慈安橋 小康路上的致富橋

2020-12-17 人民網

原標題:慈安橋 小康路上的致富橋

初夏的秦巴山區,綠樹掩映、惠風和暢。是夜,陝西安康市石泉縣後柳古鎮內的一處農家樂裡,店主鄭生兵送走了當天的最後一撥客人,鎖上門,伴著漢江的低吟淺唱和含苞夏荷下的陣陣蛙聲,徑直朝西邊的村子走去。

古鎮西邊的「彩虹橋」被夜幕映襯得熠熠生輝。相比於入夜後陷入沉寂的古鎮,橋上依然遊人如織。有三兩好友在此散步聊天,有的還拿出手機「打卡」拍照。鄭生兵穿過人群,這樣的場景他早已司空見慣,對於勞累了一天的他而言,此時此刻,河對面的家才是他最嚮往的地方。

「橋」——鄭生兵似乎突然想到了些什麼,「這裡原本沒有橋。是這座慈安橋改變了我的生活,也改變了我人生的軌跡。」

橋,讓古鎮不再「孤寂」

「對面古鎮搞得那麼好,我們村卻一點光都沾不上。辦個農家樂卻經常連門都開不了,早早轉出去算了。」舊事重提,往昔的糾結、心痛猶在眼前。

那是2011年的夏天,借著後柳古鎮蓬勃發展的機遇,鄭生兵看準商機,用攢了大半輩子的錢在古鎮投資辦了一家農家樂,村裡人都很羨慕。可好景不長,這農家樂卻成了鄭生兵的「心頭痛」。

夏天,是後柳古鎮最為熱鬧的季節。宜人的氣候、新鮮的空氣吸引著四面八方的遊客。然而,夏天也是陝南山區的多雨季節。正是這雨,成為鄭生兵理想與現實間難以填平的溝壑。

鄭生兵居住的中壩村與後柳古鎮被中壩河隔開。名字叫「河」,平日裡只不過是一條水流潺潺的小溪,村民們進出村子尚可沿著路鋪石蹚水而過。可一到夏季汛期,水量激增,河就露出了它本來的面目,變成了阻攔中壩村村民與外界聯通的「天塹」。

隔水而望,卻無計可施。那時的鄭生兵常常焦急地站在雨中,臉上掛著的不知道是淚水還是雨水。

「站在村子這邊,都能看見對岸自家店門前有遊客敲門,然後無人應答敗興而去,我這個老闆只能幹著急。」鄭生兵回憶。

就在鄭生兵準備打退堂鼓的時候,一條消息讓本已消沉的他重新看到了希望。「聽說要給咱村上修橋了。」那一晚,鄭生兵徹夜未眠,這句話不時迴蕩在耳畔。

2012年,在陝西省慈善協會的援助下,石泉縣慈善協會花費50萬元在中壩村一組中壩河上修建了如今的這座慈安橋,並於當年6月正式建成投用。

「沒有那座橋,這店可能早就開不下去了,慈安橋就是我的『救命橋』。」5月27日,屋外又是一場不期而至的大雨,農家樂裡卻座無虛席,鄭生兵繼續向店裡的遊客們講述著自己與慈安橋的故事。

慈安橋建成後,本有些「孤寂」的古鎮也一天比一天熱鬧,迎來了越來越多的新主人。河對岸的中壩村和漢陰溝村的許多村民紛紛來到古鎮開辦起了農家樂、商店、民宿等。

「建橋前,我們村人均年收入才2000多元。2019年,村民的人均年收入已經達到1.1萬餘元,有的甚至一年能掙10多萬元。」中壩村黨支部書記朱中學興奮地說。

橋,告別冒險過河的上學路

生活在漢陰縣雙河口鎮鳳柳村的村支書白自軍常說他早已看淡生死,涉險渡河被衝走的、在河邊滑倒摔傷的、危重病人不能及時送醫的……這些年,一幕幕都刻在了他的心裡。

白自軍的最後一雙雨鞋已經許多年沒有穿過了。多年前,雨鞋還是家中更換頻率最高的消耗品之一。回憶起往事,這名村支書的臉上露出的是苦笑:「2014年以前,我這個村支書說白了就是個救援隊長,最主要的工作就是背人、馱物過河。」

