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國乒歷史上,有一場非常特別的比賽。
就當時而言,那場球並沒有改變時局的走向,賽前人們覺得該贏的一方依舊贏了、該輸的一方仍然輸了,沒有爆出冷門,也沒有誕生黑馬。
但站在事後的角度再回看,那次對決卻又顯得意義重大:
因為它不但是中、外兩位偉大乒壇傳奇之間僅有的一次世界大賽交鋒,而且更是一個即將到來的全新時代的完美縮影。
只不過兩位參與者的職業生涯卻走向了完全不同的方向:
一人逐漸告別賽場,一人則慢慢走向巔峰。
而那場比賽,就是發生在1983年世乒賽上的巔峰對決:17歲瓦爾德內爾挑戰中國世界冠軍、核心主力——蔡振華!
當時蔡振華雖然在總比分上2-0取勝、為中國隊擋住了歐洲年輕新星的衝擊,但雙方卻轟出了30-28的比分,據說創造了當年的一個紀錄,打得實在太激烈了!
那麼這場已載入桌球史冊的罕見惡戰,你看過嗎?
下面就讓我們再次回顧一下那段激蕩人心的歷史吧!
1983年,第三十七屆世界桌球錦標賽在日本東京舉辦。當是時也,曾經乒壇的兩大霸主——匈牙利、日本隊都已走下巔峰,出現了青黃不接的情況。
東道主日本隊很有意思,他們在70年代末才力壓國乒、連續奪得男單世界冠軍,但緊接著在80年代便一步步走向衰敗,到90年代的時候就完全不行了,後來直到福原愛、水谷隼出道才有所好轉,不過此時距離他倆出生尚且還有5年時間。
至於匈牙利那邊的話更是一群老將帶頭,連瓦爾德內爾的偶像克蘭帕爾都已經30歲了,約尼爾、蓋爾蓋伊等人也是半斤八兩:這回他們是真是有些打不動了。
至於中國隊這邊的話則是眾星雲集、人才濟濟,郭躍華寶刀不老,蔡振華、謝賽克正值當打之年,範長茂、江嘉良也在茁壯成長,隨便拉出一個來都夠老外喝一壺的了。
那麼放眼望去,誰還能與國乒一戰呢?
沒錯,那就是第二次崛起的北歐勁旅——瑞典隊。
之所以說是第二次,是因為瑞典人在60年代末、70年代初的時候也曾威風過,世乒賽男團、男單、男雙金牌都拿過,但隨後沒多久也出現了衰敗,不然後來威震天下的瓦爾德內爾就不會跑到中國來取經了。
經過一系列的競爭與調整,瑞典男乒的新一代團隊也已逐漸成型:
新科歐錦賽單打冠軍阿佩依倫成為核心主力,世乒賽單打冠軍老將S·本格森繼續「傳幫帶」,後來成為主教練的U·卡爾松接著打醬油,年輕新星林德(也就是和老瓦一起去中國學藝的那位)第二次參賽,瓦爾德內爾則是首次獲得機會。
沒錯,1983年世乒賽正是老瓦職業生涯的第一場世界大賽,結果卻在新手村遇到了王者段位的高手。
而那個人,正是蔡振華。
1961年出生的蔡振華是中國桌球歷史上無法迴避的人物,但大家往往更了解他退役後執教的事跡,卻忽略了其作為運動員的經歷。
其實在賽場上徵戰的蔡振華,真的很牛!
作為一名運動員,蔡振華曾經奪得過世乒賽的男團、男雙、混雙金牌,是80年代初國家隊的核心主力,多次在重要比賽的重要場次擊敗強敵、為國爭光。
但說起男單領域,那卻是蔡振華職業生涯永遠的遺憾。
1981年,蔡振華首次參加世乒賽,結果單打止步亞軍,輸給郭躍華;1983年,蔡振華再戰世乒賽,結果單打又無緣冠軍,而且還是輸給郭躍華;再後面,他距離金牌就更遠了。
有關這兩次敗北,中國乒壇一直是有流傳某些說法的。但不管真相如何,可以肯定的客觀事實就是:
蔡振華始終沒能實現世乒賽的「全滿貫」,讓人感到惋惜不已。
不過中國隊內的較量下風,不代表就不能收拾老外了。尤其對當年的外協會選手來說,蔡振華是一個非常、極其、相當難纏的對手。
為什麼?
因為在今天看來,蔡振華的打法有些不講武德。
在桌球屆有一個名詞,叫「倒板」,意思是比賽過程中突然將球拍轉個圈,正手的一面改成反手、反手的一面改成正手。
這種辦法一般適用於兩面膠皮性能差異很大的情況下,比如一面是反膠,另一面是顆粒正膠、生膠、長膠——如果兩面一樣,那就沒有倒板的必要,因為倒板的意義就在於:
利用不同性能膠皮來製造不一樣的擊球效果,令對手猝不及防。
而蔡振華的反手比顆粒膠還要少見,他所使用的,是一種叫做「防弧」的膠皮,聽名字就知道是專為克制弧圈球而誕生的,這種膠皮能有效卸掉弧圈球的速度、力量、旋轉,讓回球的弧線和落點顯得非常詭異。
但防弧膠皮的缺點也很明顯,那就是自己進攻沒什麼威力,所以只能出奇制勝使用,而且若是配合倒板的話就能事半功倍:
對手才接防弧膠打過來的球,一會兒突然變成了反膠打過來的,質量明顯會上升許多;或者剛適應反膠的進攻節奏,突然變成防弧、球不往前走了,你說鬱悶不鬱悶?
