方劑演變:臨床用方「+-」思維!

2021-02-22 醫品閣

      一. 麻黃湯

  (麻黃、桂枝、杏仁、甘草)

  1. 麻黃加術湯=麻黃湯+白朮

  2. 麻杏苡甘湯=麻黃湯-桂枝+薏苡仁

  3. 麻杏石甘湯=麻黃湯-桂枝+石膏

  (1) 越婢湯=麻杏石甘湯-杏仁+生薑、大棗

  (2) 大青龍湯=麻黃湯+麻杏石甘湯+生薑、大棗

  4. 三拗湯=麻黃湯-桂枝

  (1) 華蓋散=三拗湯+陳皮、桑皮、蘇子、茯苓

  (2) 冷哮丸=三拗湯+南星、細辛、白礬、豬牙皂、生薑、半夏、烏頭、款冬花、紫苑、川椒

  (3) 定喘湯=三拗湯+桑皮、半夏、款冬花、蘇子、黃苓、白果

      二、桂枝湯

  (桂枝、芍藥、甘草、生薑、大棗)

  1. 桂枝加葛根湯=桂枝湯+葛根

  2. 葛根湯=桂枝湯+葛根、麻黃

  3. 黃芪桂校五物湯=桂枝湯-甘草+黃芪

  4. 小青龍湯=桂枝湯-生薑、大棗+乾薑、細辛、麻黃、半夏、五味子

  5. 再造散=桂枝湯+人參、黃芪、附子、川芎、細辛、防風、羌活

  6. 桂枝芍藥知母湯=桂枝湯-大棗+知母、防風、白朮、附子

  7. 當歸四逆湯=桂枝湯-生薑+當歸、細辛、通草

  當歸四逆加生薑吳茱萸湯=當歸四逆湯+生薑、吳茱萸

  8. 小建中湯=桂枝湯+飴糖

  (1) 黃芪建中湯=小建中湯+黃芪

  (2) 當歸建中湯=小建中湯+當歸

  三、蔥豉湯

  (蔥白、香豉)

  1. 辛溫解表法=蔥豉湯+防風、桔梗、杏仁、陳皮

  2. 蔥豉桔梗湯=蔥豉湯+竹葉、連翹、梔子、薄荷、甘草」

   3加減葳蕤湯=蔥豉湯+葳蕤、白薇、甘草、蔥白、香豉、薄荷、桔梗、大棗

   四、香蘇散

  (香附、紫蘇、陳皮、甘草)

  1. 香蘇蔥豉湯=香蘇散+蔥豉湯

  2. 加味香蘇散=香蘇散+荊芥、防風、秦艽、蔓荊子、川芎、生薑

  3. 天香正氣散=香蘇散-甘草+乾薑、烏藥

  五、敗毒散

  (前胡、羌活、獨活、柴胡、枳殼、人參、桔梗、川芎、生薑、薄荷、甘草、茯苓《小兒藥證直訣》)

  1. 活人敗毒散=敗毒散-薄荷

  2. 倉廩湯=敗毒散+陳倉米

  3. 荊防敗毒散=敗毒散-人參、生薑、薄荷+荊芥、防風。

  (1) 銀翹敗毒散=荊防敗毒散-荊芥、防風+金銀花、連翹。

  (2) 硝黃敗毒散=荊防敗毒散-荊芥、防風+芒硝、大黃

  六、大承氣湯

  (大黃、厚樸、枳實、芒硝)

  1.黃龍湯=大承氣湯+人參、當歸、甘草

  2. 三一承氣湯=大承氣湯-枳實+當歸、甘草

  3.小承氣湯=大承氣湯-芒硝

  (1) 厚樸三物湯=小承氣湯重用厚樸

  (2) 厚樸七物湯=小承氣湯+桂枝湯-芍藥

  (3) 麻仁丸=小承氣湯+麻仁、杏仁、芍藥、白蜜

  (4) 承氣養營湯=小承氣湯+四物湯-川芎+知母

  4.調胃承氣湯=大承氣湯-枳實、厚樸+甘草

  (1) 涼膈散=調胃承氣湯+竹葉、連翹、梔子、薄荷、黃芩

  (2) 增液承氣湯=調胃承氣湯+增液湯-甘草

  (3) 新加黃龍湯=調胃承氣湯+人參、當歸、薑汁、海參

  (4) 玉燭散=調胃承氣湯+四物湯

  (5) 導赤承氣湯=調胃承氣湯-甘草+黃連、黃柏、生地黃、赤芍

  七、小柴胡湯

  (柴胡、黃苓、人參、半夏、甘草、生薑、大棗)

