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創 中國測繪學會 中國測繪學會
可快速關注我們
本文內容摘自《中國測繪》2020年第10期
二十年前,談起航空航天攝影測量,更多的還是在教科書和論文中,在當時的國內市場,測繪數據採集主要依靠傳統的測繪儀器,能用航空遙感技術獲取數據絕對是實力擔當,飛行器、航攝掛載以及數據處理系統,哪一項都是財力和技術能力的體現。
我們今天要介紹的就是較早從事航空遙感業務的趙武,他是飛燕航空遙感技術有限公司(以下簡稱「飛燕」)的董事長,也是國內商用航空遙感應用的先行者和產業化推動者。
飛燕航空遙感技術有限公司董事長 趙武
2002年,已經在軍隊度過23年的趙武迎來了自己的不惑之年,在這一年,趙武面臨著一個重大的選擇:正團轉業做公務員或者自主創業。經過慎重考慮,趙武將目光投向了航測這條當時少有人選擇的路,開始了創業之旅。
「
回憶起17年前創立飛燕,趙武依舊豪情滿滿:「這是我喜歡的事情。一個人在實現人生價值的同時,要為國家、人民作出一點貢獻。」現在,這條當初少有人走的路,飛燕走出來了。
17年安全航測的「安全秘籍」
1979年,17歲的趙武正式成為一名軍人,在23年的軍旅生活中,他對空域協調進行了全面深入的學習,積累了氣象學、飛行原理、領航學等專業知識,同時他將理論落到實戰,參與了大量指揮戰鬥機群等相關工作,成了空域協調的一把好手。趙武是個學習型的人,繁忙的軍旅生活之餘,他還學習了計算機編程,與戰友並肩作戰,短短幾個月時間,他們一同研發的軟體成果獲得軍隊科技進步二等獎。與此同時,在眾多的軍事事務中,趙武還參與了軍事測繪的相關工作,這也讓趙武對測繪的興趣一發不可收。
多年的實戰經驗與技能沉澱,為他此後的創業埋下了伏筆。因而,在自主創業時,趙武選擇了航空攝影測量。如今,創立於2003年的飛燕已在航測領域「翱翔」17年。而在2003年,航測並不像現在這樣廣泛,市場對新技術抱有一定質疑。面對用戶的疑問,趙武二話不說,直接用航測方案與成果解答用戶的疑問。直到現在,趙武還清楚地記得有次他將航測成果交給客戶時對方的驚訝,對方直接稱讚道,「你們的能力太強了!」靠著優秀的航測解決方案與優質的航測成果,飛燕得到了更多機會,訂單接踵而來。
在本世紀初,作為國內少有的民營航攝公司,趙武不僅要證明民營企業能很好地完成客戶所託,他還要做航測界的排頭兵。各類「急、難、重」的航空攝影測量項目,趙武都認為是歷練自己的好機會。
2003年,趙武帶領公司接手了國家電網項目中的航測工作;2007年採用數碼航攝技術完成了西電東輸的航測項目,這也是國內首次利用數碼航攝完成的輸電線航測項目。隨著我國輸變電需求增大,高壓線架設與測量需求增加,飛燕迎來了更多機會,先後承接了江蘇、浙江、福建等省份高壓線架設的航測工作。
和地面測繪相比,航測需要面對更多不確定因素,其操作難度和風險係數都比地面測量更高。在17年裡,飛燕安全、及時地完成了客戶的一次次委託,即便「臨危受命」,飛燕也未曾出現掉鏈子的情況。趙武的底氣到底來自於哪裡?飛燕有一套自己的「安全秘籍」。17年裡,趙武帶領著團隊反覆研發,最終打造出了一套獨特的航測實施方案標準,在項目中嚴格按照此方案執行,飛燕實現了17年的安全航測。
「
據趙武介紹,在多年的發展中,飛燕具備了五大能力:全程一站式服務、國際領先的航測設備、研發應用新技術、獨特的方案實施體系和專業高效的技術團隊。其中的「安全秘籍」,指的就是趙武憑藉對軍民航飛管控政策的深研究,帶領團隊打造出來的那套獨有的行業安全實施方案體系。採訪中,他分享了飛燕在實踐中不斷摸索並完善的這份獨家秘籍。
為了確保航測每個步驟的安全,他把軍隊飛行實施的四個階段應用到飛燕的航測組織工作程序中來,接手項目後,團隊再做好精心的飛行準備,並制定出全流程的保障方案措施。「接到項目,我們首先對項目進行評估。隨後制定項目實施方案,包括投標、實施的流程、設備和人員選擇。在航測實施之前,我們儘可能做到最完善的準備。」趙武介紹道。方案完成後,飛燕團隊結合實地情況對規定的流程、程序、規範進行熟悉、推演。項目結束後,項目組進行方案實施的總結和講評。
也正是靠著獨有的「安全秘籍」,飛燕完成了許多難度係數非常大的項目。例如在黃河河道航空攝影項目中,航線需要跨越多個省份,空域協調難度大。在山東段的航測,在硬體不具備優勢的情況下,僅僅兩天就完成了整個山東境內的黃河航測。
人才與設備,飛燕的一體兩翼
飛燕公司發展的17年,也是中國航測事業蓬勃發展的17年。這期間,航測設備與技術不斷更新換代。如何在航測市場中掌握主動權,趙武堅定地表示:「我們有自己的『武器』——設備與人才。」飛燕在航測設備的選擇上頗為大膽,並且眼光獨到。
趙武形容飛燕是具有兩個「三高」的企業,第一個「三高」是高科技、高效率、高品質;第二個「三高」是高投入、高產出、高風險。追求高科技意味著公司的設備是先進的、科技含量高,效率也是最高的。經過市場的考驗,趙武認為飛燕的堅持是正確的,「先進的設備能大大滿足市場的需求,滿足日益提升的行業標準,有利於提高企業的競爭力。」因而,在世界範圍內,每每有新的技術和新的設備出現,趙武都會密切關注。
