光天化日之下,一群「臺獨」分子公然將臺南一公園內的孫中山銅像用繩索拉倒,還在銅像背後噴上了帶有汙辱性的字句。消息傳出,兩岸震驚。猶記陳水扁主政時那些被數次打倒在地的蔣介石塑像,也沒忘記當年海協會副會長張銘清到訪臺南時被「臺獨」分子王定宇推倒在地的鬧劇。而這一次,「臺獨」分子的目光鎖定了孫中山!他們把對孫中山「實現和維護國家統一」偉大思想的仇恨發洩到銅像身上,「異類必誅」的可怕思維和粗暴手段令人髮指!而存在於臺灣社會的歷史認知、民進黨轉型問題以及「臺獨」勢力「垂死掙扎」的絕望心態,都伴隨著銅像的倒下,一一呈現在兩岸公眾面前。
事件:暴力行徑令人髮指
2月22日下午,島內「臺獨」團體「公投護臺灣聯盟」總召集人蔡丁貴率眾數十人,在眾目睽睽之下登上臺南市中心湯德章紀念公園的孫中山銅像基座,在孫中山銅像頸部纏繞一條組大繩索後,一干人在底下呼喊蠻拉;幾分鐘後,全球華人尊為「中國革命偉大先行者」的孫中山立像就砰然倒地,令人觸目驚心。臺南警方在接獲民眾舉報後抵達現場,全程目擊,卻未及時阻止。據臺媒報導,這尊被推倒的孫中山銅像佇立在湯德章公園內已有40餘年歷史,不僅是重要的歷史文化資產,也是當地不少民眾瞻仰緬懷孫中山先生的公眾場合。1997年,民進黨籍臺南市長張燦鍙為紀念在「二二八事件」中死亡的湯德章,將公園命名為「湯德章紀念公園」,當時即使主張「臺獨」的他亦認為孫中山銅像應繼續存於該公園。去年8月,臺南市政府曾以「為公園正名」為由一度打算拆除孫中山銅像,後因國民黨人士強烈反對,並在公園內紮營「貼身」保護銅像,臺南市古蹟審議委員會才決定暫緩拆遷事宜,沒想到事隔半年即發生了這起「突襲事件」。
消息傳出,臺灣社會一片譁然,輿論紛紛強烈譴責肇事者蠻悍囂張的行徑,批評當地政府失職。臺南市數百民眾上街示威抗議,要求對主謀嚴懲不貸。2月26日,國民黨中常會通過決議,嚴厲譴責粗暴蠻橫的違法行為,並要求執法機關依法追究相關責任。國民黨主席馬英九痛批,粗暴、野蠻的行為不是一個文明的臺灣人該做的事,這件事情要據理力爭,也要嚴厲譴責。國民黨「立法院」黨團書記長王廷升26日指出,孫中山銅像遭破壞,不僅傷害文化資產保存,也對歷史無法交代,在朝野應合作拼經濟時,放任「統獨意識」撕裂民眾情感,黨團嚴正譴責。
對於該案,臺南警方的後續處理也考驗著現任臺南市長賴清德這位未來極可能代表民進黨問鼎大位的中生代政治領袖。為何臺南市政府對推倒銅像事件無阻止動作?難道是賴清德暗中協助?各種猜測紛紛登場之際,臺南市政府27日晚重申,銅像非「古蹟本體」,但在古蹟區調查研究計劃完成審議之前,銅像將以「雕塑藝術物件」視之,以包覆盒裝方式予以妥善保護。臺南市歷屆市議員協進會則發表聲明指出:設置孫中山銅像是在1964年臺南市定期大會一致通過的決議,為尊重議會「立法權」,及市府行政權,應於原地善加維護銅像,若有移置或撤除計劃,應提案送議會通過。
輿論:這絕不能顯示「臺獨」的正大
臺灣《中央日報》網絡報指出,孫中山這等舉世推崇的偉人,「臺獨」分子竟不容於腦裡、眼中,稱他們是「政治暴徒」實不為過!而對於以破壞名人銅像這一手段來宣示「反中」的鬧劇,兩岸民眾震驚之餘,亦不覺得陌生。猶記2007年陳水扁第二任期內大搞「去中國化」運動,當時臺灣各地的蔣介石像便成為了眾矢之的,有的被遷移,有的被扔掉。此次帶頭拉倒孫中山銅像的「公投護臺灣聯盟」總召集人蔡丁貴本身並不住在臺南,他會率領近50餘人到臺南滋事,也多少與臺南深綠掛帥的政治氛圍有關。可是,這樣的鬧劇能在臺灣普通民眾間起到什麼效果?將心比心,一群連銅像都不放過的人,能帶給臺灣什麼樣的未來?
