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裡不僅有風花雪月,還有脫貧增收的秘密

2020-12-26 騰訊網

「下關風,上關花,蒼山雪,洱海月。」這個傳說中的「風花雪月」,是對美麗大理的真實寫照。

不過,大理不僅要美麗,更要富饒。據記者了解,大理是全國唯一的白族自治州,位於雲南中部偏西,是雲南北進川藏、南接南亞、東南亞的重要通道,是連接滇西8州(市)的交通樞紐和物資集散地。

「十三五」以來,大理州委、州政府把脫貧攻堅作為全州工作的頭等大事和第一民生工程抓緊抓實,同時,大理州殘聯聚焦「兩不愁、三保障」脫貧目標,發揮部門優勢,整合各類資源,積極擔當作為,通過深入實施殘疾人助殘扶貧基地培育、自主創業就業扶持、職業技能培訓、助盲脫貧行動、無障礙改造、建檔立卡殘疾人基本輔具適配全覆蓋等脫貧攻堅重點工程,積極幫扶農村貧困殘疾人提高能力、發展生產、實現脫貧致富。

記者從大理州殘聯了解到,大理州共有持證殘疾人99124人,其中,建檔立卡貧困殘疾人23699人,提前一年實現脫貧摘帽目標。

提升技能,選準產業扶貧切入點

由於殘疾類別、文化程度以及所處的環境不同,殘疾人脫貧攻堅貴在精準,關鍵在因地制宜、因人施策。通過深入調研分析,廣泛聽取殘疾人的意見建議,大理州殘聯圍繞實施產業扶貧、促進殘疾人增收目標,優先選擇了扶貧示範基地、創業示範戶建設項目和職業技能培訓,支持殘疾人貧困戶因地制宜發展種養業和手工業,幫助有條件和能力的殘疾人通過扶持走上自主創業、脫貧致富之路。

五年多來,大理州通過扶持每個創業示範戶1萬元、每個就業示範點3萬-5萬元,每個示範基地20萬元,全州共扶持自主創業戶1725戶、示範點89個、示範基地8個,建成殘疾人扶貧示範基地13個,共幫助2380多名殘疾人增收脫貧。同時,在具體的工作中,殘聯部門與扶貧、農業、林業、工商等部門密切配合,充分發揮鄉鎮殘聯、村級聯絡員的作用,針對申請受助對象的實際,宜農則農、宜工則工、宜旅則旅,鼓勵扶持殘疾群眾立足自身、自主創業、增收致富,方法上沒有設置過多資助條件,而是將工作重點放在協調服務、檢查審核、督促發展產業方面,從而極大方便殘疾群眾,促進了項目的開展。

37歲的施義成,是劍川縣羊岑鄉興文村村民,四級肢體殘疾人。小時候因意外導致身體殘疾,初中畢業後,外出打過工,最終因找不到適合自己的工作而返鄉務農。但由於身體殘疾,做農活受到很大的限制,一家人始終過著較拮据的生活。2011年,施義成聽說村裡楊元松創辦的劍川縣松緣彩藝木雕廠,免費教大家彩繪木雕的技術,這正中施義成想學一技之長的想法,這一呆就是六年,施義成也從一個只會種莊稼的「莊稼漢」變成了一名資深技工,每個月的收入也基本穩定在4000元以上。

2017年,施義成成立了自己的工作室,開始了自己的創業之路。2018年出資和楊元松共建新的廠房,成了木雕廠的負責人之一,負責殘疾人的日常技能培訓和技術指導工作。據記者了解,楊元松同為劍川縣羊岑鄉興文村村民,他的木雕廠有固定員工19名,其中安置了13名殘疾員工就業。

此後,二人為帶動更多的殘疾人和建檔立卡貧困戶脫貧,以培訓和就業相結合,致力於貧困山區少數民族和殘疾人的培訓和就業工作。近幾年來,累計培訓150多名學員,其中,殘疾學員30多名。

據記者了解,作為中國木雕之鄉,劍川縣緊緊依託木雕這個傳統特色產業,從政策、資金等方面加大扶持力度,全縣木雕產業呈現強勁發展勢頭,在益貧、帶貧、助推脫貧中大放異彩。

