編者按:從一顆紅心為革命,到紅色旅遊遍地紅,再到特色農產品成為新網紅。巍巍大別山,孕育了大別山精神,也見證著時代發展的變遷。橫跨鄂豫皖的大別山東西綿延數百裡,是我國著名的革命老區,也是我國脫貧攻堅的主戰場之一。老區人民薪火相傳,一棒接著一棒幹,不僅實現了脫貧摘帽,而且不斷探索高質量發展的新路子,老百姓的日子過得越來越紅火。這期間經歷了怎樣的變化,又有著哪些動人的故事?
大河網近期走進大別山深處,走訪河南新縣、安徽金寨、湖北紅安3省「將軍縣」的3個村莊,一同探尋「大別山為什麼這樣紅」。
河南新縣田鋪大壪:
「紅」配「綠」搞活鄉村經濟 看「創客」小山村如何「紅透」大別山
位於大別山北麓的新縣,是鄂豫皖蘇區首府所在地,也是全國著名的「將軍縣」。
厚重的紅色歷史,賦予了新縣眾多榮耀,但大山阻隔,也曾讓這裡的發展一度緩慢。「窮」,曾是長期以來新縣給外界留下的印象。
如今,走進新縣,遊人如織,初冬的暖陽灑下,滿目紅葉綠植,透出勃勃生機。新縣的發展愈發紅火,面貌發生了翻天覆地的變化,田鋪大壪就是其中的一個縮影。
這裡的發展有何奧秘?大河網記者帶著疑問走進田鋪大壪,與田鋪社區支部書記韓家旭、新縣縣委黨史地方志研究室副主任李正學、田鋪大壪「老家寒舍」民宿店主韓光瑩、田鋪大壪「春臨」農家店主韓春對話,聊一聊這片紅色熱土的歷史與今天。
△訪談現場
紅色滋養這片熱土
田鋪大壪位於新縣的東南,在這片土地上有什麼樣的傳奇故事呢?
「革命戰爭時期,大別山地區200萬人參戰,近100萬人為革命捐軀。當時不足10萬人的新縣,就有5.5萬人獻出了寶貴的生命,僅在冊烈士就有1.1萬餘人。」訪談中,新縣縣委黨史地方志研究室副主任李正學介紹,大別山革命老區,是中國紅色歷史的一座豐碑。這裡是董必武、陳潭秋等從事早期建黨活動的重要基地,是土地革命戰爭時期人民軍隊的重要誕生地,這裡誕生了紅四方面軍並成就了鄂豫皖蘇區的輝煌。
△新縣城區「八面紅旗」雕塑
談起這段紅色歷史,田鋪大壪「老家寒舍」民宿店主韓光瑩感觸良多。
在「老家寒舍」客廳的牆上,展示著韓光瑩一家的紅色履歷:爺爺是傷殘老紅軍、三爺爺是紅軍烈士、父親是有著46年黨齡的老黨員。
「我們家一直受紅色歷史的影響,小時候我的爺爺經常給我們講這些故事,到我作為一名父親,把這些故事講給我的兒子聽,這些紅色基因代代傳承著。」韓光瑩自豪地向大家分享,兒子今年高考時自然而然地選擇了報考空軍航空大學,立志參軍報國,把前輩身上的紅色精神不斷發揚光大。
紅是這裡的主色,也是本色,紅色更滋養著這片土地......
「今年9月16日,習總書記在新縣考察時再次強調:我每次到革命老區考察調研,都去瞻仰革命歷史紀念場所,就是要告誡全黨同志不能忘記紅色政權是怎麼來的,新中國是怎麼來的,今天的幸福生活是怎麼來的,就是要宣示中國共產黨將始終高舉紅色旗幟,堅定走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道路,把先輩們開創的事業不斷推向前進。」李正學說,習總書記這次河南調研,首次提出「焦裕祿精神、紅旗渠精神、大別山精神等革命精神都是我們黨寶貴的精神財富」,提升了大別山精神的歷史定位,掀起了大別山精神研究嶄新的一頁。
「紅」配「綠」搞活鄉村經濟
光輝的紅色歷史和革命精神,也將整個田鋪大壪凝成一股奮力向前發展的「繩」。
田鋪社區支部書記韓家旭也是一名紅色後代,受此影響,1981年高中畢業後他報名參了軍,復轉後一直「耕耘」在家鄉這片熱土。提及近年來田鋪大壪的變化,韓家旭介紹,田鋪大壪深挖紅色文化資源和綠色生態資源,對村莊進行改造建設、基礎設施建設、公共服務和環境綜合整治,並結合鄂豫皖革命根據地紅色資源優勢,將田鋪定位為「將軍故裡、生態家園、創客小鎮」。
△遊人參觀田鋪大壪
「要讓村民在家門口能掙到錢,就要發展產業,我帶領村民成立了合作社,與上海蔓鄉旅遊投資管理有限公司深度合作,通過整合雙創資源,利用中國傳統村落的地理優勢、建築特色,搭建了一個屬于田鋪獨一無二的創客小鎮。」韓家旭說。
這裡既有地方土特產、民俗農家樂、農耕體驗區,也有公益創客平臺、咖啡館、書吧、主題商店,未來還會有登山古道。韓家旭介紹,為了保護村民在村莊建設中的主體性,合作社儘量保留了村民原有的生產方式,以農家樂為依託,以高於市場價格回收本地稻米、花生、豬肉、蔬果等,鼓勵荒地變良田。
這不,在村頭的廣場前,村民趁著晴好天氣整理晾曬新收的農作物,臉上洋溢著幸福的笑容。道路兩旁的店鋪裡,當地各式各樣的風味點心和農副產品琳琅滿目,手工製作的鞋墊、手工編織的籃筐等承載著滿滿的鄉愁,別具特色的民宿喜迎著一波又一波的客人......