鳳柳村的村民大都居住在清泥河的東岸,而特殊的地理條件和自然環境導致兩所學校和村裡的耕地大多位於河流西岸。每當遇上暴雨、連陰雨,小河溝便出現衝擊力很大的「竹筒水」,勢如破竹,使人望而生畏,交通被完全阻斷。

「我們村的孩子哪個沒有被爸媽背著去上學過?可危險還是時不時發生。」直到村外的這座慈安橋建成,鳳柳村頗具「特色」的「背上」上學路才徹底成為歷史。

這座長24米的慈安橋建成於2014年5月。6年時間過去了,白自軍想起建橋時的場景依然記憶猶新。

「當天夜裡我特別高興,和村裡人喝了個大醉。」白自軍回憶。

多年過去,鳳柳村外又一座新慈安橋建成。上學路上的孩子們在橋上有說有笑。

「我這個村支書沒幹出多大成就。不過,想著改變了過去進出村子時那危險的行程,我就心滿意足了。」站在橋上,白自軍滿意地笑了。

橋柱間,兩隻朱䴉落下稍作停留,嬉戲覓食,一派令人嚮往的山水田園風光。

橋,讓小康路越走越寬

「一橋飛架南北,天塹變通途。」 石泉縣後柳鎮長安村村民朱金成也堅定地認為,修橋是一件偉大的事,包括自家門前那座不起眼的慈安橋。

2012年,村民們集資修建這座連通石泉縣後柳鎮長安村與外界的橋時,每人出1500元,朱金成又多拿出1000元交到了村支書手中。「這是應該的,橋修好了大夥都受益,全村不知道能掙回多少個1000元。」村支書感動地收下。

「村裡搞產業,可路不通,東西運輸難,產業再多有什麼用?」朱金成說。

「就你一個人多掏錢,不覺得吃虧?」

「沒什麼吃虧的,把橋早早修好,造福全村,對自己也有好處。」溫室裡,朱金成繼續用桑葉餵著蠶。

2007年,朱金成開始養蠶,並把自家的地全部種上桑樹。產量小時,把蠶運回村上和把蠶繭運出去的工作都是朱金成一個人用背簍完成的。可隨著需求量和產量不斷增大,朱金成開始有些力不從心了。

「河把我們村與外界隔開,運輸只能靠人力。一年五、六批次,每次運輸僱人就得付500元的工錢。」朱金成說。

2019年,在陝西省慈善協會的援助下,年久失修的橋被重新翻修,朱金成的養蠶事業也越做越大。如今,朱金成一家靠養蠶年收入可達20萬元左右。

在朱金成的帶動下,長安村的蠶桑養殖已發展成為全村的主導產業。現有桑園70畝,每年養蠶250張以上,全村人均年收入也達到了1.2萬元。

一座座並不起眼的慈安橋,連接起了秦巴山區的村村落落,也讓當地群眾的小康路越走越寬。

據悉,慈安橋慈善品牌項目是由陝西省慈善協會1998年發起,截至目前,已在全省範圍內建成5328座慈安橋,投入資金5.51億元,受益群眾達220多萬人。慈安橋真正成為了解決陝西省秦巴山區群眾行路難、產業發展難、脫貧致富難等困難的「民心橋」「幸福橋」。(王希文 雷魏添 張辰)

(責編:王仁宏、初梓瑞)

