相信很多朋友都看過電影《勇敢的心》,但是除了敬佩導演和主人公梅爾·吉勃遜的迷人魅力之外,很多人卻對波瀾壯闊的蘇格蘭起義及其領袖威廉·華萊士知之甚少。事實上,翻開歷史畫卷,歷史上的威廉·華萊士一點不比導演和演員梅爾·吉勃遜遜色。
毋庸置疑,威廉·華萊士是蘇格蘭獨立戰爭的一個標誌性人物,更是一個充滿傳奇色彩的人物:不僅蘇格蘭人視其為民族英雄,即使是在不列顛也有好幾座華萊士的紀念碑和塑像。威廉·華萊士死後,正史幾乎刪光了他的所有記載。關於他早年經歷的所有說法都源於後人流傳的口頭文學,找不到可靠的佐證;這也難怪,作為名不見經傳的小貴族家的次子,與家產和爵位無緣,自然沒人刻意記載他的履歷;直到他成為英格蘭人痛恨、追捕的「叛逆」和蘇格蘭人崇敬、效法的偶像,大家才開始收集他的事跡,演繹他的傳奇。
武藝高強 軍事天才
威廉早年的經歷無據可考,不過,按當時的習俗,威廉作為次子應擔任神職。傳說他的一個叔父就是斯特靈附近鄧尼佩斯(Dunipace)的牧師,教授給他拉丁語和聖經箴言,灌輸了自由思想,據說他的劍術和騎射工夫也是在這段時期學的。
傳奇中的華萊士武藝高強,可力敵數人並最終取勝。他能從屢次追剿和血戰中生存下來,相信傳說不虛。但事實並不止於此,華萊士還是一位優秀的指揮官。他顯然沒有受過正規的軍事教育,但縱橫山林多年的經歷使他作戰經驗豐富,深諳遊擊戰術,懂得收集和利用情報,能夠根據敵我雙方的特點揚長避短合理運用部隊,善於利用地形,對攻擊的時機把握得恰倒好處。
嗜血成性 手段殘忍
華萊士的另一面,是嗜血成性、殺人如麻。有一幅畫表現戰鬥中的華萊士,天上日光慘澹,地上濃霧瀰漫,手握利劍的華萊士在遍野的屍堆中逡巡,仿佛餓虎下山,色調陰冷晦暗,氣氛恐怖肅殺。對於英格蘭人給他造成的傷害和侮辱,他都以冷酷的殺戮加倍報復。
起義軍每攻克英軍盤踞的城堡或在野戰中擊敗英軍,都要殺盡包括平民在內的所有英格蘭人及其外國僱傭兵,從不抓俘虜,心情稍好一點的時候會放過婦女、兒童與僧侶。有的時候甚至他的部下都覺得過於殘暴而於心不安,以至於事後跑到主教那裡去懺悔。畢竟他生活在一個以暴易暴的時代,野蠻是生存的需要。徵服者的傲慢侮辱與殘酷鎮壓,多年來你死我活的追殺,已經令復仇之火燒焦了他心裡最後一點仁慈和憐憫。
家恨變國讎 痛恨英格蘭
華萊士對英格蘭人的刻骨仇恨,不僅僅出於對自由的信念,也來自親身感受到的亡國毀家之痛,由家仇而知國恨。1291年,當愛德華一世上演「至尊」鬧劇時,剛正不阿的老馬爾科姆屬於少數拒絕低頭的蘇格蘭人。為了躲避迫害,他帶了長子離家出走,但終於還是被個叫費尼克(Fenwick)的英格蘭騎士殺害於艾爾郡的羅頓山(Loudoun Hill)。年方弱冠的威廉只好隨母投親,據說就是這段時間他進了教會學校,但不久,就因殺死向他挑釁的英國佔領軍而被通緝,從此浪跡江湖。此後的故事有些像《水滸》,鬥毆、追捕、復仇、死裡逃生,甚至有人說華萊士其實是傳奇俠盜羅賓漢的原型之一。