而且光是倒板就已經挺可怕的了,蔡振華那時候還有一個非常便利的環境,那就是:
當時的規則允許運動員的兩面膠皮採用同一顏色!
這就更傷腦筋了,你想想,場上兩位運動員之間的距離至少有一張桌球臺的長度、也就是2米74以上,而打球的節奏又那樣的快,這時如果對手的球拍是兩面不同性能的膠皮、而且顏色還一樣,那比賽過程中該如何知道他是用的哪一面擊球呢?
那就只能憑感覺了。
今天看來,蔡振華的贏球確實不那麼地道,但還是那句話,「法無禁止即可為」——當年的規則就是允許這麼弄,而且不光是蔡振華,歐洲的許多運動員也這麼玩,甚至可能更早一些,所以沒必要責怪老蔡什麼。
只不過,他的對手們確實要鬱悶了:比如即將出場的小瓦。
1983年世乒賽男團比賽,匈牙利隊雖然力戰殺入前四名,但半決賽被國乒狂轟了一個5-0的比分,完全沒有了曾經力壓中國隊奪冠的威風。
至於日本隊的話,女團難得恢復狀態、闖入了決賽,隨後她們的主教練號稱要以「玉碎」的精神來挑戰國乒,結果0-3慘敗被中國隊橫掃,確實是碎了一地(囧);至於日本男團的話只拿了個第5名,連獎牌都沒獲得。
瑞典方面在男團半決賽的表現雖然5-0大獲全勝,但畢竟是贏的水平不上不下的英格蘭隊。真正到決賽遇見中國隊後,他們的實力就露餡了。
第一盤單打,瓦爾德內爾遇見了當時國乒的希望之星、只比自己大1歲的江嘉良,結果二人激戰到了決勝局,小瓦1-2被逆轉。
這是那個年代中、歐乒壇最頂級年輕選手之間的較量,原本值得大書特書,但人們大多記住了小瓦後面的那場球——沒錯,也就是與蔡振華之戰。
第二盤瑞典核心主力阿佩依倫出場、不負眾望2-1拿下了國乒天才謝賽克,雙方總比分打平。
第三盤蔡振華出場,2-0橫掃林德。
第四盤江嘉良再次上陣,也是2-0將阿佩依倫打掉——當時江嘉良才剛滿19歲不久,卻已經能單挑瑞典隊的所有主力,這也意味著國乒男隊的一個新時代即將到來了。
終於,第五盤單打,瓦爾德內爾與蔡振華之戰拉開了帷幕。
這是一場驚心動魄的對決,瓦爾德內爾與蔡振華在首局比賽就打得難解難分,比分不斷交替上升,19平、20平、21平……28平!
據說,這場球創造了當年21分制度下的最高分數紀錄,是真是假我們現在已難以考證,但可以肯定的是:
他倆打得確實激烈!
瓦爾德內爾的表現讓在場的所有國乒運動員、教練員都倒吸了一口涼氣——前面看他和江嘉良打的時候就有過1-0領先的情況,現在面對中國隊的核心主力、而且是以足智多謀而著稱的蔡振華,這位還未滿18歲的年輕運動員居然能表現得如此強勢,真是了不得!
要知道,這可是瓦爾德內爾第一次參加世乒賽啊!
但薑還是老的辣,憑藉過硬的技戰術實力、以及倒板等出奇制勝的辦法,蔡振華最終還是以30-28拿下了第一局,隨後又21-16再下一城,總比分2-0擊敗瓦爾德內爾,有驚無險地在總比分上橫掃了這位年輕選手。
不過,當時的蔡振華其實也才21歲而已。只是他未必會知道,自己的運動員生涯,即將在不久後便走向終結。
而對面的瓦爾德內爾,卻將與中國隊的六代人對抗,直到二十多年後!
此是後話,我們暫且按下不表。
回到1983年世乒賽的男團決賽場,蔡振華擊敗瓦爾德內爾後,雙方還打了第六盤比賽,這次國乒的謝賽克沒有掉鏈子,2-1戰勝了曾經擊敗過自己的林德,幫助中國隊總比分5-1鎖定了勝利,奪得了最後的冠軍獎盃。
不過有關這場決賽的爭論,卻並沒有停止。
比賽過程中,蔡振華的兩面同色倒板辦法再次引起了許多歐洲人的反感,他們不顧自家也有不少運動員這麼比賽的客觀事實,紛紛對此表示了批評與譴責。
而早在兩年前的第三十六屆世乒賽上,輸球的匈牙利隊主教練別爾切克就曾憤憤不平地說道:
「是蔡振華的球拍,而不是蔡振華本人贏了克蘭帕爾!」
如今第三十七屆世乒賽,蔡振華與小瓦的比賽結果也更讓歐洲乒壇感到不滿,於是沒多久,國際乒聯便正式出臺了一項決議:
桌球拍的兩面必須是兩種明顯不同的顏色。
此言一出,蔡振華的命運自然就可想而知了。
如果一開始就有這個規定,他自然就不存在什麼適應與不適應一說;可是辛辛苦苦訓練了十幾年後再讓他改掉自己的優勢,這打擊就不是一點點了。
但話又說回來了,如果蔡振華的球拍兩面一開始就是不同顏色,他又能否取得那樣的好成績呢?
還是那句話:歷史無法假設。
由於國際乒聯的新決議將在1984年1月施行,所以在這之前,蔡振華還有一次憑藉老辦法實現單打世界冠軍夢想的機會,那就是1983年底的男子世界盃——那麼他是否能如願以償呢?
原標題:《大滿貫瓦爾德內爾(4):17歲大戰蔡振華》——連載未完待續,歡迎持續關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