平陽之戰,高緯中了周武帝圈套以致慘敗;北齊由此徹底分崩離析

2020-12-14 歷史塵封

之前寫過北周在宇文護後期發動的兩次對北齊的徵伐,雖然都以失敗告終,但是不容否認的是,北周的國運的確要強於北齊,周武帝在除掉宇文護親政後,已是在國內實施滅佛行動,增加北周國力,同時推行均田制,吸納流民,擴充府兵,提升了北周的軍事力量,反觀北齊,和周武帝大致同時期親政的後主高緯妥妥的一個亡國之君,曾經佔據軍事主動權的北齊反而要被動防禦北周的徵伐,也會能看出兩國國力已經發生逆戰了。

周武帝親徵後曾兩次徵伐北齊,第一次因為身體抱恙而撤軍,而第二次,也就是公元576年,(北周建德五年,北齊武平七年),北周北齊爆發了平陽之戰,可以說周武帝一戰定乾坤,此戰之後,除了在晉陽城下打了場惡仗外,北周相對容易的快速平定了北齊各地反抗勢力,實現了北方一統,而平陽之戰則是北周滅北齊的關鍵一戰,軍事遭受重創的北齊,在後主高緯的「玩弄下」,徹底分崩離析,北周一舉統一北方。

其實周武帝在徵討北齊前,已經在創造有利的外部環境,也就是北聯突厥,南和南陳,孤立北齊,而且周武帝也是很看重百姓人心向背的。

《北周.武帝紀》(建德四年)八月癸卯,入於齊境。禁伐樹踐苗稼,犯者以軍法從事。

在建德四年,也就是公元575年,周武帝率軍第一次東徵北齊的時候,周武帝就下令,不得砍伐樹木以及踐踏毀壞莊稼,這就能看出周武帝的心思,他東徵的目的並不是為了蠶食北齊,削弱其國力,而是為了得到北齊百姓的人心,不然的話,是不用考慮這些的,當然也不排除周武帝也有為周軍後勤的考量,也就是一旦和北齊的戰事持久,那麼北齊境內地裡的莊稼成熟後,可以就地補充周軍軍糧。

但不管怎麼說,北周來勢洶洶,意圖明顯,那麼北齊情況如何呢?可以說在昏庸無能,貪圖享樂的高緯手裡,北齊國力尤其是軍力呈現斷崖式下跌。北齊中後期三位名將,段韶,蘭陵王長恭,斛律光,都在平陽之戰前不在了。

段韶在高緯親政的次年就掛了,而令兩位名將,都是被高緯折騰死的,但凡兩人存在一人,那麼陽平之戰就可能是另一個結局了,或者北齊也就不會那麼快的滅亡了。

《北齊書.斛律光傳》光至,引入涼風堂,劉桃枝自後拉而殺之,時年五十八。於是下詔稱光謀反,今已伏法,其餘家口並不須問。尋而發詔,盡滅其族。

《北齊書.文襄六王傳》武平四年五月,帝使徐之範飲以毒藥……遂飲藥薨。

北齊武平三年(572年),高緯因為北周的故意陷害,因為一首童謠,暗示斛律光有造反的嫌疑,高緯決定清楚斛律光的實力集團,將其誘殺,誅滅其族,這件事可是讓周武帝晚上睡覺都能笑醒啊,斛律光在當時堪稱北周的一個勁敵,但是被高緯收拾了,周武帝在攻入北齊國都鄴城時還說過,「此人若在,朕豈能至鄴」。

當然高緯自毀長城的行為也未必是完全被忽悠了,只不過是他早想解決斛律光了,北周只不過說是遞上一把刀子而已,這個沒有實證的藉口足夠高緯動手了,一代名將就這麼稀裡糊塗地被殺了,一度引起北齊軍中震動。

而在北齊武平四年(573年),剷除斛律光還不足以讓高緯感到放心,蘭陵王高長恭因為一句「國事即家事」,引起了高緯的猜忌之心,高緯就「納悶」了,蘭陵王啥意思,這個家還要聽你蘭陵王的嗎?結果高緯直接賜毒藥,送蘭陵王高長恭上了西天。

