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球科學家」德尚博從來不缺少話題。
自從今年瘋狂增重30多斤,改變揮桿動作以來,他更是一直處於「風口浪尖」上。
但他對外界的評論沒有過多在意,他奉行用實力說話的原則,更喜歡用一座又一座的冠軍獎金懟回去。這次,他贏下了分量超足的美國公開賽大滿貫勝利,還有誰敢說老子那一套不行?2015年轉職業以來,他已經贏得7場美巡冠軍,年僅27歲。
德尚博是典型的物理Geek,喜歡研究揮桿原理,喜歡以數據說話的玩法。在教學中,我也喜歡研究數據,因為數據相對於感覺會更可靠。下面,我來解讀一下德尚博在美國公開賽上的四輪數據,以及我發現的現象。
第四輪共61位參賽球員,其中57人成績高於標準桿,僅3人Even Par,全場平均成績是高於標準桿的74.9桿 (+4.9)。唯德尚博一人,是低於標準桿3桿的67桿,領先第二名6桿的絕對優勢,問鼎個人首座大滿貫冠軍。
認真看下德尚博四輪的記分卡,你絕對會被驚豔到。
他四天的成績分別為69-68-70-67,全部低於標準桿,全場獨此一人。在猶如魔鬼的翼腳球場上,他沒打出一記雙柏忌,還抓了兩隻老鷹。他以6桿大勝馬修·沃爾夫,成為美國公開賽歷史以來第二高的懸殊勝差紀錄。(2014年馬丁·凱梅爾以8桿優勢取勝)
看來他在決賽前夜晚,苦練一號木是有效果的。雖然他在決賽輪的上球道率不高,但是已經比第三輪好很多。
德尚博在決賽輪前夜苦練一號木
從第一輪和第四輪的數據來看:
第一輪平均開球距離是311.1碼,上球道率50%,上果嶺率67%,平均推桿數1.61,3鳥2柏忌,成績是69桿;
第二輪平均開球距離是332.8碼,上球道率50%,上果嶺率67%,平均推桿數1.61,5鳥1鷹5柏忌,成績是68桿;
第三輪平均開球距離是322.3碼,上球道率21%,上果嶺率61%,平均推桿數1.67,3鳥3柏忌,成績是70桿;
第四輪平均開球距離是336.3碼,上球道率43%,上果嶺率61%,平均推桿數1.5,2鳥1鷹1柏忌,成績是67桿;
數據上能發現,第二輪和第四輪的開球距離是最遠的。隨著開球距離的不一樣,成績也有一些變化。開球越遠 ,成績越好。當然杆數的高低和其他的數據也有關係,比如推桿數和標ON率。但是不可排除,開球距離遠是一個非常大的優勢。
下面是他最後一輪的數據,我選出了其中幾個洞的數據來作為參考。
4號洞,Par4,457碼,難度係數13,開球322.2碼,距離球洞131.9碼,打完剩下13英尺7英寸,推進,抓鳥。
9號洞,Par5,556碼,難度係數18,開球374.7碼,距離球洞182碼,打完剩下37英尺9英寸,推進,抓鷹。
11號洞,Par4,365碼,難度係數15,開球319.8碼,距離球洞44.1碼,打完剩下12英尺7英寸,推進,抓鳥。
現在世界前十的球員裡面,有三位是平均開球距離前十的球員。對於開球距離遠的球員來說,可以理解為沒有5桿洞,把5桿洞當作是長的4桿洞來打,正常72桿的標準桿,對他來說是68桿。
2020年開球距離前十的球員
拿德尚博最後一輪的9號洞來舉例。Par5,556碼,德尚博一號木開了374.7碼,留下182碼到旗杆,第二桿接一根中鐵桿就能進攻旗杆。最後成功抓下老鷹。
再比如11號洞,Par4,365碼,開球319.8碼,開完剩下44.1碼,切上去,最後成功抓鳥。越接近果嶺,成績就越有可能更低。
所以,對於球員的訓練來說,特別是青少年球員,桿頭速度的訓練非常重要。休賽期增重36斤的德尚博,四輪平均325.6碼的開球距離,讓他成為了美國公開賽有史以來最「長打」的冠軍得主。
2017年VS2020年,從數據看德尚博的揮桿進化史(從上到下數據依次為:體重、開球距離、開球精確性、開球得分率、平均桿頭速度、球速、最遠開球距離)
可能很多人都不喜歡德尚博這樣的打球方式,一直以各種看起來不可思議的方法挑戰這項傳統運動。但他從不在乎,他表示自己只想成為一名更好的球員,無論採取什麼方式。他說,
「打好高爾夫有各種各樣的方法,不必糾結於一種方法,也沒有一種完美的揮桿,我的經驗是安全按照自己的想法去打球,不必參考其他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