封面新聞記者 謝燃岸
人們都知道成都的「粽子一條街」很有名,但是這條街的「別稱」如何而來,又經歷了怎樣的改造過程,你知道不?
6月5日,「我們的節日·端午粽子文化節」在成都金牛區駟馬橋街道馬鞍東路社區舉行,今年是第十一屆,今年的活動作為了金牛區「我們的節日」品牌活動亮相,設置了文藝演出區、祈福端午區、千年端午區等6個區域,現場還有不少志願者忙碌著。
「粽子一條街」何來?
婆婆們演繹的傳奇
馬鞍東路「粽子一條街」由來,時間要回放到上世紀九十年代初。
馬鞍東路13號的一位婆婆給家裡勞動力準備的午餐就是粽子,有時準備多了就分給院內鄰居嘗嘗,久而久之大院裡的主婦們學會了,就在大院門口擺起攤賣粽子來換取些零用錢以貼補家用。
隨著馬鞍東路的「粽子」名氣越來越大,商家逐年增加,粽子的口味、形狀也在不斷改進,引來眾多媒體爭相採訪報導、轉載,馬鞍東路「粽子」和馬鞍東路13號院的的婆姨們一下就火了,從而形成了馬鞍東路「粽子一條街」。
如今,走在這條街上,目之所及的粽子攤,十有八九都是以「婆婆」命名的:呂婆婆、陳婆婆、杜婆婆……,也是親切又有趣。
擔心食品安全嗎?
保障措施看這裡
現在看到的馬鞍東路「粽子一條街」,是經過老舊院落改造後的模樣。
下水道、天然氣管道、公共區域、路燈都經過了「微整」,為了讓市民深刻地體會到傳統文化,從2009年開始,每年的端午,街道會聯合區文明辦、區文體局、區文化館、轄區單位等共同承辦以「駟馬飄粽香,城市展新顏」為主題的端午節「文化惠民」活動。
這條街粽子這麼有名,顧客絡繹不絕,食品安全如何保證?
記者了解到,街道和社區要求加強食品安全監管,在開賣前,賣粽子的商家必須到社區登記,落實臺帳管理,同時籤訂食品安全責任書等,聯合市場監管所工作人員開展不定期突擊檢查;加強市容秩序管理,由街道城管科嚴格規範商家的經營秩序,避免發生擾民的現象;加強治安防範管理,由社會治理科聯合轄區派出所在重點時段安排專人值守,同時加強對該街區周邊的治安巡邏,保障周邊居民的人身安全和財產安全。
據悉,馬鞍東路「粽子一條街」還將可能被註冊為商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