滾滾長江東逝水,浪花淘盡英雄…
暗淡了刀光劍影,遠去了鼓角錚鳴…
還記得在一年級時,隱約算來是2005或2006年了。那時的課餘時間除去寫作業,多半是陪爺爺奶奶看電視劇了,印象中有傅藝偉版『封神演義』,還有唐國強鮑國安版的老『三國演義』。常有對陣戰爭場面和文言文語言的複雜畫面給識字不多,拼音初學的自己帶來無數個問號。與此同時,在戰場上統率部隊,威風凌凌,橫刀立馬的盔甲戰將給了我最初對於『帥』的定義。相信很多小男孩都曾想像自己一身戎裝,騎馬打仗的所謂英雄場景。
伴隨著做大英雄的『憧憬』,許多疑問自然而然地投向了爺爺奶奶,諸如這是誰呀?好人壞人?誰與誰一夥?他們為什麼要打仗呢?最後結果如何?等等等等。尤其對老版三國演義裡充滿了無盡的好奇,爺爺奶奶許多無奈發笑不求甚解的解答,反而讓我產生了更為濃厚的興趣和求知慾。
那時的某一天晚上,記得寫完作業無所事事。下班回來的媽媽一臉驚喜地朝我走來,從袋子裡拿出了兩本不是很大的書。充滿期待地定睛一看,認出了『三國演義』上下冊(拼音版)的字樣。頓時感覺如獲至寶,真的好快樂。印象很深,晚飯後自己坐在床上,開著昏黃的床頭櫃燈,從桃園三結義到曹操刺董卓。拼音識字,探索發現,津津有味,其樂無窮。自那開始,似乎那些有意思的歷史故事與自己有緣,一路相伴。
當年幾經輾轉,新到一處,老同學排擠欺負時,那些鮮活的人物和故事總陪伴著我,告訴自己英雄都吃過很多苦,加油,哈哈……
陸陸續續,看書,看電視劇包括94唐國強版和10于和偉陸毅版,許許多多兒時的疑惑和好奇轉變成了興趣和習慣。愈發崇拜敬仰諸葛亮的聰明才智,東和北拒,六出七擒,借東風,三氣周瑜,空城計等等。軍師永遠是運籌帷幄,決勝千裡的最強大腦,可惜54歲病逝五丈原,記得當時老電視劇裡,第六次北伐,諸葛亮危在旦夕,布置七星燈延壽,七天主燈不滅延壽十年,滅則燈枯油盡。最後一天,魏延的闖入撲滅了虛弱的主燈,看到姜維怎麼擋風都阻止不了,看到諸葛亮滿頭銀髮目睹燈滅的眼神。永遠忘不了,自己眼睛溼潤流淚了,不知道是難過還是體會到不容易,為丞相惋惜。
想到隆中對『待天下有變,命一上將將荊州之兵以向宛洛,將軍身率益州之眾以出秦川,百姓有不簞食壺漿以迎將軍者乎』與六出祁山恢復漢室的夢想結束了;想到荊州失守關羽走麥城;想到劉備伐吳的火燒連營七百裡;想到白帝城託孤,想到第一次北伐街亭失守,想到好不容易上方谷圍困司馬懿火攻卻下大雨的失敗。漢賊不兩立,王業不偏安成為口號的無奈,真是不容易,忍不住流淚,為丞相,為先帝,為漢室復興的重任。
以前總覺得可以用時也,命也來解釋諸葛亮的功敗垂成,站到現在去思考三國演義,多智近妖的丞相在一定程度上出現了戰略誤判。如天下傳言,臥龍鳳雛得一可安天下。劉備二人兼得反而未如匡恩輔國所願,以前想一個都很厲害,兩個都有何愁天下不定呢?現在看來,這裡1+1≠2,還可能<1。因為鳳雛龐統的加入,為證明自己,在劉備入川時冒進身亡,急調荊州坐鎮的諸葛孔明過來。因為諸葛亮沒有認識到二人的競爭性,沒有做好全面的考量,匆忙中讓與東吳關係不好的關羽留守荊州。更為致命的是,先前與東吳借地不還與三氣周瑜事件,『周郎妙計安天下,賠了夫人又折兵』帶來了『既生瑜何生亮』的周瑜去世,給覬覦荊襄九郡的孫權留下了強烈復仇的種子。
果然,在西川漢中連連攻城拔寨,中原關羽水淹七軍的過程中,曹操納司馬懿之計離間了脆弱的孫劉聯盟。以致呂蒙白衣過江,奇襲荊州,根本上導致了後面一系列的失敗。綜合實力少去大半,只靠益州漢中的六出祁山註定失敗,任憑諸葛亮再努力,總躲不過糧草不足,國力有限的制約。戰略盟友背後插刀,互相內耗,北伐成功反而奇怪了。
當然了,站在上帝視角去評判是非常事後諸葛亮的,我相信在演義中他們,尤其諸葛亮已經竭盡所能,盡力做到了最好,付出了畢生心血,為了最初拯救天下蒼生,中興大漢的夢想,至死方休。懂得多了,反而願意回到最初的理解上去,用時也命也運也,冥冥之中自有定數,謀事在人成事在天去解釋。因為他們的一腔熱血讓我感動,他們的傳奇故事讓我動容,讓我時至今日再看到一些畫面時依舊心中會湧出一股暖流,依然感動,依然熱淚盈眶。可能也就是所謂的情懷吧。
作為小說中塑造最成功的諸葛亮,古往今來的許多詩句總結的恰到好處,我很喜歡,寫的真是太好了。
出師一表真名世,千古誰堪伯仲間
諸葛孔明上知天文,下知地理,中曉人和。明陰陽,懂八卦,曉奇門,知遁甲。運籌帷幄之中,決勝千裡之外。抱膝委坐自比管仲、樂毅之賢,笑傲風月,未出茅廬便知三分天下。
興周八百年之姜子牙,旺漢四百年之張子房
在我心目中,三國裡諸葛亮還是那個最智慧的存在,最聰明的軍師,最負責的丞相,永遠是我的兒時偶像。
儘管演義終歸是演義,與史實有許多不符的地方,如草船借箭是孫權,不存在氣死周瑜(實為積勞成疾)。但我始終銘記那些傳奇的故事,那些英雄的傳說,那些感動的畫面,那個曾經查資料找呂布字奉先,充滿求知慾的自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