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創 糖糖媽媽 拜託了媽媽
上周我的一個小表妹生了個閨女。可是月子還沒做完,她就打電話跟我哭訴起來,說:
寶寶生下來小鼻子塌塌的,婆婆讓我每天給孩子捏捏鼻梁,說將來鼻子挺拔好看;
寶寶的睫毛也有點短,我媽非要用剪子給寶寶剪睫毛,說這樣再長出來的睫毛更長更濃密;
家裡的七大姑、八大姨隔三差五的來看孩子,還沒出了一大堆不靠譜的建議……
這都2020年了,怎麼還那麼多老舊的育兒觀念呀,看來傳播科學育兒的道路還任重道遠啊。
今天,小編就總結了2019年流傳最廣的15個育兒謠言,請專家們來給大家科普、闢謠。新年伊始,希望所有媽媽和家長,都能科學育兒!
謠言1:吃益生菌,能增強寶寶免疫力闢謠專家:兒科醫生崔玉濤
寶寶身體弱、愛生病,不少商家瞅準了這個商機,大肆宣揚:「長期服用益生菌,可以提高機體免疫力,寶寶少生病」這個概念,但:提高腸道免疫力≠提高全身免疫力。
補充益生菌改變的只是腸道內的微生態環境,並不能影響人的免疫系統,增強全身抵抗力。所以:吃益生菌少生病,純屬商家炒作!
什麼時候需要吃點益生菌?
兒科醫生陳英:
如果孩子出現一些消化道的症狀,比如:食慾不好、吃得太多、腹瀉、便秘……這些情況都是可以給孩子服用益生菌的。
但是如果孩子有便秘的情況,除了服用益生菌以外,還建議給孩子多喝水,並且吃水果、蔬菜,這樣可以從根本上緩解便秘。
如果孩子有腹瀉的情況,我們要明確腹瀉的病因,不能光吃益生菌來解決問題。比如細菌性的腸炎,只吃益生菌不能完全緩解。
謠言2:補充VC,能預防治療感冒闢謠專家:兒科醫生黃瑽寧
實證醫學報告:平時補充維生素C並不能減少感冒的機率,而且等到感冒了才吃維生素C,根本來不及。
補充維生素C只是用於缺乏維生素C導致的免疫力低下,對於其他原因引起的免疫力低下無效。水果可以對抗感冒的因素不單單是維生素C含量高而已,其他的營養素,例如維生素E葉酸植物多酚以及胡蘿蔔素等,都是緩解感冒症狀的功臣。
謠言3:冬天寶寶感冒,是衣服穿少凍著了闢謠專家:兒科醫生崔玉濤
冬天大部分的感冒不是凍出來的,而是捂!出!來!的,捂出汗+冷,才更容易感冒。
寶寶著涼,不是因為衣服穿的少,而是因為穿多了+吹風導致的。孩子衣服穿得過厚,散熱收到阻礙,就愛出汗,出汗後再一吹風,就容易著涼感冒。
孩子的運動量比成人大,從早上睜開眼後就不停地跑跑跳跳,所以新陳代謝快和體溫也比大人偏高一些。我們大人覺得剛剛好的溫度,其實對寶寶來說,已經有些熱了,所以不用總擔心寶寶會冷。
謠言4:寶寶便秘,應該多吃香蕉闢謠專家:營養師劉遂謙
沒有成熟透的青澀的香蕉中含有大量鞣酸,吃進去反而會加重便秘。現在市場上很多香蕉都不是熟透的,甚至比較生,這種香蕉裡含有很多的鞣酸,含量可達100-250mg/ 100g,口味也比較澀。鞣酸對消化道有收斂的作用,會抑制腸胃蠕動。
吃完全成熟的柚子,可以讓便便變得鬆軟,容易排出,緩解寶寶的便秘。
謠言5:寶寶5歲,要和媽媽分房睡孩子分床的最好時機,應該是當他準備好的時候。有些孩子怎麼都遠自己睡,這正是孩子在告訴媽媽「我還沒準備好」,孩子可能會怕黑、怕獨處、怕各種他擔心的事情發生……這時,與其強迫孩子接受,不如順其自然。
心理學家指出:10歲前,和孩子完成分房睡,就不晚!
每個孩子都是世界上獨一無二的個體,沒有一個具體的分床、分房年齡界限能適合所有孩子,大家常說的「3歲分房、5歲分床」只不過是根據多數孩子的情況給出的一個建議年齡。不必追求那些量化得很精確的時間,與其把焦慮帶給孩子,不如放鬆下來,想些適合的引導方法。
謠言6:母乳很滋潤,能治寶寶溼疹闢謠專家:兒研所醫生劉曉雁
母乳屬於高蛋白的物質,塗到寶寶溼疹的地方,基本等同於細菌培養基,反而容易引起寶寶溼疹部位的感染。
不嚴重的溼疹:大量塗抹潤膚霜就夠了
一定要用夠量,薄薄一層起不到作用,要像抹膩子一樣才管用。還得每天反覆多次,加固保溼力度。通常每天要抹4-6次!
