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叔同 名片上的風景(1905年)
李鐵夫 瓶菊(20世紀早期)
徐詠青 杭州西湖(20世紀早期)
倪貽德 靜物(1935年)
宗其香 重慶被日軍炸後(1939年)
龐薰琹 貴陽苗族笙舞(一九四一年)
潘思同 晴朗(一九四五年)
杭穉英 霸王別姬(1946年)
關廣志 北京中山公園(1952年)
鬱 風 撒尼族少女(50年代)
張眉蓀 三潭印月(1953年)
蕭淑芳 丁香花(1954年)
林風眠 靜物·瓶花(1961年)
沈柔堅 紅場一角(1960年)
古 元 雨後魚村(1961年)
黃惟一 西藏寄情——懷念納木錯湖 (1979年)
吳良鏞 威尼斯嘆息橋(1981年)
黃鐵山金色伴晚秋(1984年)
劉昌明 一個教師的工作檯(1989年)
關維興 人間聖母(1994年)
梁 鋼 音律(2002年)
高殿才 歐盟總部(2003年)
劉永鍵 吉祥(2003年)
蔣智南 春雨之後(2006年) 中國的水彩畫已經走過了一百多年的歷程。
明清以來,西學東漸,西方水彩畫也隨之傳入中國,在中國的土地上受到博大精深的中國傳統文化的滋養而生根、發芽,並逐步成長壯大。經過中國幾代水彩畫家的不懈努力,中國的水彩畫已經基本擺脫了只是「小品」和「輕音樂」或只作為「入門學習」和「搜集素材」手段的局限,極大地增強了水彩畫的表現力,擴展了水彩畫的功能,豐富了水彩畫的多樣形式,初步形成了具有中國民族特色、時代精神和個性風格的「中國水彩畫」面貌。近20年來,中國的水彩畫創作更是突飛猛進,面貌一新,令世人矚目。
為了梳理中國水彩畫百年的發展脈絡,全面地展示中國水彩畫的整體面貌,從歷史的高度肯定為中國水彩畫發展做出過貢獻的前輩和當今主要的水彩畫家。由文化部藝術司、中國美術家協會、中國美術館聯合主辦的「中國百年水彩畫展」於10月14日至27日在中國美術館隆重展出。
這次展覽是中國水彩畫發展史上最系統,最全面的一次作品展覽,包含了自1905年以來一百年中中國水彩畫各個發展時期有代表性畫家的重要作品300餘件。在1864年至1911年中國水彩畫的萌芽期,外國傳教士在上海「土山灣畫館」這個被譽為「西洋畫之搖籃」裡培育出來的第一代中國水彩畫家徐詠青和最早出國留學的李鐵夫、李叔同的極為可貴,難得一見的珍品;在1911年至1949年中國水彩畫的成長期,湧現了一大批後來卓有成就的水彩畫家,作品已開始呈現出多元發展的趨勢,體現了中國水彩畫成長期的成就,是中國水彩畫發展史上的第一個高潮,包括:張眉蓀、關廣志、李劍晨、杭穉英、潘思同、張充仁、王肇民、陽太陽這些在中國水彩畫史上最有影響的畫家,在這次展覽中都有他們的代表作。在1949年至1965年中國水彩畫的發展期,上述畫家都有新的成就,而從革命戰爭中成長的畫家和陸續從海外歸來的畫家又為中國水彩畫注入了新的活力,這些畫家如古元、邵宇、沈柔堅、吳冠中、蕭淑芳等,都有別開生面的作品在此次展覽中展出。1954年「全國水彩、速寫展覽」是當時創作成就的一次大檢閱,這一階段是中國水彩畫發展史上的第二次高潮,共有50餘幅作品展出。
1978年至現在是中國水彩畫的改革繁榮期,也是中國水彩畫發展歷史上的最高潮,這一階段的作品有200餘件展出。
港澳臺有代表性的水彩畫家的作品,也在本次展覽中展出,包括臺灣已故著名水彩畫大家馬白水、李澤藩、席德進和當今香港著名水彩畫家江啟明、歐陽乃霑,澳門著名水彩畫家廖文暢,臺灣著名水彩畫家李焜培、楊恩生、謝明錩等人的作品。
若了解更多請查看如下聊天輸入框(自定義菜單)不需要回復,直接打開點自定義菜單,查找就可。如下:
合作熱線:4000-800-201
個人微信:zgsfjw
新浪微博:中國美術家網站、中國書法家網站
專注於藝術領域傳播張力和領導影響力。依附於微博微信手機新聞客戶端新媒體及電子商務,以大數據、LBS為基礎,線上線下為藝術家畫廊機構拍行藏家提供即時交互個性化商業增值服務,把藝術生態圈嵌入到網際網路裡的垂直精準化藝術專業平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