和往年相比,2020年黃金周的這幾天,內地各大音樂節絕對刷足了存在感。10月9日大麥發布的《2020演出國慶檔觀察》顯示:今年國慶的8天假期裡,國內線下專業演出超4000場,各類演出供給穩步提升,其中,音樂節場次同比去年同期增加了130%,且票房同比去年提升113%。數據證明,當代年輕人真的有兩幅面孔,他們一邊說著喜歡空蕩的家裡,一邊選擇親歷一場狂歡的party。
後浪們到底有多愛音樂節?光是翻山越嶺這一點就足以讓人把「真愛」打在公屏上。只見他們來到沙漠、草原、甚至是山坡,在烈日或風沙之下,帶上了風扇、花露水、雨衣、鞋套等生存剛需,面對主辦製作的的地圖攻略,露出看求生指南一般的表情。
▲國潮音樂節官方公布的現場平面圖
所以,既然又貴又累,那這種花錢受罪的活動,怎麼就成為了年輕人心中的烏託邦?
為什麼要看現場?——情緒釋放、蹦迪大合唱,它不香嗎?
與我們父母那一代默默聽歌的習慣不同,90後真是憑實力撐起了音樂節票房的一片天。
▲《2020演出國慶檔觀察》觀演員用戶年齡分布/大麥網
雖說每一代人都有屬於自己的聽歌方式,可我們這一代,見證了音樂載體的大變遷。磁帶、CD曾在我們幼年的音樂記憶中,更加便攜的MP3播放器隨之而來,緊接著,音樂App與耳機成了固定搭配,數位音樂流行起來。但許多人不再滿足於此,急於在音樂現場找尋更刺激的聽覺享受。
享受什麼呢?大概就是未知與釋放、自由與平等。
未知1:現場是暴曬還是暴雨,是草地泥濘還是黃沙瀰漫?
未知2:主辦方發的小冊子是迷宮嗎?
未知3:臺上站著的是誰?不管了,擠到前面就對了!
未知4:到底是誰剛剛給我來了一拳?
未知5:是哪個姑娘用頭髮甩了我一臉?
未知6:我的新鞋到底被多少人踩了一腳?
未知7:我的手機和錢包掉哪了?
未知8:現場的水還能賣得再貴一點嗎?
未知9:雖然很爽,但是我們怎麼回去?
最有意思的是,不管有多少未知,它們在樂迷的眼裡都不是事,管他呢!像烤鍋上的五花肉一樣蹦起來就完事了!人潮擁擠並不斷向舞臺上靠攏,無限的激情在節奏和聲浪中翻滾。這個世界裡的主角並不局限於舞臺上的演出者,被壓力籠罩的年輕人,在這一刻得到精神上的釋放。所謂的「奇裝異服」都會被一視同仁,大家上廁所都得經歷漫長的排隊,想坐一下全要仰仗一把摺疊椅,租了帳篷聽著遠處的歌聲入睡。
在這樣特殊的音樂符號裡,西裝革履的時光被拋之腦後,足夠張揚,也無比青春。縱然過程偶有曲折,卻值得回味。
流行?嘻哈?國風?搖滾?—— 你看的是節目,我丟的是錢包
音樂節這項「舶來品」落地之初,其場次並不像如今這般遍地開花,陣容中的藝人大多也屬於地下文化圈,強調作品的思想性和個性化。而我們這一代人,正是聽這種「不入流的音樂」長大的。爸媽眼裡的周杰倫,是「吐詞不清」的代表;一首rap詞寫得再好,在老一輩眼裡還不如一頓快板;樂隊肆意張揚,總會被貼上「嘈雜」的標籤。但一線衛視宣揚的音樂類型,大多還停留在諸多老牌節目中。
2016年6月,愛奇藝的會員量邁入2000萬大關。不久後的2019年,其會員規模就已突破1億,使得中國視頻付費市場正式進入「億級」會員時代。在愛奇藝的會員畫像中,年齡結構中24歲及以下用戶佔比最高,30歲以上用戶正在快速增長,增速同比達80%以上。三年時間,它捆住了劇粉,也嘗試著把一些「小眾音樂」捧到臺前。2017年,愛奇藝一檔嘻哈節目橫空出世,即使你從不聽rap也未必給它貢獻過播放量,也一定聽過「你有freestyle嗎?」。也就是那一年,隨著嘻哈的興起,該節目全國總決賽6強的「Tizzy T」躍至年度中國音樂節高頻十大音樂人榜單中的第二名。
▲2016年、2017年中國音樂節高頻十大音樂人對比/小鹿角智庫
此後,愛奇藝又將練習生出送往年輕人的關注列表裡,也在利用自身的流量和資金為傳統文化發聲,同時,青年樂隊也被推上主流舞臺。今年在節目裡話題度不斷的「五條人樂隊」,在國慶8天假裡跑了5場音樂節。 資本的確看到了年輕一代的傳播力,也開始重視他們音樂審美的獨特趣味。於是,「愛優騰芒」輪番上陣,連B站都不甘落後。