其實若是在國家沒有強大外部威脅的時候,高緯剷除在軍中有影響力的功臣還可以說得過去,但是在西有北周,南有南陳,北有突厥的情況下,高緯誅殺良將,連宗室出身的蘭陵王也不放過,可以說高緯令曾經軍事強盛的北齊內部出現了難以彌合的裂痕,將領就會想了,忠心於你又有何用,一旦你不爽就被殺。

更要命的是,高緯把國家大事當作兒戲。

《北史.后妃傳》周師之取平陽,帝獵於三堆,晉州亟告急。帝將還,淑妃請更殺一圍,帝從其言。

在平陽之戰前,剛剛擊退周軍的高緯不思慮如何應對北周頻繁的東徵,而是很有興致的在晉陽打獵,戰事緊急時,高緯還聽從了馬淑妃的建議,接著打獵,似乎北齊和他沒有關係一樣,一城一地的得失,齊軍將士們的鮮血,百姓的流離和他都沒關係。

到這裡就可以從北周北齊兩國國君的表現上看出來,北周滅北齊是天命了,北周國運要強於北齊,所以周武帝出現在北周而不是北齊。

在北周建德四年(575年)周武帝第一次親徵北齊撤軍後,次年周武帝再次東進,不夠這次周武帝改變了戰略意圖,第一次北周是攻伐洛陽,以攻佔地盤為主,而這一次,周武帝是想要引誘齊軍主力由晉陽南下,趁機殲滅北齊的主力精銳部隊,以此來取得對北齊的戰略絕對優勢。

所以北周把目光放在了北齊的平陽郡,也就是今山西臨汾一帶,為此實現拿下平陽郡,周武帝做了十足的準備。周軍在三個方向上布置,以確保萬無一失。

北線,由宇文憲領兵2萬守雀鼠谷(今山西介休西南),宇文純率步騎兵2萬人守千裡徑(今山西霍縣東),達奚震率步騎兵1萬人守統軍川(今山西石樓西),目的是切斷晉陽和平陽的聯繫,宇文憲、宇文純所部先後遏制晉陽齊軍南下的態勢,而達奚震則可以在齊軍南下攻打宇文憲、宇文純時,擇機偷襲齊軍後路。

東線,韓明率步騎兵5000人守齊子嶺(今河南濟源西北),尹升率步騎兵5000人前往鼓鍾鎮(今山西垣曲北),周軍如此布陣,是遏制北齊在洛陽留守的重兵集團北上救援,周軍防線連線正是太行八陘的第一陘,軹關陘,這樣的話,周軍在東線,扼守住潼關和軹關陘一線,就可以抵擋齊軍由洛陽方向進軍的可能了。

後方,周武帝派辛韶率步騎兵5000扼守蒲津關(今山西永濟西),也就是著名的黃河渡口,這樣可以保證出徵周軍的後勤補給穩定,周武帝的軍事布置可謂萬無一失,話說,要是宇文泰看到北周軍力已經如此強大了,會不會很欣慰啊,畢竟他和高歡死磕的時候,都是出去軍事劣勢的。

至此完成對平陽的合圍後,周軍主力開始圍攻平陽郡治所晉州(山西臨汾),晉州守軍因為援軍不至,鬥志不強,周軍拿下晉州,而這個時候,貪圖享樂的高緯才從晉陽(山西太原晉源區一帶)率軍南下,話說高緯可能把戰事看的太簡單了吧,或許他認為,只要自己率部拿下,走到晉州,周軍就退了,畢竟上一次救援洛陽的時候,就是那樣。

《北周.武帝紀》帝以其兵新集,且避之,乃詔諸軍班師,遣齊王憲為後拒.....齊主遂圍晉州,晝夜攻之。齊王憲屯諸軍於涑水,為晉州聲援。

周武帝面對由晉陽而來的齊軍,選擇了暫時退卻,躲避齊軍鋒芒,其實他不是怯戰,而是秀了一次操作,高緯完全掉入了他的圈套中。

如果周武帝只是單純的躲避齊軍鋒芒的話,完全可以大範圍撤軍,不必留守晉州,而他執意留下萬餘精兵,讓梁士彥率部堅守,目的很明顯,那就是他想要讓晉州成為挫敗齊軍銳氣的一顆棋子。

畢竟本來這次出徵北齊,根本目的就是為了殲滅北齊的有生力量,那麼這絕對是一個機會,只要打贏了,北周的實力範圍就可以擴張到全部的河東之地,也就具備了進一步蠶食北齊的跳板。

