兒時的中秋記憶
月是故鄉明,情是故鄉濃。
兒時,在家鄉沁源與爺爺奶奶為伴。小孩子們非常盼望一年一度的中秋佳節。因為,每逢中秋,可以品嘗到各種檔次的月餅和水果。
沁源的中秋月餅,大體分為三類。
按計劃供應的叫「細月餅」,即從供銷社買回來的月餅,每戶農家只能定量購買到一捲兒6個,被視為全家中秋節最珍貴的美味佳餚。
爺爺還要託街上打燒餅的店鋪,代加工土月餅,也叫「二細月餅」,皮兒和餡兒均沒有「細月餅」考究,口感自然也比「細月餅」粗糙浮淺,但畢竟也是有模有樣烤制出來的,也別具一番風味。
另外,奶奶還要蒸兩籠素月餅,也叫「粗月餅」。即用白面做皮兒,用自製玫瑰糖將核桃仁、花生仁、南瓜籽仁、葵花籽仁、芝麻仁、青紅絲攪拌成餡兒,餅面上用菊花模型按個印花兒,中間再點個紅點兒,經旺火蒸騰而成。這種蒸製月餅,雖然少了油膩感和烘焙感,卻亦是自家手工精心炮製的上好食品;雖然不登大雅之堂,卻亦漾溢著農家喜慶豐收的滿心歡愉。
中秋之夜,奶奶要在院中央擺一張小桌子,供上瓜果和「細月餅」,燃香跪祭,虔誠祈禱月明爺保佑風調雨順、五穀豐登、全家平安。
這些傳承了千百年的民間中秋祭祀儀式結束後,方可進入晚餐程序。爺爺要炒一盤「肉片白菜炒粉皮」,這也是家家戶戶必備的一道菜。爺孫仨圍桌而坐,共享春耕、夏鋤、秋收的果實——和子飯,共同品嘗各種檔次的月餅,爺爺還要小酌幾杯「高梁白」。
「細月餅」數量有限,爺孫仨只能分享1個,剩下的5個「細月餅」留給走親戚用(走親戚時,一般是2+4模式,即2個「細月餅」再搭配4個「二細月餅」)。自家分享的這個「細月餅」要一分為四瓣兒,爺爺奶奶各分享一瓣兒,我可獨享兩瓣兒。我早早就望眼欲穿,垂涎三尺,一但得手,便狼吞虎咽起來。爺爺則告訴我,要細嚼慢咽,仔細品味月餅中各種食材的味道,品味烘烤的火候。接著,每人可分享「二細月餅」和「粗月餅」各一個。爾後,便進入分享蘋果、黃梨、大棗、葡萄等水果的程序。
每逢佳節倍思親。中秋的晚餐中,爺爺奶奶總會念叨遠在異地他鄉的親人,緬懷已故的親人,回顧人生的如煙往事。他們經歷過從晚清到民國的歷史大動蕩,經歷過抗日戰爭的艱難歲月,經歷過從中華民國到中華人民共和國的歷史大變遷。歲月悠悠,世事滄桑,終於享受到了國泰民安的晚年生活。
中秋之夜的晚餐,是農家一年中最有韻味的晚餐。在一輪清朗的圓月之下,咀嚼著這塊匯萃人間美好寓意的月餅,回首人生的蹉跎歲月,展望幸福安康的未來願景,這也是很釋懷的一種滋味。
而今,隨著社會的發展和生活水準的提高,中秋月餅亦五花八門應運而生,南北東西的味道應有盡有。在度過了六十多個春秋,品嘗了六十多年月餅之後,還是念念不忘兒時的味道。
為了追尋兒時的中秋月餅味道,我專程走訪了老月餅模具雕刻世家——壺關縣後河村老手藝人魏氏家族。
從魏氏後人的敘述中得知,魏氏第一代餅模雕刻作品背面留有「子」款,系清末時期雕刻師。第二代餅模雕刻作品背面留有「習」款,系民國時期雕刻師。第三代餅模作品背面留有「治」款,系共和國時期雕刻師。現在魏氏第四代已改行,受聘在鄭州一家企業負責經營管理。閒暇之餘,偶有手工雕刻作品留世。第五代在蘇州恆力集團度假村做廚師。
魏氏餅模雕刻第四、五代
在這裡,觀賞到了內涵不同、大小各異的月餅模具,有「福」字模,有「喜」字模,有「五仁」模,有「八仙送福」模,有「潞酒」模,還有其他各種寓意、各種字號的模具。
