境外資金回流閒錢爆量,臺灣今年超額儲蓄首度飆破3兆

2020-12-18 騰訊網

疫情陰影未散之下,今年臺灣經濟成長率仍能寫下2.54%的好成績,放眼全球也是相當亮眼的表現;但有項數據值得關注,疫情導致消費大幅縮減,加上資金匯回,使得超額儲蓄暴衝,一舉飆破新臺幣3兆元。

國民儲蓄毛額扣掉省內投資毛額的差額,便是當年度的超額儲蓄,可反映資金閒置狀況;而超額儲蓄佔國民所得毛額(GNI)的比率,即是超額儲蓄率,當超額儲蓄的數字愈高,代表省內資金閒置情況愈嚴重。

觀察臺灣超額儲蓄變化,2014年首度衝破2兆元大關,超額儲蓄率則在2013年便已超過10%,2017年更衝上15.15%的高點,凸顯臺灣閒置資金亂竄,卻未能有效引導到投資、建設的情形。

值得注意的是,臺灣超額儲蓄連年處在2兆元以上的高水位,主計總處8月時估2020年、2021年超額儲蓄分別為2.47兆元、2.70兆元,但11月底最新發布的國民所得統計,今明年超額儲蓄大暴衝,分別跳升至3.05兆元與3.01兆元。

臺灣超額儲蓄水位激增,主計總處綜合統計處處長蔡鈺泰點出3大因素,其中也不乏疫情帶來的影響。

首先,今年爆發疫情,重創全球經濟,但臺灣受惠於5G布建、遠距商機及電子新品備貨需求,出口寫下亮眼成績,也是今年經濟成長率得以大幅上修的關鍵。

其次,儲蓄可簡單理解為可支配所得減掉消費,今年受到疫情影響,出不了國,民間消費失去一大塊,就算不能出國,轉在省內消費,力道依舊有限,主計總處最新預測因此下修民間消費實質成長率至-2.52%。

綜合上述2點原因,當臺灣省生產毛額(GDP)增加,所得隨之增加,今年消費又受到疫情衝擊明顯縮水,所得增加、消費減少的情況下,超額儲蓄自然向上攀升。

據主計總處最新預測資料,國民儲蓄毛額足足比8月預測值多了逾5700億元,與超額儲蓄(國民儲蓄毛額-省內投資毛額)成長大致相符。

此外,美中貿易戰、疫情接連爆發,加速臺商回流、供應鏈移轉,以2020年的情況來看,海外資金匯回確實是推升超額儲蓄的原因之一。

對於臺灣今明兩年超額儲蓄規模飆上3兆元,相關人員認為不須過度憂慮,因超額儲蓄規模攀升有短期因素,另一方面,外界抱持憂心態度是擔心資金無法流向實體投資,但臺灣民間投資在去年基期已高的情況下,今年仍能維持正成長,是相當正面的訊號,不覺得(超額儲蓄)是太大問題。

今年臺灣超額儲蓄率雖然升至15.02%,明年就回落至14.39%;只要疫苗研發順利,隨著疫苗問世、疫情受控,民間消費動能會慢慢回升,加上投資持續成長,超額儲蓄率應不會繼續攀升。

省內投資有3大力道支撐,一是臺商回臺趨勢延續,二是全球開始發展去中供應鏈,臺灣具備產業實力,是最好的合作夥伴,近期也陸續看到國際大廠來臺投資,第三,政府推動前瞻基礎建設以及危老都市更新;這些因素有助於引導資金流向實體投資,不只推升投資率、收斂超額儲蓄,更能挹注經濟成長。

