蔡英文上臺以來奉行「媚日」政策,強化對日關係工作力度,「小動作」不斷。但是,隨著中日關係重回正軌並不斷改善發展,安倍政府處理臺日關係趨于謹慎,蔡當局對日工作的困境顯露。
一、中日關係大局框定臺日關係發展空間
在中日關係向好的大局下,臺日關係受到顯著制約。一是安倍政府謹慎處理臺日關係。2018年,日本《外交藍皮書》稱「中日關係改善的機會空前高漲」。李克強總理訪日期間,日本首相安倍晉三明確表態稱,「日本將按照中日聯合聲明規定,僅會與臺灣保持民間往來」。安倍晉三執政以來首次表達如此明晰的對臺政策,無疑給蔡英文敲響警鐘。日本在2020年舉辦奧運會,又計劃邀請習主席訪日。安倍表示「日方熱切期待習近平主席對日本進行國事訪問,相信此訪必將成為推動構建新時代中日關係的重大機遇」。在這種背景下,日本避免在臺灣問題上製造事端。二是蔡當局無力改變「日主臺從」的結構。2019年初,蔡當局調整對日工作人事,蔡明耀接任臺「駐日副代表」。蔡明耀曾擔任「臺日關係協會」秘書長並有在東京工作的經歷,但是「突然換人不符合輪調慣例」。國民黨「立法院」黨團總召江啟臣稱,謝長廷「堪稱史上最不務正業的駐日代表」,「該換的不換」。島內輿論認為謝長廷的表現與蔡英文的期待有落差,任命蔡明耀有應對臺日關係失衡的用意。10月,沼田幹夫卸任「日臺交流協會臺北事務所代表」,11月由日本前駐孟加拉國大使泉裕泰接任。泉裕泰曾任外務省亞大局中國課長、駐華使館公使和駐上海總領事館總領事等職務,曾在任內改善中日關係。2012年,泉裕泰在接受《21世紀經濟報導》專訪時稱,「中國對日本將來的發展不可或缺」,中日是「你中有我,我中有你」的關係,雙方要維持和加強溝通。蔡英文會見新任「駐臺代表」泉裕泰時稱,「臺日洽談『全面與進步跨太平洋夥伴關係協定』(CPTPP)正是時機」。然而,泉裕泰在就任茶會上,「對於蔡英文向其提議臺日應開始洽談CPTPP一事,隻字未提」。三是日本對臺政策具有現實性和兩面性。川普上臺後提倡「美國優先」,使日本對臺政策無法從美國得到穩固的支持與保障,日本傾向於維持模糊的對臺政策,以降低被牽連風險。日本為了現實的國家利益,在發展臺日關係時通常採用「兩手」策略。臺灣輔仁大學日文系教授何思慎認為,「中日關係暖化,民進黨回到『九二共識』,先解決這個根本問題,臺日關係才有路可以走」。2019年,臺日關係提升程度有限,日本會選擇優先改善中日關係,而把臺日關係「冷處理」。
二、日「親臺」勢力挺臺小動作成效有限
在安倍政府對臺關係止步不前的情況下,蔡當局企圖強化對日議員遊說助推臺日關係,日親臺議員以「打擦邊球」方式維持臺日關係熱度,但局限性很大。一是自民黨青年局維持臺日議員交流。自民黨青年局作為臺日交流的傳統管道持續發揮作用。2019年5月,賴清德訪日,與自民黨青年局長佐佐木紀、國際部長武井俊輔等人討論「年輕人的政治參與計劃」和臺灣加入CPTPP等問題。2019年8月,鄭文燦率桃園訪問團參訪自民黨青年局。青年局長佐佐木紀稱「青年局正在致力於推動日臺地區間交流」,將桃園作為青年一代認識日臺關係的重要地點。雙方將以「研修」為契機強化接觸,「通過青年局深化臺日關係」。隨後,佐佐木紀率80名青年局團員訪臺。二是「日華懇」發聲挺臺拓展「國際空間」。蔡英文會見日本最大的跨黨派親臺組織「日華議員懇談會」會長古屋圭司,爭取日方支持。「日華議員懇談會」發表決議文,支持臺灣加入 CPTPP,以觀察員身份參與世界衛生組織(WHO)及世界衛生大會(WHA)年會,以適當身份參與國際民航組織(ICAO)和國際刑警組織(ICPO)等。三是為推動臺日地方交流搭建平臺。2015年,為推動臺日地方議員交流,雙方建立「臺日交流高峰會」平臺機制。2019年9月,第5屆「臺日交流高峰會」在日本富山縣舉行,會議通過「富山宣言」。但2019年日政府對臺參加國際組織的姿態審慎,蔡當局在國際組織參與上一無所獲。
三、臺日經濟關係難以突破關鍵障礙
