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書協副主席劉洪彪,中國書協顧問張飆,原二炮副總司令王治民,原駐德國、瑞士大使館武官將軍王建政,原雲南省政協副主席顧伯平,榮寶齋黨委副書記、常務副總經理範存剛,中國美術家協會理事、雲南省美術家協會主席羅江,中國書協原理事王文杰,中國書協原理事王春新,中國國家畫院研究員、書法篆刻院藝委會副主任曾翔,中國文聯全委、中國書協理事周祥林,中國書協理事張公者,中國書協理事、四川省書協副主席洪厚甜,原中宣部秘書長、中央黨史辦主任王偉華,中國書協理事、草書委員會委員王厚祥,榮寶齋書法院院長、榮寶齋《藝術品》期刊主編王登科中國藝術研究院張澤石工作室導師、榮寶齋書法院導師張澤石,中華人民共和國年鑑文化藝術卷主編馬漢躍,中科院機關服務局原局長張克揚,海軍政治部幹部局長盧漭,聯合國開發署中國民生項目辦主任魯嶸,國際合作局局長阮丹生,國際合作局副局長張笑寒,韓國駐華使館法律參贊尹卿元,韓國駐華使館經濟部國稅官一秘孫榮晙,韓國駐華使館政務部二秘權成赫,中央電視臺網絡傳播中心書畫頻道總監張筱曼。此外,還有吳立柱、李廣湧、聞鵬、張偉東、楊中良、崔勇波、王民德、王亦農、劉京聞、楊增林、張德林、劉少白、王志純、丁劍、白銳、張釗、韓丹、馬瀾、謝雲翔、張誌慶、耀文星、孫健、廖廷建、童孝庸、周劍初、龍添樂、楊陌、逯國平、韓少玄、孫爽、張秋芳、魏運秀、唐朝軼、唐友軍、李翠環、王劍英、李玉良、徐衛明、王智華、楊梅、薛建安、李鳳新、袁學珍、王春義、任夢華、楊豔、吳波、馮連振、薛書燕、陸姿羽、徐興溢、蘇振亞、蔡益柱、何水林、賀明、關玉林、葉玉力、趙華、董明昌、齊景石、陳良、曲中凡、黃俊儉、韓秀芳、連少雄、朱中原、劉鵬、李守望、朱仲海、田華、蘭峰、杜旋、呂宋洲、劉毅敏、蘇曉紅、尹力、範志勇、梵清等領導、嘉賓和藝術家。
2011年09月09日,杜建民第一次在中國美術館舉辦書法展覽,在當時引起了強烈的反響。經過近十年的沉澱,杜建民再次攜近作」寫意甲骨」在中國美術館重新登臺亮相,這是他將這近十年來所學、所想化成墨跡,向老師、朋友匯報階段成果,在他自己看來是提升自己學書水平的一次重要歷練。
這次所展52件新作,展現出杜建民繼承傳統、面向時代,在書法藝術中勇於探索、敢於創新、不斷追求的最新成果。
北京電視臺李海峰主持開幕式
嘉賓合影
展廳現場
最具藝術魅力的還是杜建民的這批「寫意甲骨」作品,這也是本次展覽的主角。
這批作品展現出甲骨文的各種形式,與草書結合,與畫結合,不同的筆墨表現,形式多樣,各顯千秋。作品中,黑白疏密,濃淡枯溼,有強烈的書寫性,又有著濃厚的畫意,尤其注重形式趣味,筆墨內在之情感靈魂、精神風骨,盤旋於紙面間,具有很強的表現力和藝術感染力。從中也可以看到他援畫入書,以大寫意之精神境界、融合現代審美,在創造個人獨特之書風上,所作出的不懈努力。古人說書畫同源而異體,以書入畫是中國傳統文人畫的審美基調之一。
而畫意入書,在杜建民看來,正是發揚傳統之精神,以繪畫而反哺書法、創造時代書法新境界的時代課題。
杜建民,字立宏,號金庵居士、介石齋主人。1956年出生於陝西商洛。中國書法家協會會員,雲南省書法家協會副主席,雲南省美術家協會理事。擅書法,好攻寫意甲骨及金文大篆。問教於當代書壇泰鬥沈鵬先生;當代大寫意畫領軍人物吳悅石先生入室弟子。2011年8月由雲南省文聯主辦的「杜建民書法展」在中國美術館舉行並收藏;2020年12月在中國美術館舉辦「寫意甲骨」杜建民作品展。作品被中國、義大利、法國等藝術機構收藏。著有《杜建民書法集》《杜建民書法作品精選》《當代書法名家——杜建民書法集》《杜建民書法作品選》《杜建民書法藝術專輯》《杜建民書畫藝術》。錄有CCTV書畫頻道《杜建民寫意人生》專題片。
杜建民寫意甲骨展
■吳悅石
