組合。
我們知道,「智慧交通」最初的模樣是「交通工程」。目前只有從事交通的相關人員才提「交通工程」,研究「交通工程」的,往往是那些交通專業科班出身的人員。
「交通工程」已經涵蓋了交通控制和信息化的內涵,其中交通控制是目的,信息化是手段。
把人、車、路、環境及能源等與交通有關的幾個方面,綜合在道路交通這一統一體中進行研究,以尋求道路通行能力最大、交通事故最少、運行速度最快、運輸費用最省、環境影響最小、能源消耗最低的交通系統規劃、建設與管理方案,從而達到安全、迅速、經濟、方便、舒適、節能及低公害的目的。
2019年9月,國務院又發布了《交通強國建設綱要》,其中在科技創新中提出要大力發展智慧交通,構建綜合交通大數據中心體系,深化交通公共服務和電子政務發展,推進北鬥衛星導航系統應用。而圍繞著交通強國戰略的實施,交通運輸行業的服務性宗旨應當是根本。
智能交通
「智能交通」與「智慧交通」,這兩個看似相似,且被很多人混用的技術概念,實際上需要明確界定和區分的。「智能」更多是技術系統所具有的一種屬性,而「智慧」則與「人」具有不可分割的緊密關聯,是人-機系統才配賦予的屬性。
究其原因,是因為我們完全不是在研究一個單純的技術系統,而是在研究「社會-技術」系統。通過區分兩者差異,界定相應技術內涵,將有利於更好明確未來系統的層次結構,既防止對當前系統開發提出過多需求而造成初期推進困難,又避免缺少前瞻性導致所開發系統不能適應進化而被廢棄。
隨著交通檢測和控制的發展,很多學車輛、控制、計算機專業的人員也都逐漸進入了交通行業。突出智能交通與智慧交通的區別,其本質是強調從單純技術系統向社會-技術系統的演化過程,強調體系變革的階段性和發展性。
我們可以看到,「智能交通」的內涵,其實並沒有怎麼變化,仍舊是交通控制和信息化。
智慧交通
智能交通發展了十多年,隨著大數據、雲計算、物聯網、移動互聯都參與進來了,這些領域的公司和人員,攜帶著資本和技術,也都逐步進入了交通行業。
通過高新技術匯集交通信息,對交通管理、交通運輸、公眾出行等等交通領域全方面以及交通建設管理全過程進行管控支撐,使交通系統在區域、城市甚至更大的時空範圍具備感知、互聯、分析、預測、控制等能力,以充分保障交通安全、發揮交通基礎設施效能、提升交通系統運行效率和管理水平,為通暢的公眾出行和可持續的經濟發展服務。
城市交通外部環境不斷發生演變,其對策體系隨之發生變革,對於這類複雜適應系統,不可能採用物理邏輯來簡單實現智能控制的。
需要更高層面的智慧——人的智慧,來不斷重新審視在原有認識基礎上所建立的控制規則體系的適應性和正確性,並加以評估、研究和修正。正因為如此,才需要強調未來的交通系統不能止步於智能交通,必須逐步邁向智慧交通。
「智慧」通常指人們對事物與問題能迅速、機靈正確地理解、並處理與解決好的能力。「智慧」是心靈層次升華的概念,其核心是強調人的靈性、悟性與天才創新。
也就是說,「智慧」強調的是一種無意識或者潛意識的狀態,不需要太多的外界幹預,主要在於其自身的主觀能動性。
智慧交通是採用技術和政策手段,解決交通領域社會問題的人機混合系統,包含智能系統運行控制、智能服務系統管控,以及社會發展的智能治理,這樣三層控制邏輯。
結語
由此可見,所謂行業、項目更名「智慧XX」,不過是行業發展的不同階段,冠以不同的概念與時俱進,其本質依然不變。同時需要注意,智慧交通並不是所有的交通都需要自己管控,而是某些部分可以自管,而其內涵依然是以交通控制和信息化為主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