滬滇幫扶,「金種子」開花結果

作為中國特色貧困治理體系的重大創新,東西部扶貧協作已經成為推動區域協調發展、協同發展、共同發展的「關鍵舉措」,同時也成為實現先富幫後富、最終實現共同富裕目標的「關鍵路徑」。其中,大理州緊緊抓住與上海市浦東新區開展東西部扶貧協作的機遇,在對口幫扶上精準發力。

位於大理州南澗縣公郎鎮鳳嶺的無量山腹地,千畝茶園在陽光的照射下顯得格外的墨綠清新,絲毫沒有被冬季洗禮後頹廢的樣子,這便是素有「茶鄉」之稱美譽的羅伯克茶場。羅伯克,彝語中代表老虎出沒的地方,而脫貧攻堅的東西協作,在這裡顯得「生龍活虎」。

據記者了解,南澗縣地處祖國西南邊陲,是國家扶貧開發重點縣、雲南省88個貧困縣、61個滇西邊境山區少數民族集中連片特困地區縣之一。全縣山區面積廣、人口密度大、耕地面積少、自然條件差、礦產資源缺、交通條件差是導致區域性整體貧困的主要原因。

2017年開始,上海市浦東新區結對幫扶南澗縣,經過4年真誠竭力的幫扶,共同推動和形成「團結創新、奉獻拼搏、實幹擔當、敢戰能勝」的南澗脫貧攻堅精神,脫貧攻堅取得令人矚目的成效,南澗縣於2018年提前實現了脫貧摘帽的目標。其中,近年來,公郎鎮立足羅伯克茶場加大資金投入,完成了羅伯克茶場初制所改造,實施羅伯克茶場老場區民宿改造、自駕車營地建設等項目。同時,它堅持以茶為主題、以茶園為載體、以旅遊為內容、以市場為動力,將茶園慢慢轉變成旅遊景區,茶產品逐漸開發成旅遊產品,茶文化也漸漸成為旅遊品牌。

「近年來,針對羅伯克茶場,浦東投入了400萬元左右的資金來建設這一示範園,其中300萬元用於建造兩座民宿,我們引入專業的民宿運營公司,將重點面向國際學生的研學與遊學,其餘資金則用於購置清潔化的全自動茶葉生產線、改造低產茶園、提升茶農技術等,助力當地一二三產融合發展。」浦東援滇幹部潘丹接受《華夏時報》記者採訪時稱。

據記者了解,從茶場種植、採摘茶葉到全自動機械粗加工,再到建設國際化的民宿,羅伯克茶場將被打造成為滬滇協作綜合示範園。同時,對於當地村民的幫扶也立竿見影。

就此,羅伯克茶場的老場長李正林告訴記者,「示範園建成後,我們可以提供更多的工作崗位,幫助村民在家門口就業,同時我們的生產效率、產品質量也提高了許多,羅伯克這一品牌會更有競爭力。」

