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盤古開天,女媧造人起,這凡塵俗世獨存男女兩種性別之物,在這蒼茫大地之中,如若不發生點故事也實屬不易,縱然萬般繾綣中亦有萬般無奈,但情愫輾轉仍舊是人們無法抗拒的。少時,以為相愛即可,青年時,以為相守即可,誰曾料想到經歷時光洗禮後才明白相愛相守還有相知才能白頭偕老。《若無相欠,怎會相見》一書用纏綿的文字細緻入微的闡釋了14對民國才子戀人的繾綣情書集,有傷感,有迷茫,更有諸多領悟,看他們的故事,領悟愛情的哲學,追尋我們的幸福才有望,拋卻柴米油鹽,雞零狗碎的瑣事,愛情無論以何形態展示都充滿意境之美。
寫一封情書,不需要多麼華麗的紙張,亦不需要多麼華麗的詞藻,只需要筆觸蘸滿深情,未婚前,一切尚未說定,男歡女愛間隙,都多少會透露出情書的妙用,可待到一切已成定局,婚後的女人還希冀著過往的美好,男人們卻都已經收心,不願費心力,恰如一個笑談:誰會在考完試後還看書。我也不知應該譴責女性的心思靈敏,還是愁苦男性的粗枝大葉,如若還相愛,怎會不願意付出點深情,沉默不語最是讓人心寒的冷漠。
看待愛情,真的只需關注過程的美好,因為人非聖賢,激情燃燒終究克服不了漫長人生中齧噬人心的小煩惱,現如今有很多恐婚族,看盡了婚姻不完美的一面,怕重蹈覆轍,不敢踏入婚姻殿堂,可人生在世無論如何倖存,都會美醜同時存在,經歷過或許能夠更好的面對未來的挑戰。
沈從文和張兆和這對夫妻,生活如魚飲水冷暖自知,想必他們的婚姻生活最終分崩離析,實情也只有他們二人自己知曉,旁人只能通過遺留的隻言片語進行揣摩。那句:我一輩子走過許多地方的路,行過許多地方的橋,看過許多次數的雲,喝過許多種類的酒,卻只愛過一個正當最好年齡的人。驗證了曾經的美好,《若無相欠,怎會相見》一書作者說道:與文人相愛,也許就是很辛苦,理想國裡的愛情之花,終會在柴米油鹽的瑣碎現實裡萎謝,無法再有綻放的可能!
現實生活中,往往是女性婚後在瑣事中成長,配以渴求丈夫的溫存,男性卻很多像是已經完成差事,混吃等死心態,如若都像沈從文一樣對待張兆和,也許會避免很多痛苦悲傷,誰不想被溫存寵溺著。所以愛情也好,婚姻也罷,女人需要男人的愛戀,男人也需要女人的愛慕,稍有一方後退,所有的情愫都將魂歸夢土。
不知是否有人還記得《18號當鋪》,那裡的女主角,因為丈夫被魔鬼威脅幼兒的性命,不得不離家做起魔鬼的人間信使,她一生未嫁,即使丈夫給她安排了命中貴人,但依舊沒能改變她的初心,這讓我想起朱生豪和宋清如。世人知宋清如,皆因朱生豪。我無法用世俗的眼光去揣摩他們如果一生相處,是否也會被生活瑣事消磨掉情意,只知曉在二人有生之年,最是讓人豔羨,執子之手,即使不能與子偕老,也要堅定曾經的情意。我不佩服朱生豪對宋清如的用情至深,因為相愛的兩個人之間的情愫都是美好,我只欽佩宋清如一生心只賦朱生豪,將嗷嗷待哺的智子撫養成人,一生未嫁。心若給了一人,很多時候就不願意將就他人,這是朱生豪和宋清如之間的繾綣情意。
《若無相欠,怎會相見》中還有很多才子佳人,譬如魯迅和許廣平,錢鍾書和楊絳先生,更有很多我們並不熟悉的民國才子戀人,在作者桑妮溫柔的字裡行間,解讀出別樣的韻味,讓讀者我甚是覺得應當重新審視自己的愛情婚姻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