當然,飛燕的兩個「三高」是息息相關的。高回報的前提是精準的高投入,而高投入伴隨著高風險。航測企業的高風險,包括了飛行安全的高風險和投入的高風險。飛燕獨家的實施方案體系,很大程度上保證了飛燕航測實施的安全。而對投入高風險的規避,則依靠對市場的精準預判與迅速反應。「2013年,雷射雷達相機才剛開始推向市場,當時我們評估了一個項目,價值過千萬,但經過反覆論證最終按下了暫停鍵。事實證明,我們是正確的,因為設備沒有經受過市場的考驗。」在2007年,飛燕引進了當時最先進的數碼航攝儀,2018年,飛燕又引進了國際上先進的全波形多波束機載雷射雷達相機、超大幅航攝相機和傾斜航攝相機。航測設備帶來了高效率,也讓飛燕每個架次的產值實現了大幅度提升。
好的設備需要人的駕馭才能發揮作用。趙武格外重視團隊管理、員工激勵與員工培養。公司成立初期,航測還是一個「小眾」行業,面對人才短缺的問題,趙武大膽啟用新人,對他們嚴格要求,強調專業技能的重要性。為了提高員工專業水平,飛燕定期聘請國內高級專家對員工進行培訓,至今公司高級技工已達60餘人。
「航測員的績效考核體系,我們也是業內最早做出嘗試與創新的企業。隨著航測的變化與發展,我們也調整了考核體系。航測時間、航測高度都是考核的參照標準。」趙武制定的一系列業績考核標準也調動了員工的積極性。此前,在測區面積達10萬平方千米的廣西林業雷射點雲調查項目中,在天氣情況複雜的情況下,項目人員緊抓每個可航攝天,不分晝夜連續作戰,創造出7天完成了13個架次航攝的成績。
技術自強:要從先行軍到排頭兵
在與航測打交道多年,趙武親身經歷了航測設備與技術的升級,隨著我國技術水平的不斷進步,他認為要繼續發展,就要實現技術自強。在他的帶領下,飛燕在軟硬體以及解決方案上持續發力。
⻜燕航測過程實拍
「
「這些年航測設備的發展非常快。我記得非常清楚,當年飛燕購置的數位相機是一個1.2米高、1米寬的方櫃,算是一個龐然大物。隨著集成技術的發展,設備越變越小,隨手一提就可以出發。從數碼航攝儀的1.47億像素到現在相機的4.5億像素,面對同樣的精度要求,一個架次的航攝面積有了幾倍的增加,這也使得一個架次的產值實現了翻番。」
感受到技術進步帶來的升級,飛燕除了在航測實施方案、航攝設備、技術團隊方面加大投入,同時還在數據獲取、處理和與行業應用的細分領域進行了嘗試,並和國內知名院校展開合作,組建了自己的博士研發團隊。
2018年,在處理雷射點雲數據時,趙武發現市面上大部分處理軟體的分類功能只有百分之七八十的精確度,依靠人工處理則能提升10%精確度,費時費力而且成本非常大。於是,他決定研發自己的點雲處理軟體,趙武說:「我們設計的軟體是根據我國實際情況出發,不僅分類處理的功能增強了,而且數據的處理也更細緻、更專業。」
趙武認為,未來信息化將大有可為,因而航測會成為一種重要手段,如何應用並融合數據,才是其中關鍵。針對不同領域,飛燕已經在生態環保、國土信息化、農業保險、遙感監測、智慧水利等眾多行業拿出了針對性的解決方案與產品。
技術的進步和需求的擴展總是相互的,低空攝影測量和自主的高解析度衛星遙感發展迅速,這會極大提升較高質量的地理信息數據獲取效率,大幅降低成本,會對行業生態發展和更大範圍的地理信息應用帶來促進作用。
近年來,無人機航測越來越受到市場歡迎,趙武也一直關注著相關的發展與應用。在部分項目中,飛燕也藉助無人機取得了不錯的航測效果。「這些行業發展演化過程中的新技術和新設備,最終都會助力我們的發展。」趙武說。對於未來,趙武依舊給出了一個具有軍人本色的回答,「飛燕過去的發展,是一點一滴地積累完成的。我深知企業的發展一定要不斷學習與創新。將來,飛燕依舊會堅持『三高』的宗旨,不忘初心,砥礪前行。」
採訪的最後,趙武再一次表達了自己多年的感想,「我是軍人出身,我常常和員工分享,人的一生不能碌碌無為,一定要幹一點實事,體現自己的價值。走到今天,我很感謝自己所處的時代、遇到的機遇和陪伴自己一起打拼的員工。能成就一份事業,是我覺得最開心的事情。」
文 / 本刊記者 公海燕 圖 / 受訪者提供
聲明:本文為《中國測繪》原創文章,授權合作請在本公眾號留言,或致電:010-63881401。
《中國測繪》期待您的來稿
《中國測繪》
測繪地理信息發展變遷的
記錄者、思考者、傳播者
自然資源部主管
中國測繪學會主辦
面向測繪地理信息行業的全國性綜合刊物
投稿信箱(只接受電子投稿):
letters@sino-survey.com
《中國測繪》全年徵訂中,長按下方二維碼添加關注,可在線訂閱
喜歡此內容的人還喜歡
原標題:《努力做航測界的排頭兵——訪飛燕航空遙感技術有限公司董事長趙武》
閱讀原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