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涉及海量劇透,請謹慎閱讀。
作者 | 彭鄭子巖
最早得知《小丑》要拍獨立電影的時候,作為一名長期被華納傷害的DC影迷對此完全是一種「橫眉冷對」的態度,尤其聽到是由「宿醉三部曲」的導演託德·菲利普斯來執導時,更是對這個項目的前景感到絕望,唯一的一絲僥倖心理也都寄托在了擔綱主角的傑昆·菲尼克斯身上,雖然知道他是個怪咖,但論演技放眼整個好萊塢也難逢敵手,更何況「小丑」這個角色本身就非常人能駕馭。
真可謂是哀兵必勝,之後的結果現在大家都知道了,這部完全獨立於「DC超英電影宇宙」的作品,不僅首次讓漫改超英電影入圍了世界三大電影節之一的威尼斯,開風氣之先,更讓人吃驚的是它還最終斬獲了最高獎項——金獅獎。
事實上,在威尼斯的世界首映之後,各路評價就已經讓這部電影成為了另一種「獨特」存在,一方面幾乎所有媒體都會先提醒這絕非過去十幾年裡觀眾早已習慣了的那類充斥著特效與奇觀場面的超英電影,的確,整部電影完全是零奇觀,就連動作場面也屈指可數;另一方面是這部電影所展現出來的老派氣質,尤其是因為對馬丁·斯科塞斯兩部經典作品《計程車司機》與《喜劇之王》的致敬,使得這部電影同樣充滿了上世紀80年代新好萊塢電影的元素:以現實主義為背景,去深入剖析人物本身所具有的複雜性。
毫無疑問馬丁·斯科塞斯作為那一代中的代表人物已經將角色研究類型創作到了極致,不過但託德·菲利普斯選擇用「小丑」這一角色來講述一個堪稱傳奇的反派人物的起源故事時,顯然是對傳統角色研究類型電影的一次全新拓展。
當片名已經叫作《小丑》時,就意味著這部電影不可能完全與漫畫脫離,即便導演和編劇之一的託德·菲利普斯一直說這是一個獨立於原本電影宇宙、完全原創的故事,但其實只要提到哥譚市、阿卡姆瘋人院、小丑、布魯斯·韋恩這些關鍵詞,即便不是漫畫迷也能自行腦補出一個輪廓清晰的小故事。這自然與《蝙蝠俠》系列作為有超過80年歷史的經典漫畫有關,同時即便是原創故事,最終電影還是通過巧妙的劇情設置去呼應漫畫本身,比如說布魯斯·韋恩父母之死最終還是出現在了這部屬於小丑的電影之中。
超級英雄的故事一代又一代,反派同樣如此,小丑則是所有反派中最讓人矚目的焦點人物。其與蝙蝠俠一生宿敵的恩怨糾葛歷來都是極好的戲劇衝突來源,這一角色本身的扭曲內心與虐待狂式的幽默感又讓他極具複雜性,在上世紀60年代的《蝙蝠俠》電視劇登場之後,直到80年代傑克·尼克遜的全情演繹成為了小丑通過大銀幕徵服全球的觀眾的開始,而希斯·萊傑在《蝙蝠俠:黑暗騎士》中絕唱般的詮釋則讓小丑成為了一個代表混亂的時代符號。在經歷了《自殺小隊》中萊託的另類表現之後,終於,《小丑》這部電影讓這一經典角色實現再次「偉大」。
圖片來源:《小丑》官方劇照是的,布魯斯·韋恩出現在了《小丑》這部電影裡,這其實已經算不上劇透了,因為只要看過兩版預告顯然不難看出這一點。儘管如此,這部電影也沒有呈現任何蝙蝠俠與小丑的對抗,所有的焦點都聚焦在一名名叫亞瑟·弗萊克的普通人身上,他與經典意義上的小丑一樣:有一些精神方面的疾病,並且因為服藥導致他會不時出現不可抑制的自發性大笑,同時在亞瑟為生計做著一份小丑工作卻一心想成為一名喜劇藝人這點上,又依稀能看到阿蘭·摩爾那本經典的《致命玩笑》的影子。
