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楚天都市報記者 曹磊 通訊員 周小平
夏季,正是吃蜂蜜降火的季節。連日來,記者走訪了解到,今年武漢已經進行了首批夏季蜂蜜的收割,漢產蜂蜜將銷往全國各地。
近年來,江夏、黃陂等蜂蜜產區開始陸續形成養蜂、採摘、體驗和科普的蜜蜂產業鏈,並打造成為甜蜜產業基地,讓武漢逐步成為華中地區乃至全國的蜜蜂產業中心之一。
漢產土蜂蜜每公斤過百元
「請你嘗嘗家鄉的土蜂蜜,這是今年首批收割的夏蜜。」上周末,記者來到黃陂區姚家集街石屋山村朱家灣的中華蜂蜜產業園區。在布滿蜂箱的山坡上,養蜂師傅一邊熟練地打理著,一邊給記者介紹著現在的蜂蜜成熟情況。
在這座蜜蜂產業園裡,一排排的蜂箱錯落有致,蜂巢裡的蜂糖逐漸成形,很遠就能聞到略帶中草藥味蜂蜜的香甜。
蜜蜂園主朱成雲告訴記者,他家在十年前留傳下的兩箱土蜂(即中華小蜜蜂,簡稱中蜂),經過多年培育,通過自然繁殖,已經在黃陂北鄉姚集、蔡店等地建立起了自然保護區:「武漢開始形成了多個以蜂業為主題的產業園,一起把原生態做成甜蜜產業,幫助村民脫貧奔小康。」
記者了解到,近兩年來,本地中蜂蜜在市場上越來越受歡迎,每公斤的零售價最低也要120元,最高則超過200元。按一群中華蜂每年平均產蜜15公斤計算,本地蜂農養殖一群中蜂即可收入1800元到3000元。
自然保護促蜜蜂產業提質
據了解,武漢的蜜蜂養殖產業快速發展,最大的優勢還是自然資源保護的成效顯著,為蜜蜂生長、繁殖、採蜜等提供了優越條件。
武漢農業專家介紹,以黃陂北鄉為例,當地是武漢生態旅遊勝地,植被保護良好,處在古門、木蘭天池等眾多自然風景區的中心地帶,森林覆蓋率達86.6%,生長著刺槐、板慄等蜜粉源植物140餘種。而且各種蜜粉源植物從春到秋交錯開花,蜜粉源銜接不斷,長達7個月的流蜜期為中蜂的生存、繁衍提供了理想場所。
此外,朱成雲告訴記者,武漢的養蜂人在不斷接收新的專業知識,解決了很多生產過程中存在的問題。「比如如何正確處理中華蜜蜂與天敵義大利蜜蜂的生存關係,對蜜蜂種群進行保護,讓兩種蜜蜂都能大量產蜜。」朱成雲說,由此建立的土蜂自然保護區,促進了蜜蜂的良性發展,使產品更純正。
武漢打造蜜蜂產業鏈基地
我省農業部門介紹,從十年前開始,黃陂的蜜蜂養殖和蜂蜜加工開始發力,目前,僅姚蔡公路沿線就有30多戶蜂農,蜂群達3600群。另外還有十多個蜂場分布全國各地,年產蜂蜜200噸、王漿3噸、花粉10噸、蜂膠0.5噸。其中有「野生山花蜜」等蜂產品銷往國內外,年產值達到800萬元,已形成初具規模的中華蜜蜂產業鏈基地。
記者了解到,接下來,武漢的蜜蜂養殖基地將逐步推行中蜂產品質量標準化體系認證,和無公害農產品、綠色食品、有機食品等產品認證,特別是對姚集、蔡店等地的中華蜂蜜進行地理標識認定。同時建立資源保護、飼養、疫病防治、產品生產等一系列技術和質量的標準。
此外,蜜蜂主題產業園也已成為科普示範基地,配套建成的休閒農莊、蜜蜂博物館等,也將帶動蜂產業外的鄉村遊產業,形成複合式的產業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