嚴重溼疹:必須用藥
只要嚴格遵循使用量,激素藥膏就是很安全的。激素藥膏用量:1周不超過20克;用藥時間:面部連續使用不超過1周;四肢、軀幹連續使用不超過2周;軀幹嚴重溼疹連續使用不超過4周
謠言7:寶寶流鼻血,要仰頭、堵紙團止血闢謠專家:兒科醫生崔玉濤
捏住鼻翼不管用,僅僅是堵住了鼻孔,但你並不知道你有沒有按住出血點,所以並不能有效止血。正確做法:按住出血一側的鼻翼,先往裡再往上推。可以使壓迫面積變大,止血的效果會更好。
高仰起頭讓鼻孔朝上並不能止血,只不過是血不會再從鼻孔流出來,但血液會倒流到咽部,很容易嗆入氣管及肺內,造成呼吸道梗阻引起窒息死亡。如果鼻血被吞咽進了胃內,就會刺激胃腸黏膜,產生胃部不適乃至嘔吐。正確做法:在按住鼻孔後,低下頭來壓迫止血。
用紙堵鼻孔可能會感染。用紙團塞進鼻孔是最常用的止血方法,但萬一紙巾不夠乾淨,直接接觸了傷口,還可能會增加感染的機率。正確做法:最好用消毒的脫脂棉球塞入出血側的鼻孔進行壓迫止血。
謠言8:寶寶出牙晚、盜汗、枕禿、睡不安,是缺鈣闢謠專家:兒科醫生黃瑽寧、張思萊
出牙早晚具有顯著的個體差異,跟缺不缺鈣無關!
有的寶寶4個月就開始出牙了,有的寶寶要到12個月才開始出牙,這都沒問題,都在正常範圍內,並不是缺鈣的寶寶就出牙晚,出牙早晚具有顯著的個體差異,跟缺不缺鈣無關!
還有的寶寶身高、體重長得慢一些,運動能力發展的也比同齡孩子晚一些,這也都和缺不缺鈣無關,而是和孩子的先天發育、後天餵養、遺傳、運動等多方面因素有關!鈣表示,這個「鍋」背不起呢~
寶寶盜汗,多是「生理性多汗」,和缺鈣無關
小寶寶的自主神經發育不健全,不能很好的調節神經的興奮和抑制,尤其是寶寶剛入睡的時候,支配汗腺的交感神經出現興奮狀態,寶寶就容易出汗,一般後半夜孩子身上的汗就減少了。這叫做「生理性多汗」,是正常的生理現象,不是缺鈣。
寶寶睡不安,和環境因素更相關
小寶寶睡眠淺,睡得安不安穩、夜裡是不是突然哭鬧,和環境因素(是不是周遭太嘈雜、太亮等),心理因素(寶寶是不是怕黑、是不是睡前玩的太激烈等),生理原因(小寶寶睡覺哭鬧,更多可能和小兒腸絞痛)有關,和缺鈣沒關係!
寶寶枕禿只是暫時,隨著長大會自然消失
寶寶枕禿不一定是缺鈣引起的,枕禿是一個暫時現象,隨著寶寶逐漸長大會自然消失!
新生兒出生一個多月後,胎毛脫落,又生出新的毛髮。因為新生兒頭髮綿細色淡,加上孩子經常躺著摩擦、出汗多,就會出現枕禿,我們稱之為生理性脫髮。
到底要不要給孩子補鈣?怎麼補?
兒科醫生黃瑽寧:絕大多數孩子都不缺鈣,更不需要額外補鈣!