最重要的是,《小丑》這部電影的精妙之處在於菲利普斯只想講述一個關於普通人如何一步步成為「小丑」的故事。這其中雖然仍然不能逃過《致命玩笑》關於「讓一個人發瘋只需要糟糕一天」這一經典概念,導演甚至讓亞瑟在最終高潮到來之前讓他親口說出了這句臺詞,但《小丑》這部電影通過遠超《蝙蝠俠:黑暗騎士》(在社會環境塑造上,諾蘭的做法已經明顯不同於同時代的超英電影)的現實主義視角,通過呈現亞瑟在家庭、工作以及整個社會環境中所遭遇的不公來展現一個普通人是如何一步步墮落進無盡的黑暗深淵並最終崛起成為了「混亂」的代言人。
傑昆·菲尼克斯飾演的亞瑟只不過是經濟蕭條社會中最底層的一員,以扮演小丑為生與母親相依為命,同時又因為精神疾病需要定期去社會福利機構接受諮詢與藥物治療。即便是這樣的情況之下,他也並非有任何過激的念頭,甚至他還夢想著自己有一天能夠成為一名脫口秀演員,然而因為在工作中被一群街頭不良少年欺凌成為了點燃一切的導火索。在公司同事的慫恿之下,亞瑟帶著槍去兒童醫院表演卻不慎被發現直接導致被炒了魷魚,之後便是全片的第一個高潮,他在地鐵中自我保護而槍殺了三名為託馬斯·韋恩工作的金融白領。
圖片來源:《小丑》官方劇照隨後一切便急轉直下,發現母親與託馬斯·韋恩的「親密關係」後找上門去卻被「蝙蝠俠之父」一拳打斷了鼻梁還得知自己其實是被領養,接著母親因為被警察逼問而中風住院。亞瑟前往阿卡姆瘋人院找尋母親曾經的入院記錄,才發現她本人就患有妄想症,而自己確實是被領養,並且正是由於被這位養母的男友虐待才導致他受到了精神創傷而患病。
與此同時,為亞瑟提供醫療救助的社會機構也因為財政原因被政府砍掉,而他原本喜愛的脫口秀明星默裡·富蘭克林甚至公然在節目上嘲笑自己在一家脫口秀俱樂部的表演。這一切的一切都讓這個原本人畜無害甚至因為疾病還被旁人歧視的瘦弱男子感到幻滅和憤怒,作為觀眾,每個人都能眼睜睜看著這一「異化」的發生,這當然不是為了合理化亞瑟之後那些故意的殺人行為,但他身上所展現出來的孤獨與壓抑又的確很容易讓人產生共情。
託德·菲利普斯的創意與劇本無疑讓這一版的「小丑」擁有了與過去所有版本以及超英電影類型完全不同的氣質,而點睛之筆則在於他說服了傑昆·菲尼克斯來出演這個角色,對於這部電影的主題討論或者藝術成就或許還有爭議,但菲尼克斯在電影中的表演絕對可以徵服每一個觀眾,毫不誇張的說,他應該是我目前為止唯一見過靠肩胛骨和肋骨都能展現表演的演員。電影中最為打動我的當屬兩場舞蹈,一次是他第一次失手殺人之後躲進廁所後突然的翩然起舞,另一次是最後當他完成從亞瑟向「小丑」的轉變之後,在臺階上那一段即興狂舞,那種極度壓抑又飽含自由的感覺幾乎是從銀幕中噴薄而出,而根據導演最近的訪談得知,這些舞蹈其實都是菲尼克斯的臨場發揮,當出現這種儘是癲狂卻又恰到好處的極致表演時,任何獎項都已經不足以褒獎他的成就了。
