錢江晚報·小時新聞記者 黃小星 見習記者 劉俏言
你願意為了找工作,交上一筆巨額「學費」嗎?
2020年秋招季陸續開啟,市面上1000多家求職機構,近9成都推出了「保offer計劃」。動輒1萬到10萬不等的價位,卻能吸引大量學生報名,他們把求職時的焦慮和迷茫,「外包」給求職機構。
這個計劃中,簡歷可以被潤色,實習經歷可以被填充,應聘可以被內推,最終能確保學生在畢業之前拿到一份offer。看起來,只要捨得砸錢,就會有「工作」從天而降。但事實上,中間到底有什麼套路,只有求職機構自己清楚。
被「保offer計劃」坑了一把的趙巖,在秋招最寶貴的時間,卻走上維權之路;曾經的求職導師於彤,看過太多草率的指導,愈發謹言慎行;而有8年職前教育銷售經驗的王涵,看透內幕後,徹底離開這個行業。
交了錢真能確保offer嗎?「保offer計劃」的水究竟有多深?在多家求職機構的內容製作、銷售、導師的口中,錢江晚報·小時記者試圖拼湊出,數萬元保offer計劃背後,求職機構的「生意經」。
「保offer計劃」
目標最早指向國外頂尖留學生
Offer可以「買」來嗎?在某些求職機構的銷售口中,完全可以。
「簡歷不夠優秀?我們來替你潤色包裝;擔心沒有實習經驗?給你介紹遠程實習;怕筆試面試過不了?給你提供海量題庫和一對一模擬面試;擔心對行業不了解?我們有行業的資深導師和你每天溝通。總之,在求職的每一步,都能讓你有飛躍,最終保證你拿到心儀的offer……」
提供這樣求職服務的機構,被稱為職前教育培訓公司。在「IT桔子」上搜索「職前教育」這個新興行業,刨除混淆概念的公司,符合精準定義的職前教育公司,有一千多家。
2014—2016年,職前教育機構瘋狂增長。第一批職前教育機構,如「職業娃」、「職優你」、「愛思益」、「小灶能力派」等等,現在還依舊活躍在市場上,是大學生群體內較為知名的求職機構。
隨著畢業生人數逐年上升,求職焦慮上升,大量腰部求職機構,得以有空間搶奪分食剩下的學生市場,所謂「保offer計劃」,也應運而生。
國內最早一批做求職銷售的王涵告訴錢江晚報·小時記者,「保offer計劃」,起初是主要面向國外頂尖留學生提供的服務方案。國內的秋招季,相對國外的畢業時間要早一些,在線上面試還沒有成為常態的情況下,幫助留學生精準獲取各個企業的招聘時機,找準對應策略是服務的主要內容。
在某職前教育業內人士的觀察中,報名「保offer計劃」的學生,有60%—80%都是海歸研究生,且名校居多。留學生相對家庭富裕,對於他們來說,花4萬元左右來彌補信息差,不算吃虧。
但隨著各家機構競爭的不斷加劇,從提供服務到給出承諾,「保offer計劃」的海口越誇越大。某求職機構銷售提到,現在的「保offer計劃」,試圖給學生營造一種「花了錢就能找到工作」的感覺,這也是順利銷售的關鍵。
花數萬入坑求職
只為在秋招「買」一個好工作
對應屆生來說,秋招是極為難得的機會,參與的大企業多,就業機會多。一旦錯過秋招的三個月,明年的春招以中小型企業為主,大企業數量極少,且還要和考研失敗的人競爭。萬一再錯過春招,學生就會徹底失去應屆生身份,和其他有工作經驗的人一起競爭社招,能夠錄取的概率不言而喻。