總之,雕刻師們都是將人間的所有美好願景,用心力、用眼力、用手力,一刀一刀刻在模具上,再讓這些模具轉化為人間美食,再通過人的感官升華為物質的享受和精神的愉悅。應該說,散落在民間的這些傳統手工藝人,亦是人類靈魂工程師的一分子。
各種餅模
秦記老月餅世家
去年中秋之季,在一次朋友聚會的餐桌上,第一次品嘗到了「秦記老月餅」。據說,這款月餅是完全按照傳統配方、傳統手工加工而成。於是,我便用心咀嚼這款老月餅的味道:圓圓的餅兒上,突顯著清晰的「五仁」字樣,菊黃色的皮兒浸透出油光潤澤的質感,同時散發出面香、餡香、油香混合而成的誘人神魂的濃鬱馨香,用手掰一塊放入口中,細細咀嚼,瞬間,齒間、舌尖、兩腮全部的味蕾,被傳統老月餅特有的香、甜、酥、爽的味道瀰漫滋潤。據秦紅巖先生回憶,秦氏第一代麵點師秦寬生,民國時期即是壺關縣鄉間有名的麵點師傅,四鄰八鄉每有紅白大事,或趕集廟會,都能領略到老秦師傅蒸煮煎炸烘烤的面點美食。特別是每年中秋節打月餅,用的就是本縣後河村魏氏「子」款、「習」款、「治」款餅模。老手工餅模加上老傳統技藝,秦記月餅老早就香飄四野,譽滿城鄉。
秦紅巖從小跟隨父親走村串鄉,繞案圍爐,耳濡目染,也學得一手面案絕佳手藝。上世紀六十年代,潞安王莊煤礦招聘廚師,秦紅巖應聘就職廚師班。為了改善礦工的膳食結構,滿足礦工的飲食需求,他在做好日常蒸煮煎炸食品的同時,還主動開闢了烘烤食品,如:燒餅、月餅、糕點等等,受到礦工們的廣泛好評,連年被表彰為礦、局、全省煤炭系統先進工作者,並於1990年被山西省商業廳、山西省勞動局評定為「一級麵點師」。
秦紅巖師傅2008年退休後,繼續弘揚傳統手藝,經有關部門審批,在「世紀春天」小區開辦了手工作坊,專門烤制「秦記老月餅」。食品小作坊許可證(複印件)
近日,我有幸參觀了這家小作坊,走訪了秦紅巖師傅。
現在正是中秋臨近之際,秦師傅率領一家老少,有的負責調餡兒,有的負責捏餅團,有的負責打模子,有的負責烘烤,有的負責包裝,有的負責營銷,整個生產線一條龍運行,忙而不亂,井然有序。
秦師傅還展示出魏氏幾代人雕刻的老餅模,展示出各種圖案的成品月餅,琳瑯滿目,滿屋子的月餅盒,滿屋子的月餅香,果真是一個月餅的世家,月餅的世界。
聽主人說:「秦記老月餅」在長治一帶已暢銷近百年,我們祖孫幾代人秉持「質量第一,信譽至上」的理念,堅持用良心做月餅,堅持沿用老配方、老工藝、老模具做月餅,保持了純正的老月餅風味。近幾年來,每到中秋時節,總會有一批老食客電話聯繫定貨,有的是企業發福利,有的是商店預定,一直處於供不應求狀態。由於生產能力有限,我們只能定點給老顧客和金威超市供貨。現在正考慮擴大生產規模,進一步滿足市場需求。
從「秦記老月餅」小作坊出來,回到家中還是滿身老月餅的香氣。在這香氣的薰陶中,寫出了這篇文字。
「形殊寒制具,
名從食單核。
巧出餅師心,
貌得嬋娟月。
入廚光奪霜,
蒸釜氣流液。
揉搓細面塵,
點綴胭脂跡。
戚裡相饋遺,
節物無容忽。」
版權聲明:以上圖文版權歸原作者和原載媒體所有,僅供學習以及非商業分享之用,若來源標註錯誤或侵犯到您的權益,煩請告知,我們將立即刪除。
識別二維碼,關注出行信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