從上半年的《車諾比》再到年末的《小丑》,2019年不論是小螢屏還是大銀幕應該說都是「宿醉劇組」的勝利,前者的編劇當年正是《宿醉2》和《宿醉3》的編劇之一克雷格·麥辛,後者的導演託德·菲利普斯自不必說,他就是憑藉「宿醉三部曲」得以成名。應該說託德·菲利普斯觀察到了當下一個很重要的現象——漫改超英電影其實已經進入了自我重複的死胡同,依靠連續劇般的情節和堆砌特效場面已經讓這些作品失去塑造一個深刻角色的能力,就如同他的偶像馬丁·斯科塞斯最近一針見血的評論:「漫威電影不屬於電影藝術,而屬於主題公園。」
就像前文所說,《小丑》這部電影在精神和氣質都繼承了斯科塞斯的《計程車司機》與《喜劇之王》,選擇在這兩部電影中都擔任主角的羅伯特·德尼羅來出演被亞瑟崇拜的脫口秀明星默裡·富蘭克林自然是也一種致敬,看到亞瑟那些對脫口秀節目的幻想場面,很難不讓人想到《喜劇之王》中對脫口秀一片痴心的魯帕。
而在這兩部作品之外,另一部直接出現在《小丑》中的經典名作——卓別林的《摩登時代》則更像是一種主題上的呼應,經濟蕭條的時代背景,被社會制度異化的個人以及小丑扮相的主角,這些卓別林在八十多年前展現過的內容,託德·菲利普斯巧妙的利用「Joker」這一角色將它們在現代語境下再次演繹了一遍。更加諷刺的是,電影中哥譚市的精英階層齊聚一堂觀看著《摩登時代》這麼一部反映資本家壓迫底層民眾的喜劇,大廳之外便是那些被小丑殺人而點燃怒火的貧苦大眾的示威抗議。
圖片來源:《小丑》官方劇照這也帶出了關於這部電影的終極問題,《小丑》真的有所謂的強烈「煽動性」嗎?對於深受槍擊事件所害的美國民眾來說,會有這種擔憂不無道理,電影裡所出現的主要暴力場面都離不開槍枝,但批評文藝作品會鼓勵普通人進行暴力活動顯然過於高估了電影的對現實影響力。但如果聯想當下的社會現實,與其說電影有煽動性不如說這其實是一種現實性的極致體現,不論是街頭政治還是極端暴力事件,回歸到本源都是一種長期被壓抑甚至被無視的集中釋放。
電影中的亞瑟並非刻意將自己塑造成一個符號,然而底層民眾自發將他的暴力行為視為一種對精英階層的反抗,這反過來促成了「小丑」的誕生,他終於在這麼多年的被忽視之後獲得了一種怪異的存在感。電影中有一幕是報紙上將亞瑟的槍殺三個白領的行為稱為「Clown Vigilante(小丑義警)」,顯然在此刻,小丑在某種意義成為了與蝙蝠俠一樣「私刑正義」的存在,只是某種程度上他們代表著完全不同的階層。這也讓小丑在那場街頭騷亂中從車上重新站立起來接受眾人歡呼成為了一種別樣的象徵——在蝙蝠俠誕生之際,混亂之王已經在烈火中崛起。
不論如何,託德·菲利普斯和傑昆·菲尼克斯的這次聯手已經讓「小丑」這一人物在深度探索上更進一步,甚至為超英類型電影開拓出了一條全新的創作思路,當然這一切的前提自然是擁有版權的製片廠敢於做出這樣的嘗試,顯然這一次DC與華納難得做出了明智又大膽的決定,說不定某一天,我們還能看到老馬丁這類當代電影大師會有興趣來拍一拍關於萊克斯·盧瑟這位大反派的故事。
推薦指數:強烈推薦,不要等,如果有條件去任何一個能看到的地區看一場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