無論是喝母乳還是配方奶的寶寶,只要每天奶量夠,已經吃飯的孩子,吃飯好、營養均衡鈣的攝入量都是夠的都不缺鈣,更不用額外補鈣 。
而大家常說的「缺鈣」其實是「缺乏維生素D」。
維生素D的主要作用就是通過促進鈣、磷的吸收進而調節多種生理功能。如果寶寶體內沒有足夠的維生素D,即使大量補鈣也是無效的,因為無法吸收。
不同月齡的孩子一定要注意補維生素D:
吃母乳的寶寶 0-6個月——每天補維生素D,400國際單位;
7-12個月——每天補充維生素D,400國際單位;
1-3歲——每天補充維生素D,400國際單位,同時多吃富含鈣的食物。
吃奶粉的寶寶0-6個月——如果每天奶量800-1000毫升的話,鈣和維生素D的量都基本可以滿足孩子的成長需求了,都無需額外補。
7-12個月——如果每天奶量600-800毫升的話,補充維生素D100國際單位即可。
1-3歲——如果每天奶量400-600毫升的話,需要多吃一些含鈣豐富的食物,再補充維生素D100國際單位。
總結:每天確保攝入400國際單位的維生素D,只要補好維生素D,基本上都不會缺鈣的,完全沒必要額外給孩子補充鈣劑。
謠言9:寶寶尿黃、眼屎多、唇乾裂,是上火闢謠專家:兒科醫生黃瑽寧、張思萊
寶寶尿黃,提示身體缺水,而不是上火
正常情況下,寶寶的尿色大多是無色、透明或淺黃色。寶寶尿液呈現較深的黃色時,通常有生理性和病理性兩種原因:
提示1:體內水分不足。比如奶粉衝調過濃。或者寶寶發熱尤其是伴有吐瀉症狀時,因水分隨汗液或糞便排出,尿的顏色也會較深。
提示2:吃維生素過量。給寶寶補充維生素過量,或哺乳期媽媽補充了過量的維生素,都可能導致寶寶的尿液顏色較深。
尿量過少、過黃,要警惕寶寶的身體是否處於缺水的狀態,考慮給寶寶少量、多次的適當補充水分。
寶寶眼屎多可能是結膜炎或淚囊炎
如果寶寶平時眼屎分泌正常,突然出現眼屎多或眼屎黃的情況,多半不是上火,更可能是這兩種原因造成:
急性淚囊炎。由於眼部不清潔,造成細菌入侵到淚囊,並且不斷在淚囊中繁殖、化膿,膿液充滿整個淚囊無法排出,而是沿著淚囊、淚小管從眼睛排出。
感染性結膜炎。因為眼結膜含有豐富的神經血管,又與外界直接接觸,所以易受感染。細菌、病毒、衣原體、真菌等都是引起感染性結膜炎的病原體。導致寶寶出現眼屎多、眼屎發黃的狀況。
這些,都和上火扯不上關係,趕緊帶孩子去掛個眼科看看,才是正經事。
寶寶嘴唇乾裂、脫皮、起泡,可能唇炎、口角炎或皰疹病毒感染
冬天,由於寒冷且乾燥多風,孩子往往會不自覺的舔嘴唇、嘴角。唾液中含有水分、當孩子舔嘴唇時,會加速嘴唇的水分流失,使嘴唇更加乾燥,惡性循環,孩子越舔越幹、越幹越舔。
另外,唾液中的水分蒸發後,一些蛋白質卻留在嘴唇或嘴角上,與嘴唇的表皮一起形成痂皮,局部可能出現皸裂滲血、嘴角糜爛,形成慢性唇炎或口角炎。
如果是寶寶嘴唇起泡破潰,並且有發燒的情況,可能是感染了皰疹病毒,要及時帶孩子去醫院檢查。
寶寶真那麼容易上火嗎?
兒科醫生張思萊:別什麼都扯上「上火」孩子哪有那麼多「火」可上?!
上火是民間的一種通俗說法。中醫是不會這樣就簡單下結論的。中醫認為:人是一個有機整體,不能僅憑個別症狀就認為孩子有火,更不能亂給孩子用「祛火藥」。
清熱瀉火的藥物或涼茶中多是寒涼的藥物,脾胃虛寒的人喝了,不僅不會消火,而且很容易傷及寶寶的脾胃,導致脾胃功能失調,便秘或者是腹瀉。
有的媽媽偏聽偏信,頻繁的更換奶粉導致孩子胃腸不適應,消化功能出現紊亂而腹瀉不止。一些媽媽還糊裡糊塗的認為:這是瀉火呢!直到孩子日漸消瘦才去醫院看病。
所以,寶寶冬天常常出現的口乾、便秘、尿黃、流鼻血等狀況,根本就不是「上火」。如果家長只是簡單的歸因為上火,反而可能錯過了對症治療的時機,或找到真正的原因給予適當的調整。
謠言10:母乳6個月後,就沒營養了闢謠專家:兒科醫生崔玉濤
母乳是嬰兒最理想的食物。
母乳的成分比例是動態調整的。母乳的成分並不會隨著寶寶的成長而變化,千萬不能簡單地以母乳顏色的深淺及稀稠度作為判斷母乳是否有營養的標準。