高緯也是很上套,率部圍困攻打晉州,精銳的齊軍在連日攻城戰爭中逐漸疲憊,而周武帝呢?他在從前線撤下後,回到關中可不是為了避戰逃回去的,而是去調集軍隊。

《北周.武帝紀》齊攻晉州,恐王師卒至,於城南穿塹,自喬山屬於汾水。庚戌,帝帥諸軍八萬人,置陣東西二十餘裡。

雖說這八萬周軍並不都是從關中徵調的,但是周武帝回到關中後也是徵調一部分兵力,帶往平陽戰場的,而這個時候高緯也是擔心周軍救援晉州,所以在晉州南部一帶挖了深溝,預防周軍北上,兩軍以此相互對峙。

這時高緯又再度秀操作了,本來提起挖到溝壑,起到了遏制周軍救援晉州的作用,但是高緯可能認為如此對峙不足以擊敗周軍,所以他命人填平了溝壑,這就是沒事閒的啊,挖個坑又自埋上了。

《北周.武帝紀》齊人填塹南引。帝大喜,勒諸軍擊之,齊人便退。齊主與其麾下數十騎走還并州。齊眾大潰,軍資甲仗,數百裡間,委棄山積......大軍次并州,齊主留其從兄安德王延宗守并州,自將輕騎走鄴。

估計高緯自認齊軍兵力強盛,足以一戰擊敗周軍,所以主動南下越過溝壑與周軍交戰,可是到了硬碰硬的時候,高緯之前殘害良將的影響還是出現了,說白了這個時候就看將士是不是賣命了。

面對氣勢高漲的周軍,顯然齊軍大多數將領都是無心戀戰的,齊軍大敗,更主要的是,高緯見局勢不妙,扔下軍隊,自己先跑了,陽平之戰,齊軍大敗,主力齊軍潰散,短時間內必然難以重新組織起來,這對北齊來說是致命的。

《北齊書.文襄六王傳》諸軍敗,延宗獨全軍。後主將奔晉陽,延宗言:「大家但在營莫動,以兵馬付臣,臣能破之。」帝不納。

而在高緯逃到晉陽後,也不是把心思放在如何挽救局勢上,而是準備接著跑路,隨著主力齊軍的潰敗,晉陽沒有足夠的兵力抵擋北周的大軍,高緯只想保命,想北上投奔突厥,對於高延宗堅守晉陽的建議沒心思理會。

最終高緯也是讓高延宗留守晉陽,自己跑了,這就像多米諾骨牌一樣,平陽之戰的戰敗,高緯的亡命,讓有實力集結兵力和北周再打一場的北齊快速崩塌,隨著晉陽被北周攻下,北齊其他各地也大多失去了抵抗的意志,北周得以滅北齊,控制了黃河流域,為隋朝統一打下了基礎。

總的來說,平陽之戰,周武帝準備充分,指揮有方,周軍也處於戰力巔峰階段,而北齊則被高緯折騰的疲憊不堪,將享樂置於國家大事之上的高緯,令齊軍在平陽之戰中屢屢失掉先機,最終被周軍一舉擊潰,這也是高緯殘殺良將的必然結果,國難思良將不知多少次在歷史上上演。而平陽一敗,北齊也以難以令人置信的速度快速衰敗,皇位都成了包袱被各種「推讓」,周武帝或許也沒想到,平陽一戰會有這樣的結果。

