鳳陽鄉位於壽寧縣南部,白雲山北麓,東經19°28′,北緯27°13′。東與武曲鎮交界,南接福安曉陽鎮,西和周寧純池鎮及本縣平溪鄉接壤,北連本縣斜灘鎮。全鄉土地面積約90平方公裡,東西寬10公裡,南北長14公裡。全鄉以山地為主,地勢西北高,東南低,整個鄉分布在一列東北一西南走向的山脈東南麓。境內有千米高山三座,雞母嶺頭海拔1162米,結仙頂1146米,鑼鼓山1131米。總人口1.7萬人,鄉政府駐地鳳陽村。全鄉交通較為便捷,距縣城65公裡,距福安50公裡,距周寧55公裡。944線縣道從北至西南縱貫境內,2008年拓寬並鋪設了鳳陽至大石段6.5米的三級水泥路面。
鄉內大姓主要為張、繆、劉、徐、陳,其他還有鄭、王、肖、朱、葉、吳、何、盧、蔡、胡、江、高、楊、簡、李、應、沈、林、範、周、蘇、孫、謝、施、詹、呂、韋、邱、毛、婁、雷、鍾等。轄地自有村以來至南宋中葉隸屬長溪縣,1245年福安建縣,隸屬福安縣。1455年壽寧建縣,屬壽寧縣。明代,本鄉屬坊隅、政和裡九都,福安裡五都、六都;清朝屬南鄉;民國時期屬第二區斜灘鎮。解放初屬第二區(灘)。1952年2月在鳳陽設第七區,人民公社化後設鳳陽人民公社,直到1984年撤社建鄉。下轄鳳陽、上大洋、大石、官田、官田洋、福厚、東嶺後、廷加洋、北山、基德、劉厝、下黨等12個建制村,43個自然村,1991年天香從官田洋村分出,此後鳳陽鄉轄13個建制村至今未再變動。
鳳陽地靈人傑,人才輩出。清朝曾出過欽賜進士張邦幾、朱國鼎、欽賜舉人朱金銘、太學生徐仕林、武將張志恭,庠生、頁生數十名,近現代更是英才濟濟,民國時期有黃埔軍校二期畢業生張自強、上海美術專科學校畢業生畫家劉文偉、上海復旦大學生劉文澄、福建法政學院畢業生劉大康、徐鍾傑。現代有同濟大學教授繆清、東北大學教授博士生導師朱伏先、上海同濟大學教授博士生導師劉祖德福大最年輕的教授鄭仕標等。解放後,據不完全統計,鳳陽籍各類大學畢業生上千人,碩士研究生40多人,博士生10多人,大學教授8人,副處級以上領導幹部23人。
鳳陽鄉屬中亞熱帶山地氣候,四季分明,雨量充沛。全鄉平均海拔658米,年平均氣溫13~18C,年平均降水量1800mm,無霜期245天。境內生態旅遊資源豐富,主要景點有黃蘭溪水庫、龍井瀑布、鑼鼓山、結仙頂、大業坑自然風景區,集湖光山色、觀光農業、生態農業、原始森林、自然風光為一體,具有得天獨厚的優勢,2006年被列為省級生態示範鄉建設試點。全鄉擁有森林覆蓋率為68%,是壽寧縣的糧食和茶葉主產區,糧食作物是水稻、甘薯,主要經濟作物有茶葉、生薑、馬鈴薯、黃豆等。水果有水蜜桃、葡萄、柿、梨、柑桔等。有優質茶葉基地14萬畝,年產量1500多噸,是閩東的「茶葉之鄉」,也是享譽海內外「坦洋功夫茶」的發源地之一。福寧茶葉精製廠生產的「玉記」牌系列產品於20006年全縣首家通過QS認證。
鳳陽鄉歷史悠久,境內早在3000年前就有先民活動,現發現有商周時期(青銅器時代)古文化遺址6處,分別在官田的阿蘆岔、園丫垛、界山崗和鳳陽的紅菇欄山、半洋及天香村的長坂崗。有宋代弋古窯大房窯址;有明清時期的古廊橋、臨水宮、宗祠、慈濟堂和東峰寺、華巖庵等歷史文物;有保存完好的明清風格古民居群;還有至今300多年歷史被列為國家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的稀有劇種—北
路戲。
該鄉現建有總裝機容量達5000kw的電站五座,全鄉現有民營企業100多家,逐步形成了茶葉、電力、鑄造、木竹加工等四大產業。全鄉村村實現五通(公路、電燈、電話、電視、自來水)。文化、教育、衛生、通訊等基礎設施配套完善,鄭玉平為首的10多個在外企業家捐贈20萬元,作為鄉獎教助學基金。
鳳陽人民致富思源,富而思進,將一如既往,奮力拼搏,創造出更加璀璨輝煌的明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