事實證明:若只是聽歌,多元的音樂作品不一定會被迅速接受。但如果觀眾看到音樂人的人格魅力,即便原本對此並不感冒,也可能產生想要了解的欲望。
劉宇作為德雲女孩,在德雲社開箱遙遙無期的時候,就是這樣誤打誤撞進了樂隊的坑。「我本來只是閒來無事點開了五四晚會,沒想到新褲子樂隊的《你要跳舞嗎》後遺症太嚴重,我又把去年的比賽追完了。」最重要的是,她追完之後,順手買了一張長沙草莓音樂節的票。副作用就是:無意間,她的錢包餘額慢慢減少……
只聽演唱會的你,怎麼來了音樂節?——苦苦等待,在音樂節圓了演唱會的夢
有人看著綜藝就發現錢沒了,有人日常期待演出、只恨錢包無用武之地。很顯然,熱衷於演唱會的觀眾一定屬於後者。所以儘管一些觀眾反應今年音樂節票價過高,也總有人會心甘情願地掏錢。「六七百一張票,有一堆大牌歌手,還不用擠破頭去搶,更沒有黃牛哄抬票價,這性價比能不高嗎?」孫燕從曾經的演唱會狂熱者轉戰青島鳳凰音樂節,絲毫沒有覺得不值。
2020年,各類演出都被迫暫時擱置過一段時間,線下演唱會仍舊遙遙無期。從業人員開始轉變思維,導致李佳琦、薇婭的直播間眾星雲集。歌手將舞臺與觀眾席的距離變成屏幕兩端的距離,騰訊音樂、網易雲音樂、抖音、大麥等多個平臺推出線上演唱會。
當五月天與歌迷守護了14年的「五月之約」如期而至,7條熱搜衝進微博熱搜榜。一個小時的演唱會直播裡,共有超過3500萬人觀看直播,這足以證明市場對音樂是渴望的。
▲《2020演出國慶檔觀察》「音樂節」國慶檔/大麥網
今年國慶長假期間,全國各地有20餘場音樂節熱烈開演。在陣容上,除了搖滾樂隊,李宇春、張靚穎、毛不易、周深等流行歌手齊登場,偶像歌手小鬼-王琳凱、黃明昊、李紫婷也加入其中,相聲演員張雲雷更是以歌手的身份走上了音樂節的舞臺。 所以當你懷念演唱會大合唱並在微博熱搜討論#演唱會後勁有多大#時,總會有人著眼於現實,讓你把目光投向看音樂節。
▲11月7日,張杰將於成都參加花五六中國民族原創音樂節
許久沒有看過演唱會的你,又在哪個城市的音樂節嗨翻天呢?
原來你也喜歡聽live? ——不,我說我是來吃喝玩樂的,你信嗎?
誠然,並不是每一個來到音樂節現場的年輕人都懂音樂。但如果你一定要他們給你個參加的理由,「好玩」一定是答案之一。 為在不同節事活動的競爭之下,音樂節不斷挖掘最新的潮流元素,用以吸引年輕人的目光和潮流人士的喜愛。它也慢慢成為了一個大型娛樂休閒場所,能解決你全天的吃喝拉撒睡。
張安安第一次有參加音樂節的想法,原因不在明星也不在音樂,而是看到了迷笛官方公眾號裡的遊玩攻略。「推文裡說有鹽色、N4A鐵軍潮、麋咖啡、nonipark、櫟堺等等本土原創項目展示銷售,我就覺得為了這些東西我也可以去一趟呀。」 區別於若干年前僅有一個舞臺的模樣,如今的音樂節伴隨著越來越豐富的活動,它們總被網友調侃「宛如一場大型廟會」。
市場不斷垂直細分,音樂可與時尚、文化、環保等生活裡的細節碰撞,民謠音樂節、國潮音樂節、潮玩生活節等玩法越來越多樣。如果再把每一類音樂節但拎出來看,我們不難發現,餐飲街、唱片籤售、文創集市已經是大多數音樂節的標配。它把能給到的玩樂聚在一起,成了那些總想出去嗨去不願多走一步的「間接性懶癌患者」的福音。這裡應有盡有,走累了就賣些高熱量的食物,不為別的,就為了安慰自己消失的脂肪。
當然,哪怕主辦方在對音樂節注入了越來越多的創意,落地中國僅二十年的音樂節,在許多方面仍有待提高。就比如9月26日晚,歌手黃齡、太一在寧夏中衛音樂節演唱途中不慎摔下舞臺,引起網友關注,讓不少人捏了一把汗。 在不知不覺中,音樂節已經進入現代年輕人的生活當中,在配套設施上,觀眾與演出人員希望得到更高標準的演出場地、住宿、交通、衛生等條件,這也在情理之中。
若音樂節的體驗感攀升,說不定在下一個十一黃金周裡,你也成了某個音樂節的追隨者之一。要不你試試?
【免責聲明】上遊新聞客戶端未標有「來源:上遊新聞-重慶晨報」或「上遊新聞LOGO、水印的文字、圖片、音頻視頻等稿件均為轉載稿。如轉載稿涉及版權等問題,請與上遊新聞聯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