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上個世紀60年代末誕生以來,網際網路至今已走過50餘年。在新一輪科技革命和產業變革背景下,新一代信息技術如何與各行各業融合發展?工業網際網路怎樣打通行業壁壘?企業數位化轉型路在何方?2020年世界網際網路大會·網際網路發展論壇近日在浙江烏鎮落幕,本屆論壇上,應用融合與數字經濟成為話題關鍵詞,重磅高科技產品和技術精彩呈現,而江蘇元素麵向未來、依舊閃耀。
成果落地,
網際網路應用造福人民
「當今,大數據、雲計算、人工智慧等技術加速與交通、醫療、教育、科研等領域深度融合,助推了全社會的信息化轉型升級。」中國工程院院士鍾南山在本次大會的主旨論壇上表示,特別是在這次抗疫中,信息通信技術為疫情防控提供了非常強大的支撐,在態勢研判、信息共享、流行病學分析等方面顯示了巨大的能量。
大數據感知人員流動軌跡、分析研判疫情趨勢,人工智慧協助病毒基因檢測,網際網路保障生產生活秩序……記者注意到,「數位化抗疫」作為今年網際網路大會關注重點,不僅在論壇環節有所體現,還分布在「網際網路之光」博覽會的各個角落,立體展示了我國以信息化技術助力抗擊疫情的經驗成果。
阿里巴巴集團董事會主席兼執行長張勇表示:「數位化成為中國抗擊疫情、走出疫情、恢復經濟的助力,也正在為全球經濟的發展注入動能。」他還認為,抗擊新冠肺炎疫情,讓全社會加速達成數位化共識,數位技術越來越成為服務於整個社會的基礎支撐。
關注民生,推動網際網路發展成果落實落地,讓人民群眾在信息化發展中有更多獲得感、幸福感、安全感,是近年來網際網路發展的中心思想,也將是未來不變的核心主題。奇安信集團董事長齊向東也表示,數位技術的廣泛應用是我國取得抗疫成功的關鍵因素,「我們不僅利用數位技術輔助流行病學調查、追蹤疑似病例、控制疫情蔓延,還用數位技術最大限度滿足了人民群眾方方面面的日常生活需求。」
「以網際網路為代表的新一代信息技術,正打破疫情所帶來的地理空間阻隔,推動全球通力合作開展疫情防控和科技攻關。」中國科學院院士郭華東表示,通過網際網路科技創新與國際合作來應對共同挑戰、驅動長遠發展已經成為全球共識。
助力轉型,
網際網路之光照亮新興業態
數字經濟是全球創新的重要風向標,也是網際網路之光照亮產業創新的新興業態。
本次大會發布的《中國網際網路發展報告2020》也指出,在報告期內,中國數字經濟蓬勃發展,產業數位化和數字產業化規模不斷擴大,數字經濟的總量規模和增長速度位居世界前列,規模為35.8萬億元,佔GDP比重超過三分之一,對GDP增長貢獻率達68%。
「數位化引擎作用十分顯著。但我國既面臨難得的發展機遇,也面臨不進則退、慢進亦退的嚴峻挑戰。」中國電子科技集團有限公司副總經理高濤表示,我國企業的數位化轉型程度與發達國家相比,仍存在不小的差距,「對各行各業來說,這是一個長期梯次並進的過程。」
他提出兩點倡議:一是在全國範圍內推動「數字轉型計劃」,即在更高層次上、更廣範圍內構建創新聯合體,成體系推動數位化轉型,推動數字從服務業務發展的附屬手段,逐步轉變為與業務共融共生、帶動跨越式發展的主導要素,完成數字時代企業生產力的躍升。二是聚力打造工業網際網路的基礎設施,即充分發揮大企業引領帶動作用,以重點示範應用為引領,匯聚行業優勢力量和資源,靈活運用各類建設模式,聚力打造新一代信息基礎設施。
工業網際網路是網信技術和實體產業交匯融合的一個重要領域,也是我國加快發展現代產業體系,推動產業基礎高級化,提升產業鏈現代化水平的一個重要抓手。正泰集團股份有限公司董事長南存輝表示:「未來五年,將是數位化基礎設施加快安裝和服務交付、企業數位化轉型加速彎道超車的窗口期。工業網際網路為製造業插上騰飛的翅膀,新技術新模式將支撐製造企業進行智能化轉型、網絡化協同、個性化定製等,推動降本提質增效,實現高質量發展。」