2019年,臺日維持穩定的經濟互動。臺「駐日代表」謝長廷稱,「日本是臺灣的重要經濟夥伴」,「日商在產業供應鏈上扮演關鍵角色」。在中美貿易摩擦的背景下,「臺日合作非常重要」。2019年1月,臺「科技部」派團到日本招商,參訪日本重量級半導體材料廠商,在東京舉辦「大型招商及行銷說明會」,希望吸引日商加碼投資臺灣。2019年10月,「第44屆臺日經濟貿易會議」達成4項合作備忘錄,包括「臺日專利審查高速公路(PPH)相互合作備忘錄、「臺日設計專利優先權證明文件電子交換相互合作備忘錄」、「臺日環境保護交流與合作了解備忘錄」以及「臺日間促進進出口有機食品合作備忘錄」。但蔡當局最重視的參與 CPTPP第輪談判遲遲未獲日方實質性回應。其中,「核食」問題是關鍵。蔡英文上臺後,安倍政府期待蔡當局儘快解決福島地區食品進口管制問題,並以此交換對臺灣參與CPTPP的支持。但2018年底「反核食公投」高票通過,對蔡當局啟動「核食」進口製造重大障礙,衝擊臺日關係。「日華懇」會長古屋圭司稱,食品進口問題如同「喉嚨上的魚刺」,希望蔡當局能夠儘快解決,以免成為臺加入 CPTPP的障礙。東京大學教授川島真認為,蔡當局無法適時解決日食管制進口的問題,錯失了籤訂FTA大好良機。
四、臺日擴大交流渠道,但安保對話難以啟動
2019年,臺日舉辦建立於2014年、作為「二軌」平臺的「臺日戰略對話」,針對中美關係、美國對華政策、臺灣在印太地區的角色等議題進行探討。臺日藉助「全球合作暨訓練架構(GCTF)擴大對話渠道。日本首次參與並共同舉辦「打擊公私部門貪瀆國際研習營」,與美臺合辦「女性經濟賦權國際研習營」、「網絡安全與新興科技國際研習營」。日本「駐臺代表」沼田幹夫稱「花了3年時間才加入GCTF」。臺「外交部長」吳釗燮稱,美日臺明年將繼續擴大GCTF規模,並提高3倍預算。美在臺協會(AIT)臺北辦事處處長酈英傑稱,擴大納入日本成為固定夥伴,強調美國推動美臺安全合作並不僅限於美臺之間。此外,臺日為解決漁業糾紛,繼續進行海洋事務對話。2019年12月,召開「第4屆海洋事務合作對話會議」,討論海洋安全、科學研究、海洋環保、漁業開發等議題。但雙方對於「衝之鳥」的地位認知「仍有差距」,未籤署任何協議。「第8次臺日漁業委員會」會議也無實質性進展。臺「國安會」指使臺「漁業署」監控臺灣漁船動向,並將資料交給「臺日關係協會」。國民黨「立委」稱,蔡當局上臺以來,「逢日必軟」,「經常性為日方利益辯護」,「屈從日本自我限縮」,導致「臺灣漁場不斷限縮」,以往籤訂的漁業協議「無法持續發揮功能」。
在臺日關係總體停滯不前情況下,蔡英文企圖在安保議題上有所突破。2019年3月,蔡英文在接受日本《產經新聞》專訪時,渲染「臺日面臨同樣威脅」,呼籲臺日「提升安全保障合作對話的層級」。對此,日本政府高層表態拒絕。日本官房長官菅義偉表示「就如1972年中日聯合聲明所記載,日本政府立場是日本與臺灣之間維持著非政府間的實務關係。」日本外務大臣河野太郎表示「日本與臺灣之間的關係一貫維持非政府間的實務關係」。安倍晉三胞弟、眾議員岸信夫稱,針對臺日安保對話,「日本能做的安保實務合作很有限」,「日本不像美國有『與臺灣關係法』,在雙方沒有邦交情形下,提供協助非常困難」。拓殖大學校長森本敏稱,「日本與臺灣沒有邦交,很難公開與臺灣維持安保關係,只能以非正式各種管道交換安保情報。」日本政策研究大學院校長田中明彥認為,「因為顧慮對中日關係的影響,臺日目前不可能進行高層級、官方對話」田中明彥稱,日本政府對強化臺日安保「還沒準備好跨出第一步。」民進黨期待的日本版「與臺灣關係法」一直「只聞樓梯響」。2019年5月,「日本李登輝之友會」公布該會草擬的「日臺交流基本法」。雖有部分議員如長島昭久稱「將會帶頭提案」,石破茂、中西哲表示「樂觀其成」。但法案在日本政壇無實質探討和推進。日本前「駐臺代表」池田維稱,制定該法「現階段可能有困難」日本學者松田康博與高原明生認為,制定日本版「與臺灣關係法」應謹慎。
【摘自《臺灣周刊》2020年第4期】
責任編輯:左秋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