齊魯晚報·齊魯壹點記者 鞏悅悅
近段時間,包括哈爾濱工業大學(深圳)、南京大學、四川大學、對外經濟貿易大學在內的多所名校陸續發布了2020屆高校畢業生平均薪酬,引發了公眾熱議。這其中,最引人注意的當屬南京大學。數據顯示,南京大學2020屆被調查畢業生平均薪酬達到了17.83萬元/年,與此形成鮮明對比的是,西北農林科技大學,該校2020屆畢業生的平均薪酬只有7.89萬元/年。
雖說不同的專業的畢業生,本身的就業選擇就千差萬別,在薪酬層次方面也是各有不同,但薪酬差距如此之大,還是讓人感到了一絲震驚。
從網絡跟帖來看,不少畢業生看到這個榜單後,紛紛吐槽「拖了母校後腿」,也有很多人發出質疑,將焦點指向薪酬數據的真實性和有效性上。因「高薪」一炮而火的名校們,此時卻顯得有些「沉默」。其實,吐槽也好,質疑也罷,都不是對這些薪酬榜單應有的態度。所謂「每臨大事有靜氣」,面對這些爭議頗多的榜單,無論是高校還是學生,都應保持平常心。
需要指出的是,這些薪酬榜單並不能客觀反映畢業生就業質量。不少人以為高校畢業生平均薪酬數據,是高校根據對每個就業的畢業生的實際薪酬進行統計後得出的,但從各校發布的就業質量報告看,並非如此。這些數據其實是由相關課題組對畢業生進行網絡調查而得出的結果。就拿引發網友熱議的南京大學來說,被調查薪酬的畢業生只佔畢業生總人數的約45%,而這些有效樣本則來自於部分主動填寫數據的2020屆高薪酬畢業生。相比之下,年薪相對偏低的西北農林大學的有效問卷回收率則達到了84.49%,應該更能接近大學應屆畢業生的實際薪酬水平。由此可見,就業數據大都是學校自己做調查統計,因此薪酬榜單難免會出現自說自話的情況,這就導致畢業生平均薪酬不具備權威的代表性,而只是反映了部分畢業生的收入狀況。
此外,高校和學生過分看重薪酬榜單,還很容易傳遞出一種不好的就業導向,即把畢業生薪酬水平作為考量就業質量的唯一標準。毫無疑問,這是一種教育評價認知上的偏差,是背離教育初衷的選擇。薪酬,確實可以作為一個維度來評價教育結果,但以薪酬作為單一維度來衡量教育結果,顯然有失偏頗,將直接影響高校培育學生正確的價值觀。
有鑑於此,高校不必因榜單「沾沾自喜」,學生也不要因榜單「陷入迷茫」。高校和學生要明白,決定畢業生薪資水平的重要因素,並非學校學歷,而是自身競爭力。只有客觀審視就業市場的供需情況,通過自身努力和能力提升工作競爭力,才能走好自己的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