  1. 柴胡陷胸湯=小柴胡湯-人參、甘草、大棗+小陷胸湯(黃連、半夏、瓜蔞)

  2. 大柴胡湯=小柴胡湯-人參、甘草+大黃、枳實、芍藥

  3. 柴胡枳桔湯:小柴胡湯-人參、甘草、生薑、大棗+枳殼、桔梗

  4. 清脾飲:小柴胡湯-人參、大棗+草果仁、厚樸、青皮、白朮、茯苓

  5. 柴平湯=小柴胡湯+平胃散(蒼朮、厚樸、陳皮、甘草)

  八、芍藥甘草湯

  (芍藥、甘草)

  1. 四逆散=芍藥甘草湯+柴胡、枳實

  (1) 柴胡疏肝散=四逆散+川芎、香附、陳皮(一方無陳皮)

  (2) 柴胡疏肝飲=柴胡疏肝散+青皮

  2.逍遙散=芍藥甘草湯+柴胡、當歸、白朮、茯苓、生薑、薄荷

  (1) 黑逍遙散:逍遙散+熟地黃

  (2)丹梔逍遙散=逍遙散+牡丹皮、梔子

  九、半夏瀉心湯

  (半夏、甘草、人參、生薑、黃芩、黃連、大棗)

  1. 生薑瀉心湯=半夏瀉心湯乾薑減量+生薑

  2. 甘草瀉心湯=半夏瀉心湯重用甘草(一方無人參)

  3. 黃連湯=半夏瀉心湯-黃芩+桂枝

  十、白虎湯

  (知母、石膏、粳米、甘草)

  1. 白虎加人參湯=白虎湯+人參

  2. 白虎加桂枝湯=白虎湯+桂枝

  3. 白虎加蒼朮湯=白虎湯+蒼朮

  4. 化斑湯=白虎湯+玄參、犀角

  5. 竹葉石膏湯=白虎湯-知母+竹葉、人參、半夏、麥冬

  十一、香薷散(三物香薷飲)

  (香薷、厚樸、扁豆)

  1. 新加香薷飲=香薷散+金銀花、連翹

  2. 黃連香薷飲:香薷散-扁豆(一方有扁豆、甘草)+黃連

  3. 四味香薷飲=香薷散+黃連

  4. 五物香薷飲=香薷散+獲苓、甘草

  5.六味香薷飲=五物香薷飲+木瓜

  6.十味香薷飲=六味香薷飲+人參、黃芪、白朮、陳皮

  十二、六一散

  (滑石、甘草)

  1. 益元散=六一散+辰砂

  2. 碧玉散=六一散+青黛

  3. 雞蘇散=六一散+薄荷

  4. 玉泉散=六一散+寒水石

  十三、理中湯

 (人參、白朮、乾薑、甘草)

  1. 四君子湯=理中湯-乾薑+茯苓

  2. 枳實消痞丸=理中湯+四君子湯、枳實、厚樸、半夏、麥芽

  3. 桂枝人參湯=理中湯+桂枝

  4. 砂半理中湯=理中湯+砂仁、半夏

  5. 丁萸理中湯=理中湯+丁香、吳茱萸6. 附子理中湯=理中湯+附子

  7. 桂附理中湯=理中湯+附子、桂枝

  8. 連理湯=理中湯+黃連

  9. 理苓湯=理中湯+五苓散

  十四、四逆湯

 (人參、白朮、乾薑、甘草)

  1. 通脈四逆湯=四逆湯重用附子、乾薑

  2. 白通湯=四逆湯-甘草+蔥白

  3. 四逆加人參湯=四逆湯+人參

  (1) 四味回陽飲=四逆加人參湯

  (2) 六味回陽飲=四味回陽飲+熟地黃、白朮

  (3) 千金溫脾湯=四逆加人參湯+大黃(一方為四逆加人參

  4. 湯+當歸、芒硝;一方為四逆加人參湯-甘草+桂心)