張敏差一點就報名了這個計劃。她在國內TOP10的重點大學讀經濟學,雖然成績不在上遊,但也不算差。隨著2020屆畢業生的秋招陸續開始,張敏試著投了幾家網際網路大廠的提前批招聘,結果石沉大海。
張敏有些頭疼。她關注了不少求職公眾號,想拿到某篇推文中所說的「2020屆秋招最全投遞時間表格」,但這需要先轉發推文再進群。
群裡的「求職小助手」,一開始還在發一些企業的秋招信息,幾天之後,「雅詩蘭黛集團內推名額僅剩1位」「行業名師一對一輔導簡歷」……每一條信息都誘惑著起初只想「免費改簡歷」的張敏,於是,她點開「資深求職老師」小馬的微信。
隨後,張敏被單獨拉到一個小群,群名就叫「張敏的求職規劃群」。小馬老師簡單分析了她的簡歷之後,強調說:「你的資歷是很優秀的,只要再去包裝一下,加上全程輔導,一定會拿到網際網路大廠的offer。」
張敏還沒反應過來,一張「保offer計劃」的長圖發了過來。「拿不到offer全額退款」「尾款付入職第一個月工資的20%」「海量網際網路崗位內推名額」……每一樣服務,都打到了她的心坎上。
報名費六萬八,張敏有些心動,但最終還是因為價格高於承受而止步。「如果價格在4萬左右,我真的就買了。」她說。
但真正交錢的人不在少數。某求職機構的銷售顧問向錢江晚報·小時新聞記者透露,秋招前後,他所就職的銷售機構的營業額在300萬左右,一個月就能收80多名學生。其中轉化率最高的,就是畢業100天到200天、仍然沒有找到工作的學生。
幾千套餐&上萬套餐
不滿退費率少則70%以上多則全部
秋招如此重要,花錢搶先手自然是一部分學生的最佳選擇。可問題在於,上萬元的求職套餐,真的會讓人拿到夢寐以求的工作嗎?
趙巖是上海一所普通大學的學生。在秋招之前,她們全班同學被輔導員留下,強制要求聽某培訓機構前來推銷的就業宣講課。「如果花錢就能知道自己到底喜歡什麼,找到個世界500強工作還是很好的。」她想。
趙巖沒有選擇很高價位的套餐,選了一檔幾千塊左右的。她們全班連同隔壁學院的學生,基本都報名了。接著,她們被拉進一個400多人的分群,有老師每天在群裡發實習消息。平時周末,培訓機構老師會來學校講求職課,但是內容「無外乎都是百度上能夠找到的。」
「類似從象牙塔到金字塔這種課,我聽了有什麼用呢?我連工作都沒有,我為啥要學怎麼轉變心態?」趙巖有些不理解。
讓她更憤怒的是,群裡的實習消息沒發多久就斷掉了。帶她們的老師變得很忙,投簡歷要自己投,接到面試通知問老師怎麼準備,老師在面試結束之後才回她。直到秋招尾聲,她也沒有拿到一份offer。
班上的20多個同學情況基本類似。他們認為,這些所謂的老師,並沒有提供專業的服務,「保offer」更是無稽之談。於是班長牽頭,幾個學生鬧到了公司的總部,但是班長遭到威脅:再鬧,就拉入企業黑名單,永不錄用。學生們很害怕,雖然過後發現,這個威脅也是扯談。
臨近春招,本就為了找工作焦頭爛額的學生們,也疲於應付求職老師的扯皮。趙巖說,雖然最後20多個人拿到退款,但也消耗了大量的精力,最後找到的工作,也與機構毫無關係。
那麼購買更昂貴的高價套餐,會不會得到更好的服務呢?
