隨著全球負債時代的來臨,面臨「債務危機」的企業數量逐漸攀升。而對於目前所面臨的企業債務危機,經濟學家們指出很大原因是多企業間錯綜複雜的「三角債」所導致。
提及「三角債」的概念,阿裡債行解債負責人、全球債務債權研究院專家顧問王建明解釋說:三角債,是人們對企業之間超過託收承付期或約定付款期應當付而未付的拖欠貨款的俗稱,是企業之間拖欠貨款所形成的連鎖債務關係。通常由甲企業欠乙企業的債,乙企業欠丙企業的債,丙企業又欠甲企業的債以及與此類似的債務關係構成。長此以往這種債事關係會在企業間形成是一種無秩的、開放的、複雜化的債務鏈。
迄今,國際經濟學界關於「三角債」的理論研究依然集中在兩個方面:什麼是「三角債」形成的原因?什麼是「三角債」的最優解機制?
三角債的形成毋庸置疑是經濟快速發展下的產物。三角債的形成,源於商品交換不能即期付現所發生的商業信用。就形成原因而言,經濟學家們提出了「經濟周期說」與「經濟體制說」。首先,將企業拖欠歸因於中央銀行信貸的周期性收縮與消費結構的周期性變化。另外,利率過低以及經濟交易過程中缺乏懲罰制度都會使商業交易中的淨負債者有利可圖,而使償債缺乏應有的刺激機制。
簡單直白來說,即經濟持續下行、企業之間形成「三角債」、信用環境不好,而造成了眾多企業既不願意償債,而它的債權也無法得到清償。而隨著企業之間的資金拖欠波及面拓廣,規模擴大,就會嚴重影響企業生產經營的正常進行,同時也會衝擊銀行信貸計劃的執行。巨額的未清償的債務拖款使企業或不能進一步向銀行申請貸款,或難以申請到信貸。從而形成了企業間的債務危機,也對整體社會經濟產生重大影響,造成經濟信息的混亂。
對於怎樣解決「三角債」,經濟學家們提出了三種解決方式:第一,成立一個「清債中心」;第二,把債權轉化為股權;第三,改革資金市場,建立正常的懲罰制度以確保商業信用的發展。每一種解決辦法,都有一定的道理,但都有需進一步探究驗證的必要。其中「清債中心」也就是現在的債行,經試驗證實表明,它已經具有現實的可行性,且在多個國家都有成功化債的企業案例。
那麼債行對於「三角債」的問題是如何解決的?首先,我們需要先明白債行的概念:債行是為政府、銀行、金融業、社會企業和個人債事生活搭建的綜合性、創新性居間服務平臺。
作為最直接接觸債權人和債務人的調解服務機構,債行對於三角債的解決方式通常是通過分析和整合債務鏈條,將債務鏈間的債務進行梳理,將債務鏈簡化從而相互抵消債務。但是這種解債模式也有一定的局限性,那就是如果債務人和債權人都存在於不同的債務鏈或者不在債務鏈之上,那麼債務就無法進行消除。
隨著債事行業的不斷發展,很多債行也都在致力於解決和彌補自身的局限及不足。王建明表示「以阿裡債行來說,現在在運行模式上就已經突破了債務鏈的完全閉合,而是更加注重對債務債權信息多方面的收集並加強與其他債行間的合作交流,旨在創造一種以和為貴、互利共贏的良好行業環境及形成一個資源共享、安全有序的利益共同體。在這種合作、共享、專效的發展規劃下,不僅能夠突破傳統債行的業務壁壘,更能最大程度下實現資源整合,從而有利於全國範圍內的債務危機的化解。」
(文章為作者獨立觀點,不代表艾瑞網立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