謠言11:多吃核桃,能補腦闢謠專家:腦科學家魏坤琳
大腦發育所需要的是多種營養元素,並不是單一一種食物或者營養元素就能促使大腦發育的。雖然核桃中富含亞麻酸,但並不能直接被大腦利用。只能說核桃跟其他食物一樣,為大腦發育提供的所需營養。所以,並不是多吃就會聰明,不吃就不聰明。
謠言12:給寶寶剃胎毛、剪睫毛,將來長得更好闢謠專家:兒科醫生張思萊
給寶寶剃胎毛,容易造成皮膚感染
這個習俗既不科學,也容易對寶寶產生皮膚產生傷害。
小嬰兒的皮膚嬌嫩,表皮的角質層發育不完善,皮下血管豐富,但是防禦功能差,所以很容易因剃毛受到傷害,而且易於感染,一旦感染不容易控制,並且造成感染迅速擴散。
大多數寶寶的毛囊在1歲以後開始迅速活躍起來,開始長出濃密的頭髮來。一般孩子在2~3歲後頭髮自然濃密起來。但是頭髮的濃密程度,頭髮的多少以及顏色如何,與遺傳、營養、健康狀況和頭髮的養護等諸多因素有關。
給寶寶剪睫毛,容易導致眼部疾病
睫毛長短是跟遺傳相關的,讓孩子自然發育就好。剪睫毛這種做法不僅不會使睫毛變長,可能會傷害到寶寶眼部皮膚。寶寶的睫毛是眼睛的「屏障」,剪掉後灰塵、細菌等更易進入眼部,造成眼部疾病,得不償失。
謠言13:喝骨頭湯、抻拉胳膊腿,有助於寶寶長個兒闢謠專家:骨科醫生任剛
很多寶媽都認為「以形補形」,多喝骨頭湯能補鈣,讓寶寶長大個。
但其實每100g的骨頭湯只含有4mg鈣,就算喝個水飽,也起不到什麼補鈣的效果!而且骨頭湯看似白白的,實際上都是脂肪和油脂,很不容易消化,會增加寶寶腸胃的負擔。
而抻拉寶寶的胳膊腿長個兒的做法更不靠譜。僅僅藉助外力,盲目牽引不但不會讓寶寶長個,反而很可能韌帶拉傷,媽媽們還是不要輕易嘗試。
謠言14:媽媽生病、乳腺炎,就不能哺乳了闢謠專家:兒科醫生張思萊
一般來說,媽媽感冒、發燒還是可以哺乳的。
大多數情況下在患病之前,由於媽媽和寶寶密切接觸,寶寶通過接觸和空氣傳播已經被傳染了,所以當媽媽有了明顯的感冒發燒症狀時,隔離已經沒有任何意義了。此時媽媽自身已經形成了一定的抵抗能力,其乳汁中也會有一定量的相應抗體,通過哺乳,寶寶可以獲得這些抗體,有助於增強寶寶的抵抗力。建議媽媽在哺乳時戴上口罩,在用藥時請向醫生說明自己正在哺乳期,便於醫生參考用藥。
媽媽患乳腺炎,建議堅持母乳餵養。
乳腺炎主要是乳汁堵塞、淤積造成的,是乳腺管周圍的組織感染髮炎,乳腺管內的乳汁是清潔的,並沒有引起感染的致病菌,因此建議媽媽堅持母乳餵養,排空乳房。這樣不僅無損孩子的健康,還能減輕和阻止乳腺炎的感染擴散。
謠言15:常穿紙尿褲,寶寶容易O型腿、影響生殖器發育闢謠專家:兒科醫生張思萊
大部分寶寶都會經歷生理性「羅圈腿」的階段,7歲後才能慢慢順直
寶寶在媽媽肚子裡的時候,就是手腳蜷著的狀態,所以寶寶出生後,天生就是「羅圈腿」。尤其是寶寶1歲剛剛學走路時,「羅圈腿」發展得會更嚴重一些。
大部分寶寶都會經歷生理性「羅圈腿」的階段,而病理性的O形腿一般是由於某些疾病或者不當的訓練導致的,但和使用紙尿褲沒有必然關係。
0-2歲,大部分寶寶處於「O」型腿階段
2-4歲,寶寶可能還會經歷一段「X」型腿階段
多數孩子7歲以後才能保持順直
穿紙尿褲不會影響男寶寶的生殖器發育和將來的生育能力
「紙尿褲影響男寶生殖發育」的說法源於2000年一篇正兒八經的學術論文:《一次性紙尿褲造成陰囊溫度升高》。這個研究有一個假設前提:小寶寶陰囊溫度升高,導致成年之後精子活力降低。
但真相是:嬰幼兒時期,男寶寶還不能產生精子,一般要青春期10歲以後才可能產生。
使用紙尿褲的小寶寶陰囊裡還沒有精子,只有胚胎期的精原細胞,這些細胞在母體腹腔裡發育,溫度在37℃左右,並不怕紙尿褲的溫度。所以穿紙尿褲不會影響男寶寶將來的生育能力。
原標題:《這些你深信不疑的「育兒真理」,竟然都是錯的,真相是……》
閱讀原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