科技賦能,
網際網路應用將會走得更細
一批網際網路最新成果和前沿技術,正迅速成為經濟社會發展新引擎。未來,網際網路應用將會在社會生活的方方面面走得更細。
習近平總書記考察杭州城市大腦運營指揮中心時曾指出,可進一步挖掘城市大腦的發展潛力,加快智慧城市建設,為全國創造更多可推廣的經驗。如今裝備了城市大腦後的城市正變得越來越「聰明」:私家車日間可以掃碼「借停」公交車站;「民生直達」平臺救助補貼「一天不差」;企業復工服務「不見面」;健康碼應用「全覆蓋」……
「我們認為,智慧城市下一步應該是『城市智能體』的概念,建設不僅有腦,而且有像機器視覺這樣遍布全城市的視頻監控系統,有發達的以人工智慧平臺為基礎的智慧大腦,還要有5G網絡為連接,讓老百姓能感受到這個網絡,感受到這個城市無所不在的基礎網絡的骨骼和脈絡,還有以大數據和智能超算為核心的心臟來處理這些海量數據。」華為公司高級副總裁魯勇認為,未來的城市智能體是一個貫通眼、腦、手、脈的綜合智能化載體。
「全球如今有近45億網際網路用戶,佔總人口60%左右,且每年以7%的速度增長。」土耳其科學技術理事會主席哈邁德·哈桑(Hasan Mandal)在論壇上表示,人們平均每天花7個小時上網,未來世界因此將會是一個數字互聯程度更強的世界。
數字互聯時代,手機已經成為了智能終端,而汽車也正在成為智能終端,那麼下一個改變人們生活方式的智能終端會是什麼呢?「我認為是建築智能終端。」中國工程院院士丁烈雲表示,智能建築終端是利用環境智能技術來構建的一種智能空間,是計算機系統嵌入生活、工作空間中對人的行為來進行感知,並且與後臺雲端豐富的服務資源相連來為人的需求服務。
「人們在智能空間當中,生活和工作的過程也是使用計算機的過程。」丁烈雲說,因為我們在建築裡面的活動時間佔到了90%以上,因此智能建築終端有著豐富的應用場景,「比如健康服務、節能服務、生活服務以及娛樂服務等。」
「江蘇元素」彰顯未來網絡
「江蘇元素」在本次世界網際網路大會的舞臺上依然閃耀,尤其是江蘇省未來網絡創新研究院「面向服務的未來網絡試驗環境與技術創新」重大成果,成功入選2020世界網際網路大會「世界網際網路領先科技成果」。
「傳統網際網路盡力而為的架構無法提供低時延、低抖動的確定性服務能力,隨著網際網路從消費領域進入實體經濟,正面臨著巨大挑戰。」中國工程院院士劉韻潔在成果發布儀式上表示,針對產業網際網路領域的剛需,江蘇省未來網絡創新研究院聯合紫金山實驗室、北京郵電大學、中科院計算所、清華大學等國內知名高校與研究院所原創性地提出了服務定製網絡(SCN)體系架構,極大提升了網絡的定製化能力,降低了用戶的成本。
這一成果是未來網絡領域的重大突破,主要是基於服務定製新型網絡架構,解決傳統網際網路服務質量難以保障等難題。目前,該服務定製網絡架構已成功應用至我國信息通信領域唯一一項國家重大基礎設施——未來網絡試驗設施,該設施覆蓋全國40個骨幹節點、133個邊緣節點。「未來網絡團隊還基於SCN架構自主研製了全球首個大網級網絡作業系統,目前已成功在450多個城市、1100多個節點的運營商大規模骨幹網中穩定運行3年以上。」
在今年的網際網路之光博覽會上,江蘇雲學堂網絡科技有限公司作為博覽會上行業內唯一一家在線培訓企業,向大家展示了基於大數據平臺的「江蘇元素」:該公司的核心產品和服務,包括軟體SAAS服務、內容解決方案服務、數位化企業大學諮詢等。「我們是一家在蘇州創辦的企業,但是產品面向全世界,主要是為大中型企業提供人才培訓的軟體平臺,同時也有雲內容、雲服務等。」江蘇雲學堂網絡科技有限公司產品總監陳建軍說。
本報記者 王 甜
圖片來源 視覺中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