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12-17 16:00 來源:澎湃新聞·澎湃號·政務
23天前
我們仰望夜空
你拖著長長的尾焰越飛越高
在歡呼聲中划過天際
直到從我們的視野中消失
今天,我們又一次抬頭
如流星般璀璨的你點亮夜空
穩穩地投入家的懷抱
辛苦了,嫦娥「五妹」
歡迎回家 ��
北京時間12月17日凌晨
探月工程嫦娥五號返回器在
內蒙古四子王旗預定區域成功著陸
標誌著我國探月工程
「繞、落、回」三步走規劃如期完成
12月17日凌晨,嫦娥五號返回器攜帶月球樣品,採用半彈道跳躍方式再入返回,在內蒙古四子王旗預定區域安全著陸。新華社記者 任軍川 攝
紅外影像顯示一隻小動物從嫦娥五號返回器前面跑過。
1克與2千克
1978年,為推動中美儘快建交,時任美國總統國家安全事務顧問布熱津斯基到訪中國。為表誠意,布熱津斯基隨身攜帶了一份特殊的禮物——1克重的月巖標本。這1克來自月球的「禮物」太過珍貴,中國科學家將其一分為二,一半收藏、一半研究。
嫦娥五號著陸器和上升器組合體全景相機環拍成像,五星紅旗在月面成功展開,此外圖像上方可見已完成表取採樣的機械臂及採樣器 | 國家航天局
2020年,嫦娥「五妹」穩穩著陸在月球正面風暴洋的呂姆克山脈以北地區——這是尚未有人類探測器造訪過。這裡存在大約13億至20億年前的玄武巖,獲得這些玄武巖的同位素年齡,將有助於推進對月球火山活動和演化歷史的認識。通過鑽取和表取,嫦娥「五妹」為我們帶回了2千克的月球「土特產」,也讓中國成為繼美國和蘇聯之後,第三個從月球取回樣本的國家。
從1克到2千克
一晃就是42年
我們探索星辰大海的腳步
越邁越堅實!
75歲和30.9歲
中國航天科技集團五院技術顧問、中國科學院院士葉培建今年75歲,從2004年探月工程立項開始,他就參與其中,是我國嫦娥系列月球探測器研製團隊的「主心骨」。他說,「中國航天的未來是可以寄託給年輕人的。今後的空間站建設、火星和小行星探測,都要靠年輕一代。」
文昌航天發射場最年輕的女指揮員,是95後姑娘周承鈺,到單位的兩年半時間裡,她一共參加了5次測發任務。曾多次擔任01指揮員的80後青年胡旭東,是嫦娥五號任務整個發射系統的「大管家」,他說:「航天人的夢想很近,抬頭就能看到;航天人的夢想也很遠,需要長久跋涉才能到達。」
據了解,成功發射嫦娥五號的文昌航天發射場科技人員,平均年齡只有30.9歲,他們中博士學歷佔比3.4%,碩士學歷佔比32.6%。
敢想敢做、銳意進取、拼搏創新
是這群青年才俊身上最耀眼的特質
16年和無限未來
月球不發光
是夢想讓她有了光
2004年,我國正式開展月球探測計劃,在國務院正式批准繞月探測工程立項後,工程的領導小組便將其命名為「嫦娥工程」。
「九天攬月星河闊,十六春秋繞落回」。從小尺度來看,探月分為「繞、落、回」三步,每一步都是對前一步的深化,並為下一步奠定基礎——
「繞」月探測是中國探月的第一步。2007年,嫦娥「大姐」成功發射,中國自主研製衛星首次進入月球軌道並拍攝全月球影像圖。
「落」月探測則是第二步。2010年,嫦娥「二姐」成功發射,首次實現了我國對小行星的飛躍探測;嫦娥「三姐」在2013年造訪「廣寒宮」,實現了月球軟著陸,這是我國太空飛行器首次降落在地球以外的天體;嫦娥「四姐」則實現了人類探測器首次月背軟著陸,揭開了月球背面神秘面紗。
三步走最後一步「回」的重任,就交到了嫦娥「五妹」的手裡,她也不負眾望,實現我國首次月面自動採樣返回。
11月24日,長徵五號遙五運載火箭在中國文昌航天發射場點火升空 | 東方IC
從更大視角來看,月球探測也有「三步走」——探、登、駐,即無人探測、載人登月、短期駐紮(建立月球基地)。「繞、落、回」三小步的最後一步的完成,也標誌著「探、登、駐」三大步的第一階段收官。
600年前,我們曾錯過了海洋
今天,我們不會再錯過太空了
除了月球以外
中國還有能力飛得更遠
來源:綜合公眾號「新民晚報」「人民網」「女性之聲」
原標題:《月球「土特產」已籤收,辛苦了,嫦娥「五妹」》
閱讀原文
特別聲明
本文為澎湃號作者或機構在澎湃新聞上傳並發布,僅代表該作者或機構觀點,不代表澎湃新聞的觀點或立場,澎湃新聞僅提供信息發布平臺。申請澎湃號請用電腦訪問http://renzheng.thepaper.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