相關焦點

  • 臺灣檢疫壓力破表! 居家檢疫瞬間爆量恐成破口
    新冠肺炎爆發海外返臺潮,居家檢疫人數瞬間爆量,已造成負責追蹤管理第一線人員壓力破表,恐成為臺灣防疫上的大破口。圖為模擬居家隔離民眾離開小區,警方積極協尋。(本報資料照片)圖片來源:臺灣《中時電子報》    新冠肺炎爆發海外返臺,居家檢疫人數瞬間爆量,這幾天每天幾乎都以千計的人數在增加,截至昨日居家檢疫已飆破4萬5千人,由於集中檢疫所量能不足,已造成負責追蹤管理居家檢疫的第一線壓力破表,成為臺灣防疫上的大破口。
  • 臺灣低薪低物價的模式可以維持嗎?
    臺灣的實質薪資在過去十多年來幾乎是零成長,但在物價上漲率也低的情況下,老百姓抱怨歸抱怨,但似乎無法擺脫低薪的宿命,政府似乎也拿不出解決的對策。   我們舉幾個大家熟悉的國家及地區來比較,瑞士薪水是臺灣的三倍,物價也是臺灣的三倍。日本、澳洲的薪水是臺灣的兩倍,物價也幾乎是臺灣的兩倍。
  • 臺灣哪有「閒錢」買武器?「以武拒統」這條路走不通
    「臺灣哪有閒錢買武器」       美國一周內同意對臺軍售累計突破千億元(新臺幣,下同)。在疫情未見趨緩,紓困未見盡頭的此刻,外界擔心龐大軍費是否壓縮臺當局的舉債空間。對此,臺主計部門主管朱澤民27日表示,截至9月底,臺當局特別預算舉債僅1828億元,外界說舉債破表,與事實有出入。       對於朱澤民的「樂觀」看待,臺北商業大學財稅系教授黃耀輝指出,兩岸關係緊張,臺灣向美國買武器金額愈來愈龐大,用美國國防武器外銷,換取政治支持,就必須舉債,對嚴峻的財政無疑是雪上加霜。
  • 周五:分歧,等爆量!
    事件驅動 先說強勢股: 鄭州煤電今天的承接和人氣都很好,盤後回報也在證實這一點,從這個角度來說,預期明天大概率有資金來做預期差和反包。
  • 調查顯示:大陸工作競爭加劇 臺灣人才回流上升
    新華社臺北4月20日電(記者馬玉潔)臺灣人力資源服務機構104人力銀行20日公布的調查顯示,大陸仍為臺灣人才境外就業的首選目的地。不過,近年來大陸經濟結構轉型和產業升級、本地人才素質提升等因素導致競爭加劇,赴大陸就業的臺灣人才回流數量上升。
  • 「迷之自信」的臺灣經濟
    此外,島內《經濟日報》稱,在島內持續低利率環境下,加上海外資金回流,造成島內房價、租金持續飆漲,住宅價格指數由2019年第二季度的101.59暴增至2020年第二季度的105.39,屢創歷史新高,而民眾低薪狀況並未改變,已引發民怨。   此外,實體經濟部分冷熱不均。
  • 觀察│臺商回臺投資vs.境外資金回流
    近來,臺商回臺投資與資金回流的成效,引發朝野兩黨的相互批評。
  • 海南免稅店長隊壯觀:境外遊回流、限額大提升、首納蘋果手機……
    7月1日起,離島旅客(包括島內居民旅客)每人每年累計免稅限額從每人每年3萬元提高至10萬元,取消單件商品8000元免稅限額規定;離島免稅商品品種由38種增至45種,新增了天然蜂蜜、茶及茶製品、酒類、手機等七大類免稅商品。
  • 想問問蔡英文,臺灣哪來的「閒錢」買武器?
    但是這種交易是雙方的,美國的武器運到臺灣,臺灣可是要拿錢的。臺灣真的有那麼多「閒錢」可以用來買武器嗎?  根據美國國務院最新宣布的四項對臺軍售案,臺灣總共要花費1000億元的新臺幣。如果臺灣不能一次性付清,那麼也只能舉債,或者壓後延付。更別提臺灣財務窟窿「勞保」中,還有133萬勞工符合退休條件。
  • 蔡當局「超前部署」破功了?臺灣「第二波防疫」慢了好幾拍
    新冠肺炎疫情繼續全球蔓延,繼18日一天新增23例、確診數直接突破三位數外,臺灣流行疫情指揮中心20日一口氣再公布27例確診病例,目前總確診數已經來到了135例,絕大多數屬於境外輸入。有網友發文問:防疫第二波,臺灣真的有慢到哪裡去嗎?底下評論言簡意賅:事實勝於雄辯。
  • 1100家上市公司豪擲1萬億「閒錢」理財 結構性存款成絕對...
    1100家上市公司豪擲1萬億「閒錢」理財,結構性存款成絕對主角 摘要 【但求保本!  有銀行人士指出,隨著經濟的回暖和年底應收帳款等資金的回流,