借滬滇扶貧協作之力,推進大理精準扶貧、精準脫貧,大理州顯然交出了一份高質量的答卷。

來源:華夏時報

相關焦點

  • 新疆墨玉:項目扶持 助村民脫貧增收
    當地人武部官兵進村調研,因地制宜進行項目扶持,對已有產業進行改造升級,帶動駐地群眾脫貧增收。 新疆墨玉:項目扶持 助村民脫貧增收 在墨玉縣奎牙鎮古勒其村,一個由人武部官兵幫助建設的自動化養兔場剛剛投入運營,兔舍裡安裝了全時監控、全自動履帶清糞機、加熱加溼一體機,工人們精細操作,高效生產。
  • 康平縣羅家屯村脫貧增收的三味「藥方」
    近年來,瀋陽市城市管理綜合行政執法局駐羅家屯村第一書記楊慶柏和康平縣政法委扶貧工作隊同村兩委班子堅持黨建引領,密切配合,因地制宜開出了脫貧增收的三味「藥方」,帶領村民拔除「窮根」,踏上產業幫扶脫貧、農旅結合興村的致富路。
  • 「一棵樹」守護兩岸青山綠水,「黃金果」助力果農脫貧增收
    在奉節,「一棵樹」保護了青山綠水,築牢長江上遊生態屏障,也成為奉節農業支柱產業,助力當地老百姓脫貧增收。 種臍橙 守護長江兩岸青山綠水 「喂,叔叔今年一定要把臍橙給我留起哦!」每年入冬前,奉節縣臍橙種植戶吳常平都會接到在重慶工作的侄女的來電。
  • 望江:「四帶一自」民生工程促貧困戶增收脫貧
    望江:「四帶一自」民生工程促貧困戶增收脫貧 2020-11-13 10:47:01   來源:安慶新聞網
  • 這裡是廣西|南寧市上林縣:「三金」帶貧助力貧困戶脫貧增收
    11月14日,「網友看南寧」南寧-茂名雙城網友聯動走進粵桂扶貧一線活動採風團前往廣西南寧市上林縣澄泰鄉達謀生態種養農民專業合作社,感受澄泰鄉大坡村拉岜莊脫貧攻堅成果。目前,上林縣澄泰鄉達謀生態種養農民專業合作社採用「合作社+貧困戶」模式,實行「三金」(租金、薪金、收益金)帶貧機制,幫助貧困戶增收脫貧。目前,已有19個貧困村與合作社合作發展產業,合作社還吸納了68戶貧困戶入股,每年每戶可得3000元至6000元不等的收益。
  • 「我的脫貧故事」我有一本增收帳本,記錄著錢袋子的變化丨天柱縣渡...
    其實在我的增收帳本裡,一直默默地記錄著錢袋子的變化,我發現,幹部們為我制定的靠養殖土雞產業增收脫貧的發展計劃的確非常漂亮,2020年我主動脫離了農村兜底保障行列和貧困戶行列。現在我的生活可說是有了翻天覆地的變化,一棟兩個門面的小洋房、一輛殘疾人代步車和一個微型養雞場。
  • 博白龍潭鎮:2000畝毛豆喜獲豐收 助農增收脫貧
    龍潭鎮:2000畝毛豆喜獲豐收 助農增收脫貧為如期打好打贏脫貧攻堅戰,近年來,龍潭鎮積極調整農業產業結構,大力發展扶貧產業。近日,龍潭鎮2000多畝毛豆喜獲豐收,預計總產值一千兩百多萬元,極大地帶動了當地的貧困戶增收脫貧。記者在龍潭鎮南坡村的毛豆基地看到,成片的毛豆長勢旺盛,一串串飽滿的毛豆掛滿了枝頭,四百多名群眾正在田間採摘成熟的毛豆,現場一派豐收的景象。
  • 發展產業 助力老百姓脫貧增收
    近年來,前鋒區觀塘鎮九橋村大力發展柑橘、花椒等產業,助力老百姓脫貧增收。眼下正值晚熟柑橘開始陸續上市的季節,在前鋒區觀塘鎮九橋村,當地村民正在田間地頭忙著進行採摘。九橋村黨支部副書記王耀德興高採烈地向記者介紹:「這是我們村種植的晚熟砂糖橘,雖然個頭小,但是含糖量高、水分足、口感好,又是晚熟品種,臨近春節上市,市場前景比較好。」
  • 希望帶動更多貧困戶脫貧增收
    本報記者夏訓武通訊員劉建華 「農戶們嘗到了甜頭,積極性越來越高,今年還有更多農戶加入。」1月5日,獲得2020年度湖南省「精準扶貧企業」榮譽稱號的沅江市馮鑫水稻種植專業合作社負責人黃少華告訴記者,近日合作社又吸納了10多戶去年脫貧摘帽的農戶加入,希望能帶動更多鄉親增產增收。
  • 禽業富農 增收脫貧「插翅膀」
