棒球手套可是棒球的象徵之一,與球棒有著同樣重要的地位。19世紀中葉,在棒球的初級階段,隊員們是赤手空拳參加比賽的。於是,大家把能否從泥地上拾起疾速如飛的地滾球作為判斷該隊員優劣的嚴格依據。1896年,辛辛那提的道格·阿利森為自己找到一副手套,成為第一位在棒球比賽中使用手套的人。
粗略地說,現代棒球手套可以分為分指的和不分指的兩種。其中不分指的手套除拇指外其餘四指不分開,規則規定只有一壘手和捕手(接手)可以使用不分指手套,因為不分指手套較大而厚,適合他們接投球和傳球(他們也可以使用分指手套,但是正式比賽裡捕手(接手)基本沒有用分指手套的,一壘手也很少使用)。
棒球規則上無明確的規定手套的差別,關於各個野手手套的差異,是為了適應各守備位置傳接球的需要,一般來說,棒球手套可以分為:1.投手2.捕手(接手)3.一壘手4.內野(內場)5.外野(外場)。英語baseball glove可以統稱棒球手套,mitt常用於連指手套。 在具體使用時glove指分指手套,包括投手手套(pitcher's glove),內野(內場)手套(infielder's glove)和外野(外場)手套(outfielder's glove)。 mitt或者mitten專指不分指手套,包括捕手(接手)手套(catcher's mitt)和一壘手手套(first baseman's mitt)。
*手套的接球面和表麵皮革大略可分成:合成皮、豬皮、牛皮,小牛皮等。
合成皮:常見於兒童手套或入門手套,柔軟適手性佳,耐用性差;
豬皮:常用於一定基礎的初學者,耐用性和適手性均不理想;
牛皮:耐用性佳,業餘選手使用,雖然柔韌性和耐用性高很多,但缺點也很明顯,即手套重量的提升;
小牛皮(出生6個月到1年的小牛):是製作棒球手套最頂級的材質,特點是輕薄,皮革毛孔細小,表面細緻光滑,保證高度柔韌性和耐用性的同時,也減輕了不少重量,同時有極佳的手感。一般只有高端的手套或者特別訂製的款式才會使用小牛皮。
*手套在虎口這個區塊的皮革俗稱手擋,檔位有棋盤擋、單片擋、工字擋、T網擋、十字擋、雙十字擋等等。
野手和投手的手套區別主要在檔位的不同,內野(內場)和外野(外場)的手套區別主要在大小。
投手:投手的球擋是封閉的,目的是不讓打者觀察到投手的握球方式,以致提前判斷出所投球種。投手手套主要是起接球作用(主要是捕手(接手)的回傳球),手套也會比較大,起遮住打者視線的作用。投手手套也有關係到投手動作發力問題,因此職業球員很多都有自己特定的手套版型,來讓自己更好的發力。投手手套對顏色也有很多的限制,禁止白色和灰白色的手套。並且縫線,指蹼,皮條都是同一種顏色。手套上還不能有任何不同於手套顏色的裝飾物。再來投手手套要求越輕越好,因為一場比賽先發投手少說都要全神貫注的投上60-100球,有些投手甚至更多。手擋多為整片皮封閉式,如棋盤擋或單片擋。
捕手(接手):因為要接投手的球,球速高,距離短,所以手套要厚很多。
一壘手:一壘手的手套也很酷,很長很大,因為手套夠大才能接住,傳的不那麼好的球,手套夠長才能使裁判感覺球進入到手套比跑者踩到壘包更早,畢竟經常跑者和球幾乎是同一秒到的,所以手套長那麼幾釐米會有非常不錯的效果。
二壘手:由於打來的球相對比三壘和遊擊比較軟弱還需要搭配演出雙殺 ,要儘快把接到的球拿出來傳一壘,因此球擋都會比較淺,同時哪怕強勁的地滾球,只要擋下來就行,形狀寬闊,多為單片擋,屬小型的投手手套。
遊擊手:遊擊手所守備的球時而軟弱時而強勁,但是對出球速度的要求比較高,尺寸和二壘的一樣較小,球擋一般稍比二壘手的深,因為遊擊手位置較內野防守範圍後面,且防守範圍較為廣闊,因此接球的機率比二壘還要來的多,多為工字檔。
三壘手:因為打向三壘位置的球一般都很強勁,所以口袋會做深一點且接球面會更寬些,主要為的是盡力接住球,不過三壘的球因為強勁,很多三壘的手套形體都會更著重擋球的方式,多為十字檔接球更穩當。
外野手(外場手):左外,中外和右外沒有明確的手套區分,但是因為外野(外場)防區面積很大,跑動距離大,常常要接高飛球,為了增加接球機率,外野手(外場手)的手套要比內野手(內場手)手套長,一般做成雙十字擋、T網檔較大較長,方便接高飛球而且視線不會被大大的手套擋住。
最後,除了根據不同位置選購,其次要看自己的手型,滿足日常傳接球即可。
選擇棒、壘球,選擇娜魯灣棒壘球俱樂部!!
南通地區唯一經過認證的棒壘球全領域運營企業
關注【NLW娜魯灣棒壘球俱樂部】官方微信,您將獲得更多中國棒壘球發展資訊;娜魯灣俱樂部招生訊息;各地、各級棒壘球賽事和娜魯灣訓練營小貼士等。 同時歡迎和我們互動哦!
我們不只是棒球培訓, 更是棒球教育。
學會微笑,懂得感恩。
我們堅持做最好的棒球,
給最好的您。
一起為實現中國棒球夢而奮鬥!
歡迎大家加入娜魯灣,
我們就在這裡,
等您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