去年,位於臺南的成功大學光復校區,其招牌上的「光復」兩字被有心人士公然拆除,原本清靜的校園因此被推上泛政治的風口浪尖。緊接著,臺灣「教育部」微調歷史課綱,通過「去殖民化」還原了許多日本殖民在臺統治的歷史事實,卻遭到臺南市率先號召抵制「去日本皇民化高中新課綱」,民進黨中央隨後宣布執政6縣市響應。因此,對於「獨派」來說,拉倒孫中山銅像,不只是要「反中」,更包含著企圖將當年日本殖民當局奴隸人心的「皇民化」再度根植於臺灣人民的心中的野心。
但是,「臺獨分子」是拉不倒孫中山先生所凝聚的兩岸歷史的。有臺媒即指出:民進黨執政8年的「臺獨」操作,已可證實無論對內及對外,「臺獨」皆無可能實現;爾今,「臺獨」不能循民主路徑「正名制憲」,卻演出以拖倒孫中山銅像的這一幕,這絕不能顯示「臺獨」的正大,其實卻是違背民主互重共容的政治醜行。破壞名人銅像是「獨派」和民進黨人士宣示「反中」的手段之一,兩岸關係和平發展的勢頭不可逆轉,「獨派」毀銅像之舉正暴露了其「垂死掙扎」的絕望心態。
究根:反映的是民進黨轉型的困境
從5月的民進黨主席選舉、年底的縣市「七合一」選舉再到2016年的臺灣地區領導人選舉,臺灣的選舉季又在悄悄到來,政治人物的競選發條也在逐級上緊。「獨派」選票在綠營政治人物心中的份量不言而喻,也因此帶給了「臺獨」分子更多的「肆無忌憚」。這背後隱藏的,仍然是民進黨近兩年總是掛在嘴邊、卻又遲遲未予完成的兩岸政策轉型之痛帶來的困境。
作為仍視「臺獨」為「神主牌」的民進黨,其護冀下的「臺獨」勢力,每逢所謂「政治季節」就開始上演鬧劇,比如「二二八」快到了、選舉快來了,也就到了「臺獨分子」惡疾發作的時候了。但他們試圖以拖倒孫中山銅像來斬斷兩岸的「連結點」,看在大多數兩岸民眾的眼裡,是多麼可笑!無論是歷史面還是現實面,無論是從臺灣島內,還是外部形勢看,「臺獨」都早已被證實死路一條。況且,「臺獨」主張的冥頑不化,已經嚴重傷害到了臺灣的內部團結與經濟發展,也因此,反對「臺獨」成了當前臺灣的主流民意。近日,臺灣「國發會」主委管中閔一番「早就沒有亞洲四小龍了,臺灣要看見自己困境」的談話,正像一把「利劍」直刺每一個臺灣人的心。又到選舉季,綠營真的覺得不用理會主流民意,不用修改兩岸政策,只陶醉在自己所做的「支持臺獨是主流民意」的民調裡,就能贏得選舉嗎?
如今的兩岸,「臺獨」的生存空間已越來越小,兩岸關係和平發展的理念已成為兩岸主流民意。馬年伊始,兩岸交流盛事不斷。「張王會」、「習連會」、兩會第十次商談……一樁樁、一件件,無不反襯出「臺獨」勢力的焦躁不安。如何真正實現和維護國家統一,曾始終是孫中山先生苦苦思考和探索的重要問題。中共總書記習近平在馬年春節後會見中國國民黨榮譽主席連戰時一番「兩岸一家親」的講話,也獲得兩岸輿論的積極評價。「臺獨」分子破壞孫中山銅像反映出的是民進黨轉型的困境,如果綠營平時要靠「獨派」選票護身,那這樣的鬧劇,一定還會上演。回想民進黨執政8年帶給臺灣對外經濟受限以致經濟停滯不前的惡果,臺灣當前最應該集中全民力量做的,就是重拾民眾信心、啟動經濟正向循環,而「獨派」卻仍在一旁自顧自地鼓搗意識形態的東西,一副不將臺灣搞得烏煙瘴氣就誓不罷休的架式,這難道是臺灣之福嗎?(作者:蔡斌,中華文化發展促進會研究員)
(本文為中國臺灣網獨家稿件,轉載請註明來源與作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