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鐵補鑊子
——中基路懷舊(十二)
在中基路口怡園茶館店隔壁,有一間一個門面的小店,在這裡經營著兩個行當,現在均已消失了。其中之一是生鐵補鑊子,這個行當現在的年輕人可能有許多連聽也沒有聽說過,更不要說看見過了。
過去燒飯做菜大多用生鐵鑊子。只有菜館裡炒菜才用熟鐵炒鍋,而熟鐵炒鍋是洋鉛店裡的白鐵師傅,用鎯頭一鎯頭一鎯頭,把鐵板經過成千上萬錘,錘打出來的。生鐵鑊子是用鐵水鑄造的,在如今荷花堤菜場的地方,原來有一家嘉興鑄鍋廠,專門生產各種生鐵鑊子。我們小時候進去看過工人們是怎麼鑄造鐵鍋的。
鑄造鐵鍋的工藝和機械廠裡的翻砂車間差不多,機械廠裡的翻砂車間,大多用砂模,而鑄造鐵鍋用的是泥模。砂模造一次型,只能使用一次。而泥模可以多次反覆使用。工人們把熔化了的鐵水,澆入一副副鑊子的泥模中,待鐵水凝固後,打開模型,用鉗子夾住剛剛澆出來的鑊子,隔開十幾米遠,就把它摔過去,只見鑊子一隻一隻壘起來,也不會摔破。車間裡化鐵爐溫度很高,修模用的炭黑很髒,工人們汗流浹背,混身汙泥赤黑,只見兩隻眼睛在轉。
當時做飯大多用柴草,生鐵鑊子使用一段時間以後,會在鑊子下面積一層鑊煤,影響傳熱,浪費柴草,這時就要刮鑊子。經過多次以後,有時會有砂眼,有時會破損。鑊子漏了,就不能使用了。當時買一隻鑊子也就是一,兩元錢。但是大家節儉慣了,都捨不得把它扔掉,修修補補還好用,於是生鐵補鑊子的行當應運而生了。
生鐵補鑊子,用一隻小爐子、一隻小風箱、一隻小坩鍋,用白煤作燃料,把碎鐵塊,熔化在坩鍋裡,然後用小勺子舀一小勺鐵水倒在待補的地方。破洞的下面,墊著一塊厚厚的布墊,鐵水倒下去後,上面用厚布捲成的布卷,輕輕的按一下,鐵水凝固後,就把破洞補好了。有時破洞較大,一滴鐵水補不好,那就要補好幾滴。生鐵補鑊子的收費是按鐵水的多少來計算的,大概五分錢一滴鐵水。補過的鑊子,用是好用了,但用起來要當心,熗刀容易戧牢。
隨著時代的進展,各式各樣的新型炊具像雨後春筍一般出現。生鐵鑊子逐漸淡出了我們的生活。生鐵補鑊子的行當也消失了。
據說每天做飯炒菜用鐵鍋,熗刀磨擦下來的鐵,吃進去補充人的需要也夠了。現在各種鋁的,不鏽鋼的炊具用的多了,看是好看了,既輕便又乾淨,但缺鐵性貧血的人也多起來了。我想炒菜還是儘量用鐵鍋吧。
文|鬱光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