  5. 回陽救急湯=四逆湯+六君子湯、肉桂、麝香、五味子

  6. 漿水散=四逆湯+肉桂、半夏、高良姜

  7.《本事方》溫脾湯=四逆湯+厚樸、大黃、桂心

  8. 實脾飲=四逆湯+白朮、生薑、木香、檳榔、厚樸、草果仁、木瓜、大棗、茯苓

   十五、四君子湯

  (人參、白朮、茯苓、甘草)

  1. 六神散=四君子湯+黃芪、扁豆(或黃芪、枳實)

  2. 異功散=四君子湯+陳皮

  3. 參苓白朮散=異功散+薏苡仁、山藥、蓮米、扁豆、砂仁、桔梗

  4. 歸脾湯=四君子湯+黃芪、當歸、桂圓肉、遠志、酸棗仁、木香

  5. 六君子湯=四君子湯+二陳湯(陳皮、半夏、茯苓、甘草)

  (1) 柴芍六君子湯=六君子湯+柴胡、白芍

  (2) 香砂六君子湯=六君子湯+木香、砂仁

  (3) 健脾丸=香砂六君子湯-半夏+山楂、神曲、麥芽、山藥、肉豆蔻、黃連

  6. 八珍湯=四君子湯+四物湯

  十六、四物湯

  (熟地黃、白芍、當歸、川芎)

  1. 聖愈湯=四物湯+黃芪、人參

  2. 膠艾湯=四物湯+阿膠、艾葉

  3. 地骨皮飲=四物湯+地骨皮、牡丹皮

  4. 芩連四物湯=四物湯+黃芩、黃連

  5. 玉燭散=四物湯+調胃承氣湯

  6. 桃紅四物湯=四物湯+桃仁、紅花

  (1) 補陽還五湯=桃紅四物湯-熟地黃+地龍、黃芪

  (2) 血府逐瘀湯=桃紅四物湯+四逆散、桔梗、牛膝

  (3) 膈下逐瘀湯=挑紅四物湯-熟地黃+延胡索、五靈脂、牡丹皮、枳殼、香附、甘草、烏藥

  7. 八珍湯=四物湯+四君子湯

  十七、八珍湯

  (四君子湯+四物湯)

  1. 八珍益母丸=八珍湯+益母草

  2. 薯蕷丸=八珍湯+桂枝湯-生薑+乾薑、豆卷、神曲、阿膠、麥冬、柴胡、防風、白薇、杏仁、桔梗

  3. 獨活寄生湯=八珍湯-白朮+獨活、桑寄生、秦艽、防風、細辛、杜仲、牛膝、桂心

  4. 三痺湯=獨活寄生湯-桑寄生+黃芪、續斷

  5. 十全大補湯=八珍湯+黃芪、肉桂

  (1) 人參養營丸=十全大補湯-川芎+陳皮、五味子、遠志

  (2) 泰山磐石散=十全大補湯-肉桂+續斷、砂仁、糯米、黃芩

  十八、炙甘草湯

  (又名復脈湯:炙甘草、麻仁、大棗、生薑、桂枝、生地黃、人參、阿膠、麥冬、白酒)

  1. 加減復脈湯=炙甘草湯-人參、大棗、生薑、桂枝、白酒+白芍

  2. 大定風珠=加減復脈湯+牡蠣、鱉甲、龜板、雞子黃、五味子

  3. 一甲復脈湯=加減復脈湯——麻仁+牡蠣

  4. 二甲復脈湯=一甲復脈湯+鱉甲

  5. 三甲復脈湯=二甲復脈湯+龜板

  十九、六味地黃丸

  (熟地黃、山藥、山茱萸、茯苓、澤瀉、牡丹皮)