相關焦點

  • 秦巴山裡,那些慈安橋的故事……
    「聽說要給咱村上修橋了。」那一晚,鄭生兵徹夜未眠,這句話不時迴蕩在耳畔。  2012年,在省慈善協會的援助下,石泉縣慈善協會花費50萬元在中壩村一組中壩河上修建了如今的這座慈安橋,並於當年6月正式建成投用。  「沒有那座橋這店可能早就開不下去了,慈安橋就是我的『救命橋』。」
  • 【小康路上】吉家河的致富組合
    【小康路上】吉家河的致富組合 2020-09-29 18:29 來源:澎湃新聞·澎湃號·政務
  • 《走向我們的小康生活》專欄丨(18)雙手叩開致富門 小康路上向前奔
    《走向我們的小康生活》專欄丨(18)雙手叩開致富門 小康路上向前奔 2020-12-22 10:00 來源:澎湃新聞·澎湃號·媒體
  • 決勝2020 全面小康看日照|產業敲開致富門 小康路上一個都不能少
    憑藉激情昂揚的鬥志、萬眾一心加油幹的幹勁,日照市以決戰決勝的姿態,書寫著高質量、高水平全面建成小康社會的精彩答卷。小康路上,不讓任何一個人掉隊在日照市建檔立卡貧困人口中,老弱病殘「特困群體」佔比較高。很難從根本上解決貧困難題。
  • 載人賣貨兩不誤,奔小康致富路上五菱雙排小卡是個不錯的選擇
    地攤經濟在國民小康致富路上是一個不錯的選擇,雖說這樣的攤位可能會很小,但是對於很多擺地攤的人又多了一份選擇。特別是疫情之後,地攤經濟迅速回到大眾視線裡,而且為經濟釋放出更多的活力。而五菱汽車一直是基層老百姓致富的工具,其五菱榮光小卡作為一輛可以載人載貨的微卡,有哪些用車場景呢?怎樣帶領國民致富呢?下面我介紹幾個實用的創業場景,也是來源於生活發現。五菱榮光小卡可以怎樣幫助國民致富呢?
  • 石首:扶貧路上的幫扶人與致富路上的帶頭人
    石首:扶貧路上的幫扶人與致富路上的帶頭人發布時間:2020年12月08日 15:59 來源:中新網湖北   謝遠海走上勤勞致富的道路後,妻子與他破鏡重圓,一家人又開始了幸福美滿的生活。如今,謝遠海還清了銀行貸款,並在大垸鎮購置了商品房,已成為村民心中的「謝總」。  致富後的謝遠海,並沒有隻顧自己的「一畝三分地」,而是帶動左鄰右舍一起奔小康。他動員貧困戶李後柏養殖肉牛10餘頭,並提供技術指導。目前,李後柏在他的帶領下,也進入了小康的行列。謝遠海成為村裡名副其實的致富帶頭人。
  • 小康路上的農科印記|獼猴桃變身增收致富「金蛋蛋」
    編者按:為全面展示楊凌示範區在支撐和引領我國乾旱半乾旱地區農業發展、農業科技助力脫貧攻堅等方面所取得的成效,6月22日,新華社、中國日報、中央廣播電視總臺國際在線、陝西日報、陝西廣播電視臺、三秦都市報、陝西傳媒網、農業科技報、楊凌融媒體中心等媒體組成採訪團,奔赴陝西、寧夏、內蒙古的省區科技示範推廣基地、企業等地,開展「小康路上的農科印記
  • 小康路上不讓任何一地因交通而掉隊
    交通運輸部認真貫徹總書記重要指示精神和黨中央決策部署,全力推動交通扶貧脫貧攻堅工作,努力實現小康路上不讓任何一地因交通而掉隊的承諾。  一、「要想富,先修路」不過時  「要想富,先修路」,這句老百姓口口相傳的樸素話語,既是對修路致富實踐的認可,也是對未來美好生活的嚮往。
  • 許家窯村小康路上的「四本帳」
    大棚裡櫻桃掛滿枝頭,有的已經頂部泛紅,5月初,這些鋪就了村民們致富路的櫻桃將帶著「新名字」陸續走向市場。站在村裡的一處山坡上舉目四望,270棟大櫻桃棚連成一大片,蔚為壯觀。高萬銘介紹說,這裡是旅順口區最大的設施大櫻桃生產基地,也是全國果蔬科普示範基地,同時是旅順口區青年農民學習致富本領的實習課堂。
  • 飲水思源不忘老區 小康路上習近平的拳拳深情
    2019年9月16日至18日,習近平在河南考察。在今天奔小康的路上,老區人民同樣展現出了強烈的奉獻奮鬥精神。」2016年4月,習近平在大別山片區扶貧攻堅重點縣安徽省六安市金寨縣考察時說。  黨的十八大以來,從太行深處到滹沱河畔,從沂蒙山區到遵義古城,從寶塔山上到六盤山中……每次到革命老區考察調研,習近平都會去瞻仰革命歷史紀念場所,回憶先輩們探尋革命道路時篳路藍縷、艱辛奮鬥的歲月。