參考資料《北周.武帝紀》《北齊書.後主紀》《北史.后妃傳》《北齊書.文襄六王傳》《北齊書.斛律光傳》

相關焦點

  • 平陽之戰奠定北周滅北齊的基礎,高緯戰前自毀長城,戰時又中圈套
    周武帝親徵後曾兩次徵伐北齊,第一次因為身體抱恙而撤軍,而第二次,也就是公元576年,(北周建德五年,北齊武平七年),北周北齊爆發了平陽之戰,可以說周武帝一戰定乾坤,此戰之後,
  • 「玉體橫陳」的歷史來源:北齊高緯與馮小憐,將殿堂變成青樓戲院
    同為三次規模較大、持續時間較長的混亂階段,它們對歷史文明的貢獻卻有著天壤之別。春秋戰國奠定百家爭鳴的局面,五代十國進一步推動華夏大融合,只有南北朝時期比較特殊,昏君暴君層出不窮,大有過把「皇帝癮」便死的模樣。眾多南北朝割據軍閥中,有一位皇帝將荒淫無道推向常人難以想像的巔峰,此人便是北齊後主高緯。
  • 北周滅北齊之戰:北方的再次統一
    武平三年(572年),高緯聽信北周大將韋孝寬散布的謠言「高山不推自崩,槲樹不扶自豎」,以為大將斛律光要造反,將其騙進宮中殺害,使得北齊喪失了重要支柱。武平四年(573年),高緯又猜忌大將蘭陵王高長恭功高震主,將其殺害,使得北齊喪失了最後一位名將。高緯亂殺忠臣斛律光與高長恭,埋下了北齊滅亡的禍根。
  • 玉體橫陳馮小憐,北齊的亡國之君高緯究竟有多荒唐?
    後主高緯是北齊第五位皇帝,武成帝高湛的次子,是南北朝有名的昏君。這位北齊後主可沒有辱沒了他亡國之君的名號,其他亡國之君有的他都有,其他人沒有的他也有。後主高緯是一位「文藝青年」,具有很高的音樂天賦,舞蹈跳得也很好。
  • 殺了蘭陵王的北齊皇帝高緯,為了一個女人,拿戰爭當兒戲
    盤點古代史中的奇葩王朝,北齊絕對是其中翹楚,而且,北齊僅僅存續二十八年,是出了名的短命王朝。後世對北齊的評價相當有意思,覺得北齊的皇帝都是精神病,連帶著後宮嬪妃、文武大臣都變得越來越不正常。據統計發現,與北齊皇室有關的女子大多不幸福,因為他們並不是溫文爾雅的明君,而是披著人皮的惡魔,為了滿足一己私慾,極盡昏庸之能事。北齊皇帝高緯非常好色,因此留下了"玉體橫陳"的典故,這究竟是怎麼回事呢?
  • 玉體橫陳,高緯能荒唐到什麼地步,北齊後主為何亡國之時還在玩樂
    相傳,高緯在得到了馮小憐之後,非常喜歡她的樣貌,於是有一天就突發奇想,想著這種尤物怎麼能自己一個人觀賞嘛,心裡想著獨樂樂不如眾樂樂,所以就讓馮小憐一絲不掛地躺在朝堂之上供大臣們圍觀。當然了,這畢竟只是個故事。高緯不管在怎麼荒唐無道,也不可能腦子不正常到讓別人來看自己的女人。
  • 北齊高緯創造了玉體橫陳的典故,自己也做了亡國之君
    玉在古代都有白潔無暇之意,因此以玉體來形容是十分尊貴的說法。比如《戰國策·趙策四》中就稱呼太后為玉體:「恐太后玉體之有所郄也,故願望見太后。」而橫陳就更好解釋了,橫臥陳列,也就是說一個人躺在床上或者地上的意思。玉體橫陳,形容身份尊貴的女子橫躺在床上。
  • 北齊已經衰落的情況下,後主高緯為何一定要處死護國柱石蘭陵王?
    北齊後主高緯,他對待蘭陵王高長恭就是如此。後主高緯,北齊有名的昏君(不要相信由趙麗穎主演的《陸貞傳奇》中所演繹的那般,高煒是一個痴情、仁義的好君主,這是假的),在位期間沒做過什麼好事,是整日只知道飲酒作樂,絲毫不理朝政事務。
  • 北齊故事最終篇:我叫高緯,除了長得帥外一無是處
    >我九歲那一年,天上出現了彗星,史官說這是除舊布新之象,會有新皇帝出現,我爹為了順應天意,就將皇位禪讓給了我,他自己做了太上皇,其實這都是形式,我TM才九歲,我知道個屁啊,朝廷大事不還是我爹說了算!斛律光被殺的消息傳到北周,周武帝宇文邕居然高興的大赦天下,聽到這個消息我有些後悔,畢竟斛律光是我軍中悍將,如果沒有了他,北周入侵該怎麼辦?思前想後我只能讓堂兄高長恭領兵,但是派了好多密探天天盯著他,以防他有不軌的行為。