  1. 知柏地黃丸=六味地黃丸+知母、黃柏

  2. 杞菊地黃丸=六味地黃丸+枸杞、菊花

  3. 歸芍地黃丸=六味地黃丸+當歸、白芍

  4. 參麥地黃丸==六味地黃丸+人參、麥冬

  5. 七味都氣丸=六味地黃丸+五味子

  6. 八仙長壽丸(麥味地黃丸)=都氣丸+麥冬

  7. 左歸丸=六昧地黃丸-茯苓、澤瀉、牡丹皮+菟絲子、枸杞、牛膝、鹿膠、龜膠左歸飲=六味地黃丸-澤瀉、牡丹皮+枸杞、甘草

  8. 腎氣丸=六味地黃丸+肉桂、附子

  (1) 濟生腎氣丸=腎氣丸+車前子、牛膝

  (2) 右歸丸=腎氣丸-茯苓、澤瀉、牡丹皮+菟絲子、枸杞、鹿膠、杜仲、當歸

  (3) 右歸飲=腎氣丸-茯苓、澤瀉、牡丹皮+枸杞、杜仲、甘草

  (4) 十味地黃丸=腎氣丸+白芍、玄參

  (5) 十補丸=腎氣丸+鹿茸、五味子

  二十、四磨飲

  (人參、檳榔、沉香、烏藥)

  1. 五磨飲子=四磨飲-人參+木香、枳殼

  2. 六磨飲=四磨飲+木香、枳實

  3. 六磨湯=五磨飲子+大黃

  二十一、平胃散

  (蒼朮、厚樸、陳皮、甘草)

  1. 不換金正氣散=平胃散+藿香、半夏

  2. 柴平湯==小柴胡湯+平胃散

  3. 胃苓湯=平胃散+五苓散(白朮、茯苓、澤瀉、豬苓、桂枝)

  4. 平陳湯=平胃散+二陳湯(陳皮、半夏、茯苓、甘草)

  5. 藿香正氣散=平陳湯-蒼朮+白朮、藿香、紫蘇、桔梗、白芷、大腹皮

  二十二、二妙散

  (蒼朮、黃柏)

  1. 三妙散(丸)=二妙散+牛膝

  四妙丸=三妙散(丸)+薏苡仁

  2. 加味二妙丸(散)=三妙散(丸)+當歸尾、防己、卑薢、龜板

  二十三、五苓散

  (茯苓、白朮、澤瀉、豬苓、桂枝)

  1. 四苓散=五苓散-桂枝

  2. 春澤湯=五苓散+人參

  3. 茵陳五苓散=五苓散+茵陳

  4. 茵陳四苓散=五苓散-桂枝+茵陳

  5. 胃苓湯=五苓散+平胃散

  6. 理苓湯=五苓散+理中湯

  二十四、二陳湯

  (陳皮、半夏、茯苓、甘草)

  1. 半夏白朮天麻湯=二陳湯+白朮+天麻

  2. 二術二陳湯=二陳湯+白朮、蒼朮

  3. 金水六君煎=二陳湯+當歸、熟地黃

  4. 保和丸=二陳湯-甘草+山楂、神曲、萊菔子、連翹

  5. 六君子湯=二陳湯+四君子湯

  6. 平陳湯=二陳湯+平胃散

  7. 導痰湯=二陳湯+枳實、天南星

  8. 清氣化痰湯=導痰湯-甘草+黃芩、瓜蔞、杏仁、大棗、薑汁

  9. 枳桔二陳湯=二陳湯+枳殼、桔梗

  (1) 杏蘇散=枳桔二陳湯+杏仁、紫蘇、前胡、生薑、大棗

  (2) 參蘇散=杏蘇散-杏仁+幹葛、木香、人參

  10. 溫胞湯=二陳湯+竹茹、枳實

  (1) 蒿芩清膽湯=溫膽湯+青蒿、黃芩、碧玉散(滑石、甘草、青黛)

  (2) 黃連溫膽湯=溫膽湯+黃連

  (3) 十味溫膽湯=溫膽湯-竹茹+人參、熟地黃、五味子、棗仁、遠志

  (4) 竹茹湯=溫膽湯-茯苓、枳實+梔子、枇杷葉、生薑、大棗

  (5) 高枕無憂散=溫膽湯+石膏、麥冬、人參、龍眼肉

  11. 滌痰湯=導痰湯+溫膽湯、人參、菖蒲

 

(轉載聲明:本文轉載自網絡,版權歸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權請與我們聯繫刪除!)