  • 【走向我們的小康生活】延橋發展肉牛產業助力脫貧
    【走向我們的小康生活】延橋發展肉牛產業助力脫貧 2020-07-24 12:02 來源:澎湃新聞·澎湃號·政務
  • 走向我們的小康生活 鹽城鹽都:葡萄架下甜如蜜 串起致富小康夢
    16:44:15 /a/20200709/153feeb824574759867f4363d3ea0906.shtml   對小康路上的奮鬥者來說
  • 【走向我們的小康生活 滄桑巨變 · 飲水思源】崆峒:繼續在致富路...
    【走向我們的小康生活 滄桑巨變 · 飲水思源】崆峒:繼續在致富路上奔跑 2020-12-19 12:12 來源:澎湃新聞·澎湃號·政務
  • 【小康路上】運城夏縣:追「蜂」逐夢 脫貧增收
    【小康路上】運城夏縣:追「蜂」逐夢 脫貧增收 2020-08-17 08:45 來源:澎湃新聞·澎湃號·媒體
  • 今日展演安排:《生死一票》《雙推磨》《致富路上幸福歌》《樹高千...
    今日展演安排:《生死一票》《雙推磨》《致富路上幸福歌》《樹高千尺》《過小年》《情滿田野》 2020-11-10 18:04 來源:澎湃新聞·澎湃號·政務
  • 探訪|河北秦皇島:為農民打造奔小康的致富路
    為農民打造奔小康的致富路 ——秦皇島高質量建設「四好農村路」探訪 通訊員王愛攝 「村口的橋翻新成水泥橋了,燕新線也翻新了,現在從城關到咱家都是大平道,開車回家不用擔心刮底盤兒了。」近日,在盧龍縣劉田各莊鎮於各莊村,村民於大爺把這個好消息告訴了在唐山上班的兒子,讓他一定帶著孫子回老家看看。 今年,秦皇島市對多條農村公路、橋梁進行了改擴建,給周邊村民送去滿滿獲得感、幸福感。
  • 奏響小康路上協奏曲
    原標題:奏響小康路上協奏曲 收穫季節,平涼市涇川縣王村鎮朱家澗村的蔬菜大棚裡,村民忙著摘菜。「種菜比打工收入要好呢。從3月到10月,一個人最不行也能掙三五萬元。」老支書朱存錄說起村民的收入一臉的自豪。 交通不便、貧困落後的朱家澗村,曾是國務院掛牌督戰的貧困村。
  • 走向我們的小康生活⒀|潘文生:在脫貧致富路上信心十足
    開欄語2020年是決勝全面小康、決戰脫貧攻堅收官之年。小康承載初心,小康屬於人民,小康源自奮鬥,小康點亮生活。即日起,我們開設「走向我們的小康生活」欄目,刊發來自基層一線的報導,聚焦「人民眼中的小康」,講述發生在基層的百姓故事、小康故事,記錄守望相助的團結、自強不息的奮鬥,反映人民群眾實實在在的獲得感、幸福感,激勵人民群眾以更加飽滿的精神狀態、昂揚的奮鬥姿態,跑好全面建成小康社會的「最後一公裡」,在全面建成小康社會徵程上作出新的更大貢獻。
  • 南陽市宛城區瓦店鎮:豐收節裡慶豐收 小康路上大步走
    金秋時節,五穀豐登,細雨朦朧中,南陽市宛城區瓦店鎮大山農業科技園,宛城區各界齊聚一堂,豐收節裡慶豐收,貧困群眾們也和大家共同分享豐收喜悅,增收路上大步向前走,同奔小康生活。本次活動分為兩個部分。上午9時,活動在精彩的舞龍舞獅中拉開序幕,《擼起袖子加油幹》《豐收》等節目精彩紛呈,文藝演出以農民為主角,處處洋溢著豐收的喜悅。
  • 蘇家屯區永樂街道 村民在奔小康的路上笑得真甜
    2020年是全面建成小康社會的一年,互助村和寶相屯村多年來靠發展設施農業,積極拓寬銷售渠道,讓村民從貧窮變得富裕,集體實現致富奔小康。如今,走在小康路上的村民們,對新產品、新知識格外渴求。在區農業農村局的各種政策支持下,他們也開始籌備電商村項目,為進一步拓寬農產品銷售渠道,提供了強力支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