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知道那裡的孩子,是否還推著鐵環轉圈?忽然覺得,冬去春來,歲月如環,那個少年,其實沒跑遠。 ——題記
一個鐵圈,一個鐵鉤,一段我至今難忘的童年時光。
在我上小學的那些年,滾鐵環是相當盛行的。村莊裡,馬路上,操場中,到處都可以看到一群滿頭滿臉髒兮兮的男孩子,手裡捏著鐵鉤,推著鐵圈滿世界瘋跑。那時的鐵環,是鄉下男孩子們「居家旅行、撩妹炫酷」必備寶物,擁有它,就如同現在的年輕人駕駛奔馳寶馬一般,特麼拉風。
鐵環大都是自己做的,由兩部分組成,一是鉛線箍成的鐵圈,二是推動鐵圈前進的手柄。鐵圈的製作很簡單,只要用尖嘴鉗將一段鉛線彎曲成圈即可,大小猶如桶口。出於推馭的需要,鉛線的型號最好在6~8號之間,這樣鐵圈才不會過輕或過重,輕了容易飄,且容易變形,重了推不動;鐵圈的直徑控制在60公分左右,過大或過小均不利於平衡;鐵圈的鉗接處要鉗緊、紮實、磨平,否則推動時會造成卡殼或頓抖。手柄的製作也不難,長短、粗細根據個人身高和習慣而定,但通常是取長度在一米左右,直徑在2釐米左右的圈木棍,底端嵌上一個U形的鐵鉤子,或者乾脆用一整條鉛線,不過要粗點,一端拗彎成鉤子,另一端用布纏上或拗個回形當把手也行。兩部分都做完了,裝備就算齊全了。
滾鐵環是需要一定技巧的,但學起來總體不是很難。其起步的動作要領是:豎圈——搭鉤——拔圈——推鉤——滾進,滾進過程中,關鍵點就是手中的鐵鉤要始終抵在鐵圈下方三分之一的位置,推鐵圈的力量要朝向傾斜的一方,力量大小憑感覺而定。初學者速度首先要適中,所謂的適中,就是像正常走路一樣,這時鐵圈最好控制,再由適中逐漸到快奔或者慢行,這就像騎自行車一樣,太慢了就會倒下去,太快了,又怕你控制不了。另外,特別要注意的是,它是沒有剎車的!你的手就是它的制動器,碰到險情時,要眼疾手快一把把它提拎住,否則就有可能會滾得無影無蹤了。
輸人不輸陣,輸陣歹看面,為此,小夥伴們經常會私底下偷偷地勤學苦練,經過一段時間的不懈努力,只要不痴不癲,幾乎人人都會成為行家裡手,並且會練就一兩手絕活。當感覺差不多了,便推著鐵環,在公眾場所奔走如飛,宣告一名新秀的誕生。到了不上學的日子或是放學後,在學校的操場或者是生產隊的大埕上,都可以看到一群小孩在那裡練技術比速度亮絕活。練技術是各顧各的,這裡不再提了;比速度就像田徑賽一樣,不過就是要推著鐵環跑,半路鐵環不能倒,倒了就得停下重來;絕活就因人而異五花八門了,有的可以過「獨木橋」,有的可以走「8」字,有的可以「爬樓梯」,有的可以「越阻礙」,有的可以將鐵圈徒手滾出,然後迅速跟上,準確地將鐵鉤掛到圈上,繼續快速滾的前進.當時有段兒歌是這樣形容的:鐵鉤鐵鉤彎彎,鐵圈鐵圈圓圓,騎個車不花錢,金銀花十二朵,爹與娘不發火,雞飛狗跳笑死我。
我記得,由於當年我算是比較調皮的,是「臭名昭著」的孩子頭,在滾鐵環這種彰顯男子漢形象的活動中,自然也不能落後,因而就發生了很多奇聞糗事。例如:一時半會找不到鉛線,就把晾衣杆上的鉛線給剪下來了,結果招來媽媽一頓臭罵;看上了生尿桶上的鐵匝很是亮堂,偷空硬把它給卸了下來,結果尿撒了一地,吃了老爸好幾個「慄棗」;下學校旁邊的長山坡時,想在夥伴們面前顯擺一下,結果手腳跟不上,眼睜睜看著鐵圈滾到山溝裡,引來一片鬨笑聲;光顧著滾鐵環,不留心自個放的牛跑到人家的菜地裡,把人家的一畦菜啃得只剩幾個頭,結果牛被人家給扣了……不過,「糗」並快樂著,正是有這些個糗事,才使得滾鐵環更具生命和活力。
我發現,當初我們把鐵環偷偷塞在家裡的床底下,或者藏在教室的掃帚後邊,其實老師和家長們都知道,睜一隻眼閉一隻眼罷了,只要是不影響學習,他們並不反對,可見它的存在還是合理的!另外,滾鐵環肯定是有助於提高人體的平衡性、肢體的協調性以及視覺的靈活性,可以提高四肢活動能力,當年和我一起玩鐵圈的一幫哥們,到現在,都老不死了,卻個個腳手筋定,活得親像龍似的,沒有一個「四眼狗」,沒有一個「雞爪瘋」。
推著鐵環,不管是奔走在崎嶇的山路上,還是穿梭在凹凸不平的村巷中,不管是跨水塘過溝壑,還是上山坡鑽樹林,從此感覺山不再高路不再遠,日子不再漫長,心情也舒坦了。上個學,背著書包,一會兒就到了;給媽媽打瓶醬油,給爸爸買包煙,一會兒就回來了;跟張三吵個架,跟李四拌個嘴,一滾就給忘了:腦殼有點疼,身上有點燙,一滾就好了;早上滾出去,晚上滾回來,一天就過去了;今天滾一會兒,明天滾一會兒,童年就過去了。
簡陋的玩具,居然可以使簡陋的時代變得不再簡陋。由此,我有了一個頓悟:我們的人生有時不也是要這樣嗎?懷著一顆勇敢的心,滾,不停地滾,滾到哪兒,看見讓你怦然心動的風景就停下來,喝口百事可樂,舉頭望望天空,再踏上人生的下一段徵程,這樣,簡陋的人生就不會再簡陋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