更多獨家的中醫秘術,掃描保存下方二維碼關注公眾號:

(QQ用戶,先保存圖片,進入微信掃一掃,右上方選「從相冊選取二維碼「)

中醫內治課程:

《至簡經方網絡班》一對一,從辨證到用經方傾囊傳授!!!(點擊進入)

中醫外治課程:

《徒手中醫》零基礎也能徒手治病!!!(一對一傳授)(點擊進入)

中醫精品資料:

學針灸不懂「穴象」,那你永遠學不好針灸!看我從民間高人那裡弄來的《穴位象解》(點擊進入)

為什麼治痛證必須掌握「壓痛點療法」?你一定還沒領悟古中醫的「以痛為輸」!(點擊進入)

中醫秘笈:《低成本自己治病》老一輩人的治病妙法奇招!!!(點擊進入)

中醫學習導圖系列:

《植入六經辯證----將六經辯證植入你的大腦》電子版思維導圖 (點擊進入)

自學中醫自己治病」自助集成導圖套裝(點擊進入)

陰陽一元治病大法(讓複雜的中醫回歸至一元之道)(點擊進入)

破開傷寒論之真鑰匙(精確打開傷寒大門)電子思維導圖(點擊進入)

圓運動辯證大全(全身上下,微觀陰陽升降、臟腑定位)導圖版(點擊進入)

