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世紀,世界上有七大奇蹟之說,其中中國就佔了兩個。這七大奇蹟分別是: 義大利古羅馬鬥獸場、亞歷山大地下陵墓、中國萬裡長城、英國巨石陣、中國大報恩寺琉璃塔、義大利比薩斜塔、土耳其聖索菲亞大教堂。
裡面的大報恩寺琉璃塔,就是曾經高聳在金陵城外的地標建築,文化和藝術的集大成者。
金陵大報恩塔琉璃塔,建於明朝永樂年間,在前朝寺塔原址上重建,徵用天下夫役工匠十萬餘人,費用計錢糧銀二百五十萬兩、金錢百萬,歷時十九年始完工。
「依大內圖武,造九級五色琉璃塔,曰第一塔,寺曰大報恩寺。」
明代初年至清代前期,大報恩寺琉璃寶塔作為中國最具特色的標誌性建築物,被稱為「天下第一塔」,更有「中國之大古董,永樂之大窯器」之譽,是當時中外人士遊歷金陵的必到之處。
如此富麗堂皇的大報恩寺塔,又是怎麼被毀的呢,它和歷史上無數著名古蹟一樣,也是毀於戰爭。
鹹豐年間,太平天國運動爆發,太平軍從永安突圍後,出省作戰,一路攻城略地,八旗和綠營戰力全無,丟盔棄甲。
鹹豐三年(1853年)正月二十八日,太平軍從武昌順流而下,軍民共達50餘萬人,大軍東進,遮天蔽日,走的是明末軍閥左良玉的老路。
太平軍順利抵達江寧城外圍,立即著手佔據大報恩寺塔。因為它位於南京城南,建在護城河外的山坡上,塔高78米,加上地勢高度,天然成為了一處軍事制高點,把火炮架到塔上,就能轟擊到城內,具有重要戰略意義。
太平軍當然不會放過這個制高點,他們運來火炮,安置到塔上第三層,向城裡發炮轟擊,效果也很顯著,南門城樓被擊碎,守軍傷亡慘重。
江寧在抵抗了九天後被太平軍以穴地法攻破,太平軍攻入城內。這時戰場從城牆內外轉移到了城內,大報恩寺塔就失去了作用,太平軍殺入城內,江寧駐防八旗退入滿城死守,太平軍最後付出不小代價才攻下堅固的滿城,江寧全城宣告佔領。
在這段時間,大報恩寺塔並沒有遭到破壞,作為戰略要地,它在攻城時被使用完畢後還基本完好。
到了三月份,清軍向榮、琦善統帥的南北兩路援兵向南京方向運動,太平軍得到消息,為了防備大報恩寺塔落入清軍手裡成為已方的威脅,將它放火焚燒。
在《金陵紀事》裡這麼記載:「二月初十日破城後,三月援兵始至,賊聞信即焚塔。」
這時候,大報恩寺塔雖然被焚,卻並沒有倒塌,因為它主體以紅色砂石建造,比較堅固,所以仍然矗立在城外。
不過,經過焚燒,大報恩寺塔已經受到嚴重破壞,裡面本來以一座螺旋形樓梯通到塔頂,現在樓梯已被焚毀,清軍也就無法利用該塔架設大炮。
這點,在鹹豐四年(1854年)美國海軍軍醫法斯的記錄中可以得到證實,法斯慕名前來參觀大報恩寺琉璃塔,事後他在給上級的報告中寫道:
一個螺旋形樓梯一直上伸到塔頂,給觀賞者以一個爬到塔頂去欣賞世界上所能看到的最精彩、最美麗的風景之一的機會,可是,現在它已躺在塔地下變成了一堆垃圾。
顯然,在鹹豐四年,塔還沒有倒塌,但樓梯已經被焚毀。
到了鹹豐六年,它終於被徹底毀壞。
根據《金陵大報恩寺塔志》的記載,寶塔毀於太平軍的貪婪。
「髮匪覬塔頂為黃金所鑄,用火藥轟之,復挖空寶塔下基地,數日塔倒,寺遭焚毀。」
當時江寧出現童謠,裡面唱道:「寶塔折,自相殺。」
寶塔折,指的是大報恩寺塔倒塌,自相殺則指的是1856年秋發生的天京事變,太平天國在這個事件裡自相殘殺,元氣大傷。
也有說法,是天京事變前夕,城內內鬥的太平軍派系恐怕大報恩寺塔為敵方所用,將它徹底破壞。
其他方面不談,就太平天國佔領南京後給南京帶來的破壞來看,遠不止一座大報恩寺塔。
除了大報恩寺塔,靈谷寺、乾隆行宮、棲霞古剎等著名建築都慘遭破壞。
當然,南京古蹟被破壞,也不完全是太平軍所為,湘軍攻入南京後,大肆燒殺,又把南京洗劫了一遍,不少古蹟再次遭到摧殘,比如朝天宮被太平軍作為火藥庫使用,南京被攻破後,那裡在交戰中發生爆炸,幾乎全毀。曾國藩後來在原址修建了江寧府學,朝天宮的歷史原貌,我們是再也見不到了。
元末明初修建的南京故宮,被太平軍當做建築材料供應處,被拆得只剩一片殘垣斷壁,所取材料用來建造洪秀全的天王府。天王府金碧輝煌,卻在湘軍入城後又遭戰火焚毀,南京城裡有民謠曰:「拆東牆補西牆,西牆又被人燒完」。
時至今日,世界奇蹟長城仍然矗立,大報恩寺琉璃塔卻早已消失。失去了才知道珍貴,哪怕現代技術再高,能復原得一模一樣,它終究也不是那個味道,意思差了很遠。
如今,大報恩寺遺址建成了公園,重建了一系列建築,大報恩寺琉璃塔遺址上修建了一座輕質玻璃塔作為保護建築,以供後人觀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