「當時我還是在韓國打工,在韓國期間就聽說家鄉田鋪大壪正在進行美麗鄉村建設,我想將來會是發展鄉村旅遊的好機會,於是2016年我回來了。」韓光瑩把原先廢棄的老屋重新修建,起名「老家寒舍」,田鋪大壪第一家鄉村民宿營業了……
一幢兩層的樓房和一個農家小院,房子外觀雖「土」,但保留著濃鬱的豫南民居特色和鄉土風情,上下加起來6間房屋,有堂屋、臥室、茶室、廚房、餐廳、衛生間等。「房間入住率很高,在假期期間更是一房難求。」
「老家寒舍」的成功示範,讓村民們放開了手腳,韓光瑩牽頭成立民宿合作社,所有民宿規範經營,統一管理。「目前我們已經帶動了14家,還有3家正在改造中,未來要達到20家甚至更多一點,床位可能達到七八十張左右,這樣的話能接到更大的團隊,保證有相對穩定的客源,經濟收益也會更好。」
△航拍的田鋪大壪
「習總書記來田鋪大壪考察工作時,我有幸全程陪同總書記考察。習總書記指出,搞鄉村振興,不是說都大拆大建,而是要把這些別具風格的傳統村落改造好。要實現生活設施便利化、現代化,能夠洗上熱水澡,村容村貌要整潔優美。下一步我們將以田鋪大壪為中心,向周邊的村民組進行輻射發展,更好地把鄉村振興、全域旅遊產業做大做強,讓更多的老百姓在自己家門口能掙到錢,日子能更紅火。」韓家旭說。
革命老區的亮麗「轉身」
正是因為有信念如山、初心不改的革命精神,大別山的革命火種才因此被保存下來。大別山腳下的革命老區的人民,正是發揚了吃苦耐勞、信念堅定的革命精神,才有了美好的今天。
「從前在家裡根本掙不到錢,不敢想像,現在一家人都在家門口致了富。」韓春如今是田鋪大壪「春臨」農家店主,他是辭去在江蘇崑山的工作,回到家裡幫助父母打理農家樂的。
韓春分享道,剛開始政府鼓勵,他的父母開辦了田鋪大壪第一家農家樂。營業之初人流量很少,生意不那麼好,到2017年的時候生意慢慢紅火起來了。「當時,我老婆先回來參與一起經營,到2018年的時候生意更好了,他們忙不過來,我也辭了職回來,一家老小都在家裡開辦農家樂,生意越來越好。」
△田鋪大壪的特色鄉村建築
發展帶來的「紅利」,滋養著這片土地上的人民。不單單是田鋪大壪,徜徉在老區的青山綠水間,村村有特色、點點有景致、處處有驚喜。在「紅廉小鎮」蓮花村,紅蓮為魂寄鄉愁,滿池儘是荷花意;在「溼地休閒灣」灣店村,十裡楓楊十裡溪,一曲溪流一曲煙;在「耕讀小鎮」,奇龍嶺翰墨四溢,茅屋衝稻香悠遠……「九鎮十八灣全域遊新縣」正叫響全國。而以「旅遊+」為引擎,新縣也在不斷推進產業深度融合,延伸產業鏈條,助推鄉村振興、群眾致富。
「過去幹革命成功需要大別山精神,今天要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事業,我們更要弘揚堅定信念。」李正學說,革命精神都是營養劑,新縣的發展、田鋪大壪的發展也正是繼承與發揚了大別山精神,是「不忘初心、牢記使命」專題教育的生動實踐。(文/陶玉德 劉楊 薛小磊 視頻/範昭 楊鑫陽 賈志昊 主持人/銀新玉 )
相關報導:
【年終策劃·守初心 奔小康】「大別山為什麼這樣紅」系列報導之二 走進安徽金寨大灣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