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一段時間土耳其空軍接連擊落敘利亞空軍的蘇-24戰鬥轟炸機和L-39教練機的消息很是奪人眼球,特別是關於土耳其空軍的F-16戰鬥機在交戰期間「全程不開雷達」的作戰方式更是讓很多人真正意識到了預警機在現代空中對抗中的重要作用。但對於這兩次土耳其空軍所取得的戰績,很多人在審視其經驗時往往帶著「有色眼鏡」,甚至認為土耳其方面取得的勝利沒有研究價值。但實際上,這種並不對等的空中對抗形態,已經成為了當代空中交火的主流模式,而它所帶來的一個問題也不容忽視——現代局部戰爭之中,傳統意義上的「戰鬥機」是否仍然佔據一席之地?
□在近期的敘利亞戰場上大出風頭的土耳其空軍F-16戰鬥機
從交戰雙方的作戰能力和飛行性能來看,F-16能夠接連兩次取得戰果實屬必然。蘇-24雖然是一種超音速作戰飛機,但該機本質上是一種輕型轟炸機,其空戰能力極其羸弱,僅能掛載設計於上世紀60年代的R-60紅外製導近距空空飛彈進行自衛性空戰,該機推重比僅有0.83、機動性能極差,因此即便能在敵方飛彈發射後及時進行預警,也往往難以通過機動擺脫鎖定。同樣的問題還出現在另一種被擊落的敘利亞空軍飛機L-39上。L-39並非是一種標準的作戰飛機,而是高級教練機,因敘利亞空軍目前裝備短缺才被當做輕型攻擊機使用。L-39在亞音速飛機中機動性不錯,但仍然無法與戰鬥機相比。同時,也缺乏完善的鎖定告警系統,更沒有可以探測空中目標的機載火控雷達,所以L-39在遭到F-16鎖定和攻擊時甚至可能是處於毫不知情的狀態。可以說,F-16攻擊蘇-24和L-39完全沒有技術性可言,其難度比空空飛彈射擊訓練時擊落一架靶機沒什麼區別。
因此,雖然土耳其空軍近期看似戰績輝煌,但事實上取得這種一邊倒的勝利實屬理所當然,用全副武裝的第四代戰鬥機去攻擊輕型轟炸機和教練機,即便從飛機性能上來說也不難理解這種戰績出現,更不用提從體系角度來說敘利亞空軍遠不如土耳其空軍——在F-16背後,有著包括地面預警雷達、預警指揮機、地面指揮系統在內的全套體系,這種完全不對等的系統構成之下,即便敘利亞空軍出動諸如米格-29一類性能能與F-16持平的戰鬥機,也很難說會佔到便宜。打個不恰當的比方,這兩次空戰當中土耳其空軍的F-16就像機動靈活、有「場外指導」、不僅會用重劍刺殺而且也能用弓弩遠程攻擊的劍士,而敘利亞空軍的蘇-24和L-39就像素質一般、單打獨鬥的雜兵,這兩者遭遇時的勝敗結果幾乎是完全沒有懸念。不過,如果單純認為這種戰果沒有什麼研究價值那可就大錯特錯了,事實上發生在土耳其和敘利亞兩國之間的空中交火,恰恰是當代空中交戰模式發生重大變化的證明。
□雖然蘇-24對於敘利亞空軍仍然是很重要的資產,但這並不意味著該機擁有良好的空戰能力
對於這種場面上很「不好看」的空戰,或許很多人會認為相當無聊,甚至可能會令人感覺土耳其單方面倚強凌弱「勝之不武」。然而,回顧近三十年以來的空中對抗局面,不難發現「單方面屠殺」式的空戰經常上演。現代戰爭中空中對抗的模式,早已悄然發生了改變。風靡全球的空戰類遊戲《皇牌空戰》中經常出現的十幾架乃至幾十架戰機進行狗鬥的場面固然令人血脈噴張,但毫無疑問的是,高技術戰爭中的空中對抗,不但近距離格鬥(俗稱「狗鬥」)的情況越來越少,而且交戰雙方的技術差距也正在越拉越大。越南戰爭中越南空軍利用米格-17和米格-21優異的機動性對美軍戰機進行近距襲擾的戰例雖然給人留下了很深刻的印象,但這已經是近距格鬥在現代空戰中最後的輝煌。甚至可以說,在當代局部戰爭之中,雙方戰鬥機為爭奪制空權大打出手的局面,在越南戰爭後已經開始落幕。
在第四代戰鬥機開始服役後,空中對抗和空中交火的形態開始加速轉變。1982年的貝卡谷地空戰,首次向由領先對手一代的戰鬥機與預警機聯合形成壓倒性優勢的局面。1991年的海灣戰爭中,中距空空飛彈取得的戰績首次超過近距空空飛彈,這個戰後討論海灣戰爭時極少被提起的情況事實上非常關鍵——從冷戰時代開始各國空軍一直追逐的目標,終於最終實現了突破,而海灣戰爭中多國聯軍對伊拉克空軍的單方面優勢,則標誌著「非對等空戰」時代的來臨。而到1999年的北約入侵前南斯拉夫期間,雖然看似出現了南斯拉夫空軍的米格-29與北約聯軍的第四代戰鬥機交戰的「對等空戰」局面,然而考慮到雙方整體實力的差距、特別是北約方面在空中作戰行動的體系支持方面遠勝南斯拉夫,因此最終出現南斯拉夫空軍被「單方面屠殺」的局面。
□關於貝卡谷地空戰,很多人往往只看到了以色列裝備的美制戰機對落後一代的敘利亞裝備的蘇制戰機的單方面優勢,卻往往沒有注意到體系完善程度造成的戰場信息單方面透明,這才是以色列空軍大獲全勝的關鍵
