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國時代,有許多非常出名的謀士。比如劉備的諸葛亮,東吳的魯肅,再比如曹操的郭嘉。一直以來,都有人對郭嘉英年早逝非常惋惜,說如果不是郭嘉早死的話,赤壁之戰曹操幾乎不會失敗,那後面也就沒有諸葛亮什麼事兒了。
雖然這是歷史的假設,我們且看郭嘉給曹操的貢獻就知道了。
曹操有眾多的謀臣,但他最信任和仰仗的一個,無疑是郭嘉。郭嘉是河南禹州人,他從小博覽群書,深刻認識到東漢末年必將天下大亂。於是郭嘉在亂世中一直隱匿自己的聲名,跟諸葛亮出山之前一樣,靜靜地觀察著天下大勢的發展。
二十七歲那年,郭嘉正式出山,他第一個選擇的主公不是曹操,而是當時聲名顯赫的袁紹。當時曹操還沒什麼名氣,最有可能一統天下的人,自然就是袁紹了。但是郭嘉的嗅覺何其敏銳,雖然袁紹對郭嘉禮遇有加,但郭嘉很快就發現袁紹難成大器,只在袁紹那裡待了一個月,就悄悄離開了袁紹,加入了當時勢力弱小的曹操陣營當中。
諸葛亮選擇了劉備,其實也算是跟對了人,但連水鏡先生也說,諸葛亮雖得其主,不得其時,諸葛亮出山時,天下形勢已經不允許諸葛亮再有別的選擇,其實諸葛亮完全可以早點出山。所以在擇主上,郭嘉表現得更加果斷,更加有自己獨立的想法。
在曹操和袁紹的大戰中,是郭嘉提出了著名的十勝十敗論,把曹操和袁紹之間的差距一一道明,也讓曹操堅定了戰勝袁紹的決心。其實十勝十敗論的價值遠不止於此,它把中國古代兵法的方方面面總結得非常全面,言簡意賅,對後世都有極大的教育價值。
袁紹死後,袁紹的兩個兒子繼續割據一方,曹操本想大軍徵伐,也是郭嘉勸阻了曹操,讓袁氏兄弟自相殘殺,最終不費吹灰之力就得到了冀州。
在後來的徵討烏丸,袁尚的戰鬥中,也是郭嘉力主曹操火速進攻,最終為曹操徹底平定了北方,讓這裡成為了曹操最穩固的根據地。
而諸葛亮在荊州的歸屬問題上,幾乎是犯了一個大錯誤,跟東吳在荊州問題上一直糾纏不清,後期也沒有跟東吳解決好外交問題,這才丟了荊州。
要是郭嘉長命,諸葛亮估計只能一輩子當臥龍了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