    省畜禽遺傳資源保護中心的調研顯示,目前安徽省家禽業有8家國家級龍頭企業,80餘家省級龍頭企業,年屠宰加工家禽5億隻。省農業農村廳副廳長楊增權表示,家禽養殖在我省畜牧業中規模化、產業化程度最高,「龍頭企業多、帶動力強,脫貧帶動效果好」。
  • 廣西平南:田間套種促增收 產業發展助脫貧
    記者了解到,在這裡務工的婦女都是附近的村民,原先只是自己在家種種水稻和花生。村裡發展產業基地之後,他們便被合作社吸納到這裡就業,每天能得80元。六桂村葛根產業園內工人們在收割黃豆這片葛根園是今年六桂村合作社根據思旺鎮打造萬畝葛根產業園的契機建成的,結合當地特色的套種模式,這裡種植著優質的葛根的同時,套種有黃豆和姜。
  • 2020萬眾一心加油幹丨通許 脫貧增收有勁頭
    這裡還是菊花深加工市級現代農業產業園,與6個貧困村籤訂了土地流轉及菊花種植協議,吸納貧困戶102戶307人種植菊花或進園務工,帶動他們實現了穩定脫貧。產業有支撐,就業、收入有保證,貧困人口脫貧基本盤愈加穩定。
  • 「鐵掃把」扶持 為貧困戶增收脫貧
    原標題:國網德安縣供電公司黨委狠抓「黨建+產業扶貧」「鐵掃把」扶持 為貧困戶增收脫貧消費日報網訊「要帶領村民們徹底脫貧,發家致富還是得靠自己動手,想辦法發展產業。「曹書記,真的要謝謝你幫我們把掃把都賣出去了,有這些錢我們又可以過個好年啦!」在鄒橋鄉付山村村部,兩名六旬老人手裡捧著德安縣供電公司第一駐村書記曹林送來的掃把貨款,臉上遮不住喜悅,連連道謝。目前,德安縣供電公司組織黨員服務隊為鐵掃把送貨累計91車次,為貧困戶直接增收6萬餘元。
  • 西峽縣軍馬河鎮:讓科學種植助力貧困群眾增收脫貧
    西峽縣軍馬河鎮:讓科學種植助力貧困群眾增收脫貧 2020-12-09 09:50 來源:澎湃新聞·澎湃號·政務
  • 【小康路上】運城夏縣:追「蜂」逐夢 脫貧增收
    【小康路上】運城夏縣:追「蜂」逐夢 脫貧增收 2020-08-17 08:45 來源:澎湃新聞·澎湃號·媒體
  • 「頭雁」領飛「群雁」隨——廣西南寧致富帶頭人助力鄉村脫貧增收
    新華社南寧3月24日電題:「頭雁」領飛「群雁」隨——廣西南寧致富帶頭人助力鄉村脫貧增收新華社記者雷嘉興一個個成熟的沃柑壓彎了枝頭,工人們正在忙碌採摘、裝運新鮮的果實……在廣西南寧市馬山縣白山鎮立星村一個沃柑種植基地
  • 鬱南千官鎮古羅村:小辣椒成脫貧增收「大產業」
    今年是決戰決勝脫貧攻堅收官之年,為確保如期高質量打贏脫貧攻堅戰,鬱南縣千官鎮古羅村堅持以「紅色黨建」力量引領「綠色產業」發展,把黨建引領作為「第一抓手」,把產業發展作為「第一引擎」,狠抓「兩個書記」「頭雁」作用,在脫貧攻堅工作中有的放矢,大力發展辣椒種植項目助推脫貧攻堅。
  • 平定縣東回鎮裡洪水村:連翹連起脫貧增收路
    貧困戶穆寶慶一家,依靠採摘連翹、養殖蜜蜂、種植高粱等,實現了脫貧,生活條件得到改善,成了全村第一戶使用太陽能熱水器的人家。圖為穆寶慶為新修建的房子安裝太陽能熱水器。這樣,不僅承包者通過管理連翹獲得收入,村集體藉助連翹年增收1萬多元。  裡洪水村全村共有204戶414人。其中,建檔立卡貧困戶71戶171人,2017年貧困戶全部脫貧。村裡傳統產業是種植業。裡洪水村生態環境好,森林覆蓋率高,是理想的中藥材種植基地。山上植被茂密、土層肥沃,有連翹、柴胡、黃芩、遠志、山楂等20餘種野生中藥材。
  • 內蒙古東蒙鑫農牧業有限責任公司:肉牛養殖助力農牧民脫貧增收
    內蒙古東蒙鑫農牧業有限責任公司:肉牛養殖助力農牧民脫貧增收 2020-06-19 09:25 來源:澎湃新聞·澎湃號·政務
  • 肥東縣循環園:「產業扶貧」+「消費扶貧」 助力貧困戶增收脫貧
    肥東縣循環園聚焦高質量脫貧目標,在產業扶貧的基礎上,將產業扶貧與消費扶貧相結合,讓貧困群眾增產又增收,千方百計幫助貧困群眾脫貧致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