而到了2003年的第二次海灣戰爭前,甚至有參與作戰行動的美國空軍的F-16戰鬥機中隊指揮官如是訓斥下屬:「誰在空中擊落了一架伊拉克飛機,我就讓誰滾回基地去掃地板。」這句話包含雙重含義:第一,作為美國空軍對地攻擊任務的主力機型,F-16別去搶執行制空任務的F-15的活;第二,美軍的目標就是確保伊拉克戰鬥機不能升空對美軍形成威脅,如果誰在空戰中擊落伊拉克戰機,則意味著這一目標已經失敗。不得不說,這位指揮官的態度狂則狂矣,但其中反映的美國空軍的作戰思想,則確實很值得品味和商榷。
如今反觀敘利亞衝突發生以來的空中交火情況,再回顧近三十年來空中對抗的發展趨勢,熟悉空軍發展歷史的朋友或許會想起一個很有歷史感的名詞:戰鬥機無用論。1921年,義大利空軍創始人朱裡奧·杜黑在總結以往空中力量運用學說的基礎上編寫了《制空權》一書,該書作為第一部明確指導了空中作戰力量戰略思想的學說,至今仍然對各國空中作戰力量的建設發揮指引性作用。由於《制空權》中提出獨立的空軍力量需要通過摧毀敵方航空器來奪取制空權、因此需要建設以轟炸機為主的空軍來將敵方空中力量摧毀於地面的作戰思想,上世紀30年代前後,在很多國家的航空作戰力量中「戰鬥機無用論」一度甚囂塵上——持此論調者聲稱戰鬥機只能在空中摧毀敵機、卻難以通過大規模摧毀敵方機場和機群確保制空權,因此戰鬥機是一種「沒用的裝備」,只需要為轟炸機增強自衛武裝就行了。自然而然,這種理論在日後被證明完全是錯誤的,但現今的空中交戰模式,卻似乎讓「戰鬥機無用論」竟然具有了一些「前瞻性」。
□即便是F-16這種設計時完全沒有考慮攻擊任務的戰鬥機,在服役後也越來越多地被用來執行攻擊任務,這倒從側面證明了現代戰場上「戰鬥機無用論」並非完全的「歪理邪說」
具體到敘利亞戰場來說,這其實是一次對於《制空權》理論不太典型的實踐。敘利亞空軍使用轟炸機和教練機空襲反政府武裝陣地,目的在於運用戰區制空權迫使反政府武裝放棄對實控區域的控制,反過來支持敘利亞反政府武裝的土耳其派戰鬥機進行攔截並發起攻擊,這看似都是很符合《制空權》理論的實踐。但這種戰場局面還隱藏著另一層問題:從敘利亞空軍被動挨打、土耳其空軍卻對敘利亞空軍的活動了如指掌來看,土耳其才是當地制空權的實際擁有者,而敘利亞空軍反而是在缺乏制空權的情況下冒險行動。在這種情況下,土耳其即便不出動F-16,哪怕只是使用F-4E-2000這種「老爺機」或者發射遠程地對空飛彈,都能輕易擊落敘利亞空軍作戰飛機。換言之,這種情況下的戰鬥機與其稱為「戰鬥機」還不如稱為「截擊機」,其運用模式與前冷戰時代大量使用戰鬥機與敵方戰鬥機交火奪取制空權的情況截然不同。
□蘇-30SM屬於四代半重型戰鬥機
實際上,單一用途的戰鬥機,早就已經遭到淘汰了。從第四代戰鬥機開始,各國研製的戰鬥機或多或少地都具有部分多用途能力,在具體的作戰行動中也往往承擔過去由轟炸機或攻擊機承擔的作戰任務。這其中固然有作戰飛機價格越來越貴、各國空軍都不希望維持作戰用途單一、性價比低的機型的因素,但僅能用於制空或奪取制空權的戰鬥機在現代空軍中找不到定位,恐怕才是更重要的因素。類似F-15E和蘇-30MK一類多用途戰鬥機在國際市場上的走俏,絕不是偶然因素。而美國空軍寧可停產F-22A、也要大規模採購空戰性能略差的F-35A,也是基於相同的原因。我們甚至可以斷言,傳統意義上的「戰鬥機」早已退出歷史舞臺,現在所談及的「戰鬥機」只不過是「多用途戰鬥機」作為「戰鬥機」的功能。而隨著傳感器技術的不斷發展,即便是戰鬥機之間發生爭奪制空權的交火,發生交戰雙方規模接近、且存在大量近距空中格鬥的作戰形態也將越來越少,交戰雙方都將更傾向於在中遠距離上解決問題。
□為什麼要狗鬥?因為我有超機動性!不,那是因為你傻
對於敘利亞戰場上發生的空中交火,或許仍然有一些人會認為因屬於交戰雙方其中一方不具有完善的作戰體系而不具有典型性。但事實上且不談兩個都具有完善空中作戰體系的國家發生軍事衝突、並爆發大規模空中對抗的情況概率有多低(這一類國家基本上都是軍事強國,發生軍事衝突的潛在後果可想而知),即便交戰雙方確實都具有完善的空中作戰體系,雙方戰鬥機將主要執行的任務除了攻擊、偵察等傳統上並非由戰鬥機完成的任務外,也將主要用於攔截敵方執行攻擊、偵察任務的戰機而非耗費在與敵方爭奪制空權上。這種設想或許違背很多人對於戰鬥機主要任務的基本認識,但在戰場環境複雜化、且戰鬥機生產上無論資金成本還是時間成本都越來越高的情況下,儘量避免「勢均力敵」、而選擇「以強凌弱」很可能成為未來空中交火的主流形態。無視這一點、總寄希望於進行騎士決鬥式的「空中決戰」的指揮者,在未來的空中交火中將白白蒙受不該承擔的損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