  • 北齊:比北周更強的皇朝,為何最終亡於北周
    由於他驕傲輕敵,導致屢次慘敗,未能成功。高歡雖未能消滅西魏,但為以後北齊的建立打下堅實基礎。 北齊 太清二年(548年),蕭梁爆發侯景之亂,江南陷入割據分裂的混戰局面。北齊趁機南侵,從蕭梁手中奪取淮南,與蕭梁隔長江對峙。
  • 一代雄主宇文邕,使北周國力翻倍,最終消滅北齊,統一北方
    我們都知道,北齊是被北周所消滅的。但北周的基礎明明比北齊差很多、而且建國比北齊晚的北周,內部也有眾多矛盾,那麼為什麼最後是北周統一了北方呢?北周的開國皇帝宇文覺登基時只有15歲,是中國歷史上年紀最小的開國君主。但是實際權力並不在手中,而是掌握在堂兄宇文護手中。矛盾也就由此產生了。
  • 「獨樂樂不如眾樂樂」的高緯,讓「玉體橫陳」流傳千多年
    玉體橫陳北齊皇帝可以說是個個昏庸不堪,朝政也是日漸不堪,等傳到高緯手中之時,朝廷內外已是腐敗失控,就像一個受到致命攻擊的巨人一樣,隨時都有砰然到地的危險,即使是這種情況了,高緯仍然過著荒淫無道的生活而高緯則發現了新的樂趣,命人建造村落,自己裝扮為乞丐、宮女太監扮為村民,自己到村落中行乞,以尋找快樂。不僅如此,還讓宮內侍衛扮作羌族士兵,讓他們追逐自己,想盡辦法羞辱自己,誰要不用心辦事,就殺誰的頭,是以個個用命,好像他真的被外族侮辱一般,行為很有其先祖的遺風。
  • 朱坤明:周武帝宇文邕弟弟宇文憲用兵如神,打敗北齊後主高緯
    周武帝宇文邕處死權臣宇文護之後,身邊的人希望他斬草除根,把宇文憲也一鍋端了。周武帝宇文邕權衡利弊之後,最終還是寬恕了自己的這個弟弟,畢竟大家都是一家人。有道是上陣父子兵,打虎親兄弟。只有兄弟同心才能其利斷金,保家衛國,建立強大的國力。
  • 北齊少帝——高恆
    跟隨高緯多年的心腹大臣高阿那肱與北周裡應外合,使高恆、高緯一行數十人全被北周俘虜,北齊滅亡。建德六年(577)十月,高緯、高恆等人被宇文邕害死。2、——洪水猛獸長驅入,高恆高緯倉皇遁。北周大軍如洪水猛獸長驅直入北齊腹地,太子高恆跟著高緯倉皇東遁。為推卸北齊亡國之責,高緯在次年(577)春正月初一匆匆忙忙禪位給他兒子高恆,高恆即位,時年八歲,改元為承光元年,大赦天下,尊皇太后為太皇太后,高緯為太上皇帝,後為太上皇后。
  • 馮小憐貴為北齊皇后,皇帝高緯炫耀其美貌,命大臣花千金參觀胴體
    尤其是與同性分享你愛的人,但是凡事都有例外,北齊的皇帝高緯便是這個例外,他一生真愛一位女子,愛到一種大家理解不了的程度。【一】 馮小憐貴為北齊皇后她是北齊皇帝高緯的真愛。如果說皇帝有真愛,可能很多人不會相信,理由是皇帝一生所遇的女子太多,並且都是貌美的女子,很能保證自己從一而終。
  • 【名人】北齊鹹陽王斛律光·生死守邊境
    雖然我個人感覺這吞齊之意並非是因為斛律光死後才有,但從周武帝當初聽聞光死,大赦天下來看,絕對是因為這件事欣喜若狂,堅定了自己伐齊的信心。北齊鹹陽王葬於何地,一直是我很好奇的一個問題。當初斛律光以謀反被殺,實際葬地史書並未載明。北周武帝平齊後對其追封改葬,亦沒有說明葬地。
  • 為什麼有人說北齊的皇帝都是「瘋子」?
    北齊帝國的奠基者高歡之孫;東魏大丞相高澄第五子;生母陳氏(原為北魏廣陽王的家妓);北齊文宣帝高洋之侄;後主高緯之堂兄。父親高澄共有六個兒子,其中最有名的當屬蘭陵王高長恭,此人在軍樂伴奏下,戴著面具衝鋒陷陣,有萬夫不當之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