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果做一個「什麼樣的話題是數十年間會反覆提及」的榜單,相信中國足球絕對榜上有名。
十八年前,中國隊晉級十強賽,國內媒體無不冷淡應對,在他們看來這是理所應當的事兒,不值得一書。相反,人們會反詰你為啥只對馬爾地夫進一球,對印尼的半場落後怎麼解釋?
十多年後,中國男足再次殺入世預賽亞洲區的第二階段比賽,國內媒體額手相慶,因為我們暌違這項賽事太久的時間。
隨著時間的推移,國人對中國足球的態度也無不在改變著,一場英超中國德比,動輒就是兩億人的收視群體,比今年歐冠決賽的觀賽人數還要多。中國市場也逐漸成為世界足球的關注點,但我們的留洋信息只能在克羅埃西亞聯賽中撿拾,在不萊梅效力的張玉寧連進入板凳席都是個大新聞。歐洲人不是不懂中國市場,是球員確實沒有登場比賽的能力。
在不自覺中,我們習慣了日韓球員在歐洲的強勢崛起,我們卻只能在裹足不前中漸漸沒落。約旦、伊拉克、敘利亞乃至越南、緬甸這些從前我們都不愛正眼瞧的對手,凜然間成了國足衝出亞洲的絆腳石。
亞洲很大,夢想很遠,逐夢路上,蒙牛相隨。從1999年的默默無聞到2018年世界乳業十強,蒙牛深知,所謂奇蹟,只是凝聚了人的力量。如果讓每一個普通人,都有機會參與到足球夢中,衝出亞洲,問鼎世界盃,我們可以做到。
如果以四年一度的世界盃作為人生坐標,那中國隊已經闊別這樣賽事16年之久。
我們既沒有完備的人才體系也沒有足夠撐得起門面的球員,如果中國隊能晉級,那對世界上大多數國家來說都是不公平的。這16年間4屆杯賽,沒有中國男足的參與實在是再正常不過的事情。
16年間,韓國的孫興民在歐冠大殺八方,日本的海外球員遍布歐洲各國,伊朗前鋒拿到了今年荷甲聯賽的金靴。我們除了拼命的購買大牌外援外,別的事還做過啥?
遙想當年,孫繼海全場凍結維杜卡,英超甫一登場就當選最佳陣容,德乙聯賽的中國人前後有近10個,自然德甲還有楊晨和邵佳一這種領軍人物。早一些的範志毅和晚一些的鄭智也是這其中的佼佼者。
在網絡並不夠普及的年代,每周末看中國旅歐球員的集錦,是多少學生的必修課。而今呢?
如何讓今天的孩子們重拾起夢想,在2018年世界盃,蒙牛將會助力一群中國的足球少年,讓他們登上這個世界頂級的舞臺。感受夢想成真的力量。
有人說,技術不行,可以走出去啊!
我們不是沒有運作過商業合同捆綁的留洋,但沒過多久就草草收場。所謂的留洋看起來不過是鍍金,所謂的技戰術提升,其實就是一場商業鬧劇。
更讓人無奈的是,這過去十多年間我們觀念的落伍。邀請一個中國球員去歐洲踢球,要比運作一個球員去皇馬、尤文難得多,這不光因為俱樂部不肯放人,而且球員醉心於國內的優厚待遇,沒有出去踢球的動力和決心。
曾經拿到西甲出場第一人頭銜的張呈棟沒多久便回到國內;張稀哲去了沃爾夫斯堡,個人倒是很努力,最後也被諷刺為「營銷型中場」;最離譜的是張玉寧,在荷甲尚且打替補,去了德甲連二隊都踢不上球。
歲月很長,球員還小,但誰受得了在板凳上蹉跎歲月?
長此以往,必將是戰術意識的低下和球員價值觀的錯位。
歸根結底,影響中國球員走出去的一個重要原因,就是人們的傳統觀念。
足球不是一個人的事情,也不是一群人的事情,還是國家的事情,需要全部人的支持。
9年前開始的掃賭打黑風暴,清潔了足球環境,諸多違法者被繩之以法。國家層面的重視,必將給校園足球創造一個更良好的成長環境。
青少年足球人才的培訓,更是關鍵中的關鍵,和把這些小球員們送到國外,接受更科學更系統的訓練。為足球積蓄人才力量,才是壯大中國足球根基。
還有一種足球夢叫「父與子」父親曾經是職業球員,現在又將兒子送上了球場。
蒙牛作為2018年世界盃FIFA官方贊助商發起的「踢球吧!少年強」的青少年足球比賽活動中,就出現了這樣的身影。曾經職業足球隊員張效瑞,帶著兒子張廉夷吾來參加了比賽。這次他參加比賽的身份不是運動員,而是運動員這家長。這就是足球的魅力與力量,相信有這樣的精神在,中國足球終將大放異彩。
六月盛夏,中外球星齊聚上海灘,他們不畏高溫酷暑,在狂熱的氣氛中為2018年世界盃搖旗吶喊,為臺下的主角,中國足球小將加油鼓勁。
蒙牛助力,健康保障,蒙牛助力,夢想永駐,這是蒙牛的社會責任,也是我們為2026年世界盃儲備更多人才應做的努力!
此次,蒙牛組織的「踢球吧少年強」活動就是很好的體現,這些年輕的球員身上,充滿了對足球運動的激情和熱愛。他們才是中國足球復興的希望。他們才是中國足球急需走出去的一批人才。
2000到2018,十八年過去,中國足球的成人禮該到來了,十八年的挫折成長、摸爬滾打,卻也練就了中國足球百折不回的堅韌精神。
蒙牛從未忽視每一個因夢想而拼搏的少年。為中國足球助力,為未來國足築夢。這是中國足球賦予我們的責任,為了2026世界盃,我們願意和您一起,共同承擔擔這份責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