求職機構並不願意公開相關數據,但王涵向記者透露,報名「保offer計劃」套餐的學生,保守來說,退費率有70%以上,但即便靠剩下的3成,也可以維持公司的運轉。因為只要有學生籤單,對於公司而言就是一本萬利。
虛假內推&遠程實習
每一個環節都有滿滿的獲利套路
「這一行水太深了,」王涵說。如今,他已徹底離開這個行業。
楊柵曾在一家腰部求職機構實習了一年,做內容生產的線上課程,主要就是職前的培訓課。她坦言,所有的視頻內容,就是在百度上搜兩三篇文章,進行整合和洗稿,再轉化成視頻。
這一年,楊柵看到最多的,是每天黑板上的「戰報」,今天籤了多少個學生,有沒有達到指標。接連幾個月,她一口氣做了400多個視頻,放到公司的網站上做「知識付費」,直到後來「找不到素材可抄」。
「我們公司那些輔導求職的老師學歷都很差,你在網上看到的導師履歷全都真假摻半,一件小事能給吹得很大。」她告訴錢江晚報·小時新聞記者,公司宣傳上說的,那些通過「保offer計劃」拿到名企offer的學生,有99%都是假的,連名字都是他們現編的。
至於學生最在乎的內推名額,「水分」就更大了。「很多所謂的內推,都是員工利用自己的人脈進行的。比如說,他們認識某公司的HR,把簡歷發給HR就叫內推了。更有甚者,或者壓根就不認識HR,直接在網上找HR的聯繫方式打電話過去;還有些內推名額,甚至本來就是企業自己放出來的,但是被求職機構直接拿來宣傳是自己的渠道。」王涵透露。
王涵覺得,學生求職規劃應該儘可能提前,「市面上有很多找實習的平臺,例如實習僧、刺蝟等等,如果因為課業繁忙或者城市沒有好的實習機會,還可以去選擇JobReady最職前和Insidesherp這樣的虛擬實習,有了對目標崗位的體驗,才能知道自己真正喜歡的到底是什麼。」但一些奔著給簡歷增光添彩的「名企遠程實習」、「企業資深導師帶隊」,卻成了獲利的好機會。
曾經在澳洲知名金融機構就職的尼克,也曾是企業資深導師的一員。起初,他只帶一個學生,帶三個月。後來培訓機構和他商量,「老師,我一個月給你送三個學生,你就稍微帶一帶,我們可以長期合作。」尼克有點懵,一個月,能學到什麼實用的東西呢?
這樣的「遠程實習」生意,事實上已然成為一門灰色產業。企業員工給出報價,機構把報價翻三到十倍給到學生。員工向單位申請一個實習生能賺到外快,機構從中拿差價,而學生則收穫了一份名企實習的經歷,「至於有沒有真的學到東西,有些學生並不在乎,他們只想買一份經歷,給簡歷添一筆。」王涵拿出一份企業導師的報價單說道。
通常,王涵他們會找一些販賣信息的機構合作收簡歷,一張簡歷9到10塊錢,然後再一一打電話過去。為了讓學生籤單,很多銷售會空口許下根本完成不了的承諾。而這樣的承諾,會導致學生實際拿到的offer和期望上的落差。
如今,網上出現大量對保offer計劃的吐槽和討論,機構需要再花巨款去寫好評、刪貼,獲客成本進一步提高,形成惡性循環。王涵說,因此,即便應屆生數量連年增高,但求職機構的淨利潤卻一直在縮減,行業一直處在不溫不火的尷尬階段。
但作為硬幣的另一面,有4年大學生職前教育經驗的於彤坦言,大部分學生都比較「懶」,覺得交了錢就萬事大吉,「培訓機構存在的本身並沒有錯,問題在於,學生如何看待培訓機構。」她感受過,在迷茫和焦慮中的學生,因為交了錢,會像抓救命稻草一樣,逼著導師給他們「最好的」方向。
「但凡抱著『買』工作心態的學生,100%是找不到心儀工作的,最後能找到工作,仍然要靠學生自己。」於彤說。
(文中人物均為化名)
本文為錢江晚報原創作品,未經許可,禁止轉載、複製、摘編、改寫及進行網絡傳播等一切作品版權使用行為,否則本報將循司法途徑追究侵權人的法律責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