相關焦點

  • 《金匱要略》中的一個方劑,急可用,不急也可用
    因為本條文敘述簡略,給理解文意帶來一定的困難,後世醫家論及本條時,意見也多有不同,但多認為此方劑為救急而設,下面我們對其進行分析。「胸痺」,輕者主要表現為胸部悶痛,呼吸短促,嚴重者則會心痛徹背,相似於西醫的冠心病,心膜炎之類。其總的病因病機為上焦陽虛,陰寒內盛,陰乘陽位,痺阻心陽,陽氣被阻,滯塞不通,不通則痛。
  • 常見的中藥方劑有哪些?這5類中藥方劑,多了解有好處!
    中藥方劑是中醫使用藥物進行治療的主要處方,在發現疾病並且對疾病進行分類和診斷的時候,就需要使用這些處方來規劃藥物的使用。中醫方劑並非是一成不變的,但是在調整方劑使用的時候,要以這一種方劑為主來進行配伍,常見的幾種中藥方劑都是在治療疾病的時候的主要處方。
  • 常見的中藥方劑有哪些?這6類中藥方劑,多了解有好處
    中藥方劑是中醫使用藥物進行治療的主要處方,在發現疾病並且對疾病進行分類和診斷的時候,就需要使用這些處方來規劃藥物的使用。中醫方劑並非是一成不變的,但是在調整方劑使用的時候,要以這一種方劑為主來進行配伍,常見的幾種中藥方劑都是在治療疾病的時候的主要處方。常見中藥方劑都有哪些?
  • 中醫方劑——枳實薤白桂枝湯
    Note:以下方劑的資料介紹,其中包含方劑枳實薤白桂枝湯的組成、功能主治及使用方法等信息,其內容僅供中醫學愛好者參考與學習,配藥及使用該方劑請遵循醫生的指導
  • 桂枝湯及其苓桂劑加味之臨床我見(一)
    l無論主張桂枝湯是以桂枝為基礎(桂枝加桂湯系列),或是甘草為基礎(生薑甘草湯系列),還是以白芍為基礎(小建中湯系列)來演化,都有其臨床適應症,所以討論誰是基礎來試圖蓋棺定論,只怕是本末倒置。但從不同藥基進行加味,這個演化過程是很有實用價值的。l以主訴「感冒/發熱/頭痛/咳嗽/鼻塞/嘔吐/腹瀉/腹痛/感覺異常/多汗」的患者都可能有使用桂枝湯的機會。那麼就會產生疑慮?
  • ...複雜性腦病臨床思維與腦病臨床應用經驗研修班暨腦藏象理論與...
    2020年8月8日至10日,由湖南中醫藥大學第一附屬醫院、湖南中醫藥大學中西醫結合學院、湖南省中醫腦病臨床研究中心主辦,湖南中醫藥大學第一附屬醫院集團衡陽縣醫院承辦,「湘中醫」醫療聯盟、湖南省中醫和中西醫結合活血化瘀專業委員會協辦的,和法論治複雜性腦病臨床思維與腦病臨床應用經驗研修班及腦藏象理論與臨床應用研究進展培訓班在衡陽縣及長沙市兩地舉辦
  • 【中藥方劑】石韋散
    【方劑名】石韋散,出自唐·《外臺秘要》引《古今錄驗方》。本方原名「瞿麥散」,首見於唐·《外臺秘要》引《古今錄驗方》,後由宋·《太平聖惠方》收錄並加甘草後更名為「石韋散」。  【臨床醫案】臨床主要用於治療泌尿繫結石、腎結石、急性膀胱炎等病症。  1.泌尿繫結石:以本方加減聯合山莨菪鹼治療泌尿繫結石136例,與腎石通聯合山莨菪鹼治療120例對照,療程3日,以腰腹疼痛、尿急、尿頻、尿痛等膀胱刺激徵的輕重和B超及尿潛血檢查結果為療效評價標準。結果:總有效率治療組92.65%,對照組81.67%,組間差異有統計學意義。
  • 【中藥方劑】四海舒鬱丸
    【方劑名】四海舒鬱丸,出自清·《瘍醫大全》。臨床應用可改為湯劑,水煎服,每日2次,並用藥渣外敷患處。  【功效】行氣化痰,散結破癭。  【主治】主治癭瘤,瘰癧等,伴見苔薄白,脈弦滑。  【臨床醫案】臨床主要用於治療甲狀腺腫、甲狀腺腺瘤等病症。  1.甲狀腺腫:以四海舒鬱湯加減治療氣癭(甲狀腺腫)30例,15日為1個療程,未愈再服1個療程。
  • 借鑑運用:中醫前輩常用的臨床方劑!
    方劑分量 參考《備急千金要方》麻黃 桂心 甘草(各100克) 生薑(250克) 人參 川芎 白朮(前方用杏仁) 附子 防己 芍藥黃芩(各50克) 防風(75克)上十二味 咀,以水一鬥二升,煮取三升,分三服。
  • 【中藥方劑】豨桐丸
    【方劑名】豨桐丸,出自清·《集驗良方拔萃》。本方製片,名「豨桐片」。  【組成】豨薟草、臭梧桐葉。  【用法】上藥各等分,共研細末,制為丸劑。  【臨床醫案】臨床主要用於治療類風溼關節炎、骨關節炎。  骨關節炎:將120例膝骨關節炎患者隨機分成治療組和對照組,治療組採用豨桐丸口服治療,對照組採用硫酸氨基葡萄糖治療。結果:總有效率治療組為91.7%,對照組為85.0%。稀桐丸治療膝骨性關節炎的療效顯著。(《河南中醫》2013年第2期)  【方解】豨桐丸主要用於治療風溼痺痛。