在遊擊生涯中,華萊士周圍逐步形成了一支以親族為核心的骨幹力量,他們利用襲擊英軍繳獲的裝備、馬匹和給養武裝自己,不斷壯大。比較可信的是一些規模較大的戰鬥。譬如羅頓山伏擊戰。1296年7月,威廉·華萊士率宗族數十人在父兄遇難的羅頓山守株待兔,利用狹路設伏,擊斃仇人費尼克騎士,截獲了他護送的運輸隊。再如夜襲拉那克,華萊士的妻子梅倫死於老愛委派的拉那克郡長荷斯裡格爵士之手。華萊士率手下夜入城堡血洗了郡長的府邸。
拉那克之戰是華萊士命運的轉折點。軍事上,這一戰斬殺英軍240多人,使華萊士聲名大振,激發了飽受壓榨的蘇格蘭下層人民的反抗意識。在他周圍迅速聚集起三千多起義者,成為真正意義上的軍隊。而在此之前,追隨他的不過是數十名親族和一些真正的江洋大盜,至多算一支遊擊隊罷了。政治上,華萊士由自發反抗佔領軍的殘暴統治向為光復祖國而戰轉變。前面說過的羅伯特·維斯哈特主教早有發起復國運動之心,但苦於手中無兵,而實力派貴族又只重私利罔顧大義。華萊士義軍的崛起正合他意。主教找到華萊士,勸說他打出了恢復國家獨立、迎請巴裡奧國王還朝的旗號。這一舉措如同範增勸項梁迎立懷王,給了華萊士義軍以政治上的地位和號召力。
華萊士率領義軍連續攻城拔寨,席捲整個北部高地。多加特湖(Loch Dochart),華萊士聯合當地起義軍突襲佔有數量優勢並有偽軍支援的英軍愛爾蘭軍團邁克法迪恩(MacFadyen)部,全殲該敵,斬殺了所有愛爾蘭籍俘虜,但對繳械求饒的蘇格蘭俘虜則全部釋放。北方重鎮珀斯,起義軍填平城壕,架雲梯攻入城中,英軍2千人被殺盡。
叛徒出賣 英勇就義
1298年七月,英軍與義軍在法爾科克展開激戰,由於雙方兵力相差過於懸殊,奮勇作戰的義軍全軍覆沒,華萊士隻身單騎逃出戰場。華萊士的行動更深地激怒了英王愛德華一世,他頒下嚴令,許以重賞,定要捉拿威廉姆·華萊士歸案,死活不限。然而,在眾多愛國的蘇格蘭人民的幫助和保護下,華萊士數次化險為夷,英王始終未能得逞。1304年八月,由於蘇格蘭人,華萊士信任的夥伴,叛徒約翰·曼提斯的出賣,華萊士在格拉斯堡附近被俘,隨即押往倫敦。而在倫敦,經過一場形式上的審判後,華萊士被指控叛國及謀殺拉納克執政官哈澤裡克,判處死刑,而且沒有為自己辯護的權利。
在押赴刑場的路上,華萊士遭到圍觀人群的辱罵嘲笑,人們還紛紛向他投擲腐爛的蔬菜,麵包等,因為他們被告之這個犯人是個罪大惡極的匪徒,叛國者,而且殺害了許多無辜的英國人。在遭受了繩勒、刀割、火燒等酷刑後,威廉姆·華萊士被斬首,身子被肢解為四塊,分別送往英格蘭和蘇格蘭的四方, 頭顱則被懸掛在倫敦橋上,以警告人民休要反抗。
然而英王愛德華一世的目的並沒有達到,蘇格蘭人民在威廉·華萊士無畏精神的激勵下,浴血奮戰,誓把英國人趕出自己的國土。最終,他們贏得了自由。似乎沒有資料記載華萊士在臨死前高呼「自由」,但有一首華萊士最喜歡的詩卻流傳至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