  • 馬祖「藍眼淚」意外爆量在地人:沒看過這麼藍
    馬祖藍眼淚每年4月進入好發期,15日晚上為今年度第一波爆量。圖/周治孝提供 圖片來源:臺灣《聯合報》華夏經緯網4月18日訊:據臺灣媒體報導,每年4月到9月,是馬祖「藍眼淚」好發大量期,本周夜間陸續有在地人發現,海面開始閃爍微微藍光,沒想到15日晚上藍眼淚意外「爆量」,不只在地鄉親的個人臉書頁面、攝影粉絲團,都被藍眼淚照片「洗版」,更有在地人驚呼,「一輩子沒看過這麼藍!」
  • 說好要回流新興市場的國際資金,目前到哪一階段了?
    早在美國大選前,接受第一財經記者採訪的國際機構普遍表示,大量場邊觀望的資金等著回流新興市場,包括A股在內的亞洲股市尤其被看好。這些機構的資金部署目前到了哪個階段?還有多少增量可以期待?年底機構的業績考核和不確定性會否對資金回流造成影響?
  • 蔡英文上臺後讓臺灣經濟越來越差
    以2016年至2018年平均成長率,新加坡3.03%,香港3%,韓國2.9%,臺灣2.3%。若論居民平均所得,臺灣也居「四小龍」之末。  為了掩飾自己拼經濟無能表現,稍早前,蔡英文吹噓說:「臺灣經濟目前處於20年來的最好狀態」,現又鼓吹「臺灣經濟四小龍第一」,還曾宣稱「臺商回流投資將達7000億元(新臺幣,下同)」(已被臺灣「經濟部次長」林全能一句「從境外回流的資金還沒看到」所否認),擺明是其自己都覺得拼經濟的成績拿不出手、上不了臺面,對成績「注水」充大,騙取民眾的繼續支持。
  • 失衡的天平:臺灣開放移工,卻堅拒境外生
    第二,許多原本在臺求學、就業的境外人士,都因疫情受阻境外,無法來臺繼續學業或事業;相形之下,首度來臺的國際移工卻能在防疫期間長驅直入,豈非兩套標準?又在滿足誰的利益?第三,如果引入移工是正大光明且合乎正常防疫準則,何需瞞著地方權責單位,偷偷摸摸進行?
  • 比特幣破2萬美元後又飆漲10%:機構投資人追捧 避險天堂風險仍存
    來源:金融虎 作者:凱文全球資金狂潮下,總是上衝下洗的比特幣行情。比特幣在機構及企業資金湧入下,周三隔夜市場再度樹立全新裡程碑,首度突破2萬美元關鍵水位,改寫歷史新高。亞洲早盤更締造21,397.43美元史上新高價,帶動市場看好比特幣聲浪再起。
  • 人生藍圖的財富起點:少兒教育金儲蓄
    如果家長們及早地為孩子未來的教育進行儲蓄規劃,孩子在未來不同階段都會有合理的教育資金保障。本期,我們邀請了招商銀行總行認證、成都分行一級財富顧問陳建宇為大家科普少兒教育金儲蓄的知識,並支招少兒教育金儲蓄配置方案,希望能幫助家長們為孩子未來的教育費用做好合理規劃。 在了解少兒教育金儲蓄之前,首先來解答家長們最為關心的三個問題。
  • 北上資金持續回流 一龍頭在低位被主力「鎖定」
    1)北上資金內部仍有一定分歧2)近一周北上資金流入電子、醫藥、傳媒和銀行板塊,流出消費者服務和食品飲料板塊3) 北上資金流入個股詳析4)近期北上資金加倉明顯,但未明顯上漲個股分析1、北上資金內部仍有一定分歧北上資金周二淨流入17.39億元,連續三天回流A股,但流入規模較昨日小幅下降10.7%。
  • RCEP經濟規模26兆美元!港媒:臺灣被孤立將陷「核彈級危機」
    @銳看臺灣報導 中國大陸主導的「區域全面經濟夥伴協定」(RCEP)將於本月15日完成籤署,臺灣卻被排除在外,長此以往臺灣恐產業空洞化。香港媒體評論稱,RCEP成員國包括中國大陸、日本、韓國、東協10國、澳洲、紐西蘭等15國,經濟規模高達26兆美元,佔全球GDP三成,整體關稅廢除率高達91%,臺灣若未能加入不僅重創傳統產業,更將加速企業出走、擴大貧富懸殊,陷入「核彈級危機」;而唯一的解方,就是從根本上解決兩岸問題。
  • 臺灣人均GDP明年破3萬美金?王浩宇歸功蔡英文,臺網友:自欺欺人
    臺灣「主計總處」27日將今年經濟成長預測由1.56%,大幅調升至2.54%,並預測明年人均GDP將首度升破3萬美元。對此,民進黨桃園市議員王浩宇聲稱,「不用說『好想贏韓國』,我們其實已經贏了」,並指出GDP最大增幅都在臺灣地區領導人蔡英文執政時。