  • 方劑選萃: 蘇子降氣湯
    可見用方但取合宜,不必拘執何病主治也(《千金方衍義》)。      清費伯雄:此等方施之於溼痰壅塞、中脘不舒者,尚嫌其太燥,乃注中主治虛陽上攻,喘嗽嘔血等症,是益火加薪,吾見其立敗也(《醫方論》)。      清唐容川:氣即水也,水凝則為痰,水泛則為飲。痰飲留滯,則氣阻而為喘咳。蘇子、生薑、半夏、前胡、陳皮,宣除痰飲,痰飲去而氣自順矣。
  • 中醫名家陳潮祖仙逝,生前系成都中醫藥大學方劑學科創始人
    在中醫病機與治法、方劑的理論和臨床研究領域,陳潮祖具有非常高的學術造詣,同行稱之為「跨世紀最偉大的中醫藥學家之一」。其編著的《中醫方劑與治法》印數達80餘萬冊,被翻譯成多國語言,中醫學生人手一冊。葉落歸根:近幾年仍在研讀解剖學「父親是因為肺部嚴重感染,呼吸衰竭去世的。」陳潮祖教授之子、北京同仁堂陳述醫師告訴成都商報記者,今晚(22日),父親的遺體將在家鄉宜賓火化。
  • 【中藥方劑】萆薢分清飲
    【方劑名】萆薢分清飲,出自宋·《楊氏家藏方》。本方原名「萆薢分清散」,首見於宋·《楊氏家藏方》,後至元代收錄於《丹溪心法》並改名為「萆薢分清飲」。  【臨床醫案】臨床主要用於治療慢性前列腺炎、前列腺增生、高尿酸血症等病症。  1.慢性前列腺炎:以口服本方聯合保留灌腸治療78例,與抗生素聯合鹽酸坦索羅辛治療78例,療程1個月,以臨床症狀完全消失,觸診前列腺正常,液鏡檢前列腺正常,分段尿檢查正常為臨床痊癒標準。結果:總有效率治療組87.2%,對照組57.5%,組間差異有統計學意義。
  • 「腹滿時痛」,《傷寒論》中的一個方劑重於平肝緩急
    可見桂枝湯是藉助外熱的情況下,取微汗而解表,在桂枝湯中桂枝和芍藥的用藥劑量相同,現在又加大了芍藥的用量,對於此方在這裡的作用大家可想而知,本人認為此方劑的重點並不是外解太陽表邪,甚至沒有去表邪的作用,而是調和營衛,疏暢氣血,酸收止痛的作用。我們再分析一下條文,本來是太陽病,醫者用瀉下法,才出現的腹滿時痛,在瀉之前並沒有這種症狀,瀉下後,導致病邪入裡。
  • 張仲景的名方,可「益氣滋陰,通陽復脈」,是陰陽雙補的方劑
    本方的重點在於滋補,滋補為主溫通為輔,從方劑組成來看,本方陰陽雙補,但以滋陰為主。所以,本方治療心臟疾病,也是針對陰虛為主、陰陽兩虛的患者。本方從桂枝湯化裁而來,而本方中炙甘草劑量遠大於桂枝湯,方中炙甘草的劑量較一般方劑為多。可見本方比較強調炙甘草養胃健脾的功效。本方劑量最大的應該是生地麥冬,但獨以炙甘草命名,亦是因為本方的原來在於養胃健脾,安中養血,取甘能生血之意。
  • 含丁香方劑的數據挖掘及其治療腹瀉的作用機制分析
    >楊明1,2,王芳1通信作者,張小飛1,3通信作者(1.江西中醫藥大學現代中藥製劑教育部重點實驗室;2.成都中醫藥大學藥學院;3.陝西中醫藥大學藥學院)腹瀉是由多病原、多因素引起的以排便次數異常增多、大便性狀改變為特點的一種臨床常見病和多發病,據世界衛生組織(WHO)和聯合國兒童基金會(UNICEF
  • (1)—兼談肺炎診治的臨床思維
    但是近十年來,越來越多的臨床醫生發現這一招在實際工作中的效果並不理想,反而後患無窮:例如有不少病毒性肺炎病人也可以表現為大葉性肺炎和呼吸衰竭,軍團菌肺炎和衣原體肺炎也是重症肺炎的常客,但這些肺炎給予碳青酶烯類藥物和萬古黴素等抗陽性菌藥物治療是無效的。
  • 北京中醫醫院呼吸科舉辦呼吸疑難罕見病MDT與臨床思維專家研討沙龍
    12月1日,北京中醫醫院呼吸科主辦了「呼吸疑難罕見病MDT與臨床思維專家研討沙龍」。本次會議特邀北京地區協和醫院、北大醫院、中日友好醫院、朝陽醫院等醫院長期從事呼吸疑難罕見病的臨床、影像、病理、藥師等22位專家學者參會。
  • 電白區舉辦中醫思維與臨床應用培訓,助力中醫特色治療推廣
    為進一步提高電白區中醫醫療服務水平,傳播中醫藥健康文化,提升全民健康素養,加強中西醫結合疫情防控工作,12月7日下午,電白區衛生健康局在區委小會堂舉辦2020年中醫思維與臨床應用培訓班。北京中醫藥大學東直門醫院主任醫師、中華中醫藥學會血液病分會主任委員陳信義教授以《具有中國元素的疾病治療模式》為主題,從我國中醫發展歷史著手,分析中西醫的異同,詳細講述了中醫在歷史長河中的三次機遇,指明中醫思維是中醫的靈魂,是中醫學習的核心內容。
  • 本書高效方劑名錄
    本書高效方劑名錄 第一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