夫殷墟甲骨自清末發現以來,迄今一百二十餘年。百廿年間,甲骨之研究,一時蔚為顯學。其著名者,有四堂之目,郭董羅王,「自雪堂導夫先路,觀堂繼以考史,彥堂區其時代,鼎堂發其辭例,固已極一時之盛」(唐蘭先生語)。諸先生研究之餘,又援之以入書,羅雪堂《集殷墟文字楹帖》首開風氣,後繼之者,亦代不乏人。對甲骨蘊藏之書法藝術價值,郭鼎堂有「現存契文,實一代法書,而書之契之者,乃殷世之鐘王顏柳」之論也(《殷契粹編》序)。誠哉斯言,觀書契字之美,或嚴整,或勁峭,或雄渾,或奇肆,疏密相間,迴環照應,每令吾輩數千載後而神往之。其幽光潛慧,匪特開導漢字六書之源流,亦與現代美術形式構成之意味相通。故書契者,實為吾國文化藝術之巨大寶藏,精意所存,猶待全面發掘之。杜君建民,雅好六法,習篆多年,書風雄渾高古。嘗問教於當代書壇泰鬥沈鵬先生,並於中國美術館等地舉辦大展多次,屢受書界嘉評。近年來,建民又從餘習大寫意畫,以金石篆分筆意寫花鳥山水,氣局超邁俗流。而如何援畫入書,以大寫意之精神境界,融合現代審美,創造個人獨特之書風,亦為建民所孜孜以求者,於是乃有寫意甲骨之作。建民之寫意甲骨,立基於甲骨字法本源,化鍥刻為軟筆,長鋒羊毫,飽墨淋漓。看似怪譎奇肆,不受約束,實於錯綜變化之中,發其胸中之奇。布局章法,則每多現代構成之形式意味,黑白疏密,濃淡枯溼,種種矛盾對比,令人過目難忘也。而內在之情感靈魂、精神風骨,盤旋於紙面間,欲噴薄而出也。其解衣磅礴之氣勢,正可謂大寫意之乎。昔唐人張彥遠論書畫同源而異體,殷商之時,書畫同體而未分,象制肇始而猶略。書契古文,體制間架,既為書法,又為圖畫。後世文人寫意以書入畫,實以此為審美之理論基石。而如何發揚傳統之精神,寫意入書,以繪畫而反哺書法,創造時代書法之新境界,更待有志者為之。建民之寫意甲骨,已於此作大量探索,其志可嘉也。他日層樓更上,開闢時代書法筆墨境界之新疆域,則拭目以待之。因不辭固陋,樂為喤引。
庚子九月初九悅石於快意齋
寫意甲骨書法的創作體驗
■杜建民
我尤為喜歡甲骨文的原始本真、粗獷峭峻、欹側多姿之美,其章法錯落參差、亂石鋪街,又一任自然大度,灑灑落落,有群星麗天之妙。黃賓虹篆書結體頎長秀麗,面目清俊,畫意盎然,用筆疏朗,字字清蕭,於不經意間力透紙背的金石趣味,是我最敬重的書家。我立志在甲骨文和黃賓虹的篆書上深下功夫,力求突破。當代書法創作需要開拓視野,依照自我定位的方向延伸。而對一種不太大眾的書體創作更需精心布局,深掘完善,其難度很大,因前無可借鑑之模式,後無可參照之品樣,近20年可比照的成功之道是章草和楚簡的興盛作為佐證。今天的書風創作形式已由書齋自賞型轉換為展廳懸掛型,甲骨四堂及潘主蘭先生的創作模式已不適合今天純粹展廳式的審美需求,對原生態甲骨文的改造和對形式章法的把握已至關重要。我深知學別人的技法不能解決自己的問題,筆墨當隨時代的論調真正實踐必須打破固有的思路。通過學習別人技法轉換為自我認知再重新組合才有出路。通過不斷探索、否定,我將甲骨文在創作形式上先作章法設計,一改固有的創作形式,使其產生美感。 因甲骨文文字稀少局限了書法創作的自由度,而有選擇性的設計模式可以彌補其章法的單一和僵局,後通過反覆書寫創作以臻完美,再百裡挑一,尋求精品,附以長跋書論點綴其間。在這次晉京展出的作品可窺端倪,在章法的探索實踐中我悟出寫意甲骨的用筆旨在以寫傳神,力求還原甲骨本質的精神面目,即鍥刻之物必然大刀闊斧,暢快淋漓,毫無重複制之嫌,與此相對應的創作精神實質是以筆為刀,落墨大方,草意融之,如疾風過勁草,如燎原之勢而成之,既有老辣厚重之墨,又有清爽凌利之筆,渾然一體。遠觀有亂石崩雲之勢,近視有泰山壓頂之穩,復加印章添彩,凸現筆精墨妙之趣,計白當黑之韻。甲骨文自發現至今,一代代書家都在探索書寫甲骨之精神,由簡單之臨摹轉化為紙質之複製,始終沒有擺脫其形象之制約,因字形之高古簡約,不易跌宕起伏,自由奔放而造成誤讀之險,故而使甲骨文書法創作一直處於小眾化徘徊的尷尬窘境,隨著時代變幻,藝術審美取向的變更,由書齋到展廳環境的變遷,由純粹的書寫到放縱自由的寫意,從寫意甲骨的立意到創作模式的定位,對比十多年來我創作作品的優劣,或許對我默默以求的心靈是一種慰藉吧。夜深人靜,在我即將開幕的「寫意甲骨」書法展作此創作實踐總結,回顧40多年的習書歷程,頓覺人生亦如漫長沒有盡頭的深巷,我踽踽獨行,時而光明,時而黑暗,我堅信我不會倒下,我自信我探索的成果,儘管很渺小,我自慰時光沒有虛度,我終將迎來光明。寫在我的中國美術館《寫意甲骨》書法展之前,聊作前言。
庚子十月秦人杜建民
於古滇池之畔夜籟人靜時
《書法篆刻工具書系列》甲骨文、常用篆書
常用鳥蟲篆